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50,分244页显示  上一页  154  155  156  157  158  160  161  162  16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𮗿光(登封 吴 )
王昭(日华 高丽国王 庙号 光宗 大成 )
任光
孔承恭(光祖 )
刘廷让( 光义 )
薛化光
曹光实(显忠 )
边光泛
刘光辅
覃光佃
释定光( 自严 郑自严 定光圆应禅师 )
李煜(重光 别称 南唐后主、李后主、钟山隐士、莲峰居士 从嘉、重嘉 钟隐 吴王、违命侯、陇西公、安定郡公、郑王、陇西郡公 )
僧谦光
赵炅(庙号 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帝、宋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帝 别称 赵光义、宋太宗 匡乂、匡义、赵匡义 晋王 廷宜 )
释光远
𮗿光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登封。姓吴氏。永嘉人。唐左庶子兢之裔孙。幼辞家。入陶山寺。剃䰂受具。工诗。善草隶。闻陆希声谪宦豫章。往谒之。得其草法。五指拨镫诀。光书自尔益进。转腕回笔。尤妙绝。乃西觐京师。时昭宗在御。诏于榻前挥洒。赐紫方袍。后谒华帅王建。奏署广利。自华归里。谒吴越王武肃钱氏。待以客礼。长兴中。归甬东以卒。太守仰诠素重光。为治后事。葬之三年。复议从阇毗。及发棺貌不萎仆。髭发爪甲皆长。众收烬馀塔焉。弟子从瑰知琮皆得其墨诀。有当时士大夫。若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所赠歌诗一集。平生著述一集。
王昭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简介
字日华,高丽王朝第四任君主(949年—975年在位)。他是高丽太祖王建第四子、高丽惠宗王武、高丽定宗王尧之弟。乾祐二年(949年)受禅即位,广顺三年(953年)被后周册封为高丽国王。他在位时致力于强化王权,颁布奴婢按检法,实行科举制度,制定百官公服,并使用独立的年号,甚至可能自称皇帝。在位后期为政苛酷,鼓励告密,大兴冤狱,屠戮功臣。同时崇尚佛教,创建归法寺等多处庙宇。死后庙号光宗,谥号大成,葬于宪陵。
任光 朝代:南唐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二
光。南唐乾德四年进士第一。任将仕郎县尉。
孔承恭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9—990 【介绍】: 宋京兆万年人,占籍河南,字光祖。孔戡五世孙。宋初由节度推官历大理寺丞,以献宫词引喻非宜免。太宗即位,复官,监西京酒曲,岁增课六千万。端拱三年,以兵部郎中为太常少卿。诏与徐铉刊正道书。授将作监致仕。少疏纵,长而折节自励。奉佛多蔬食,人多言其迂阔。
全宋文·卷一○一
孔承恭,字光祖,河南(治今洛阳)人。以门荫入仕,历官郑州录事参军、大理寺丞。献宫词托意求进用,太祖怒其引论非宜,免归田里。太宗即位,以赦复官。太平兴国中任大理寺丞、库部员外郎。雍熙至淳化初,历屯田郎中、兵部郎中、太常寺少卿,淳化元年十二月以将作监致仕。大中祥符九年,受命与徐铉等校正《道藏经》。尤奉佛,尝劝太宗于征战地修佛寺普度僧尼,以冀冥福,人多笑其迂阔。卒年六十二。见《宋史》卷二七六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二六、三一、八六,《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八(第二册第一四○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9—987 【介绍】: 宋涿州范阳人,原名光义。少隶郭威帐下。以从周世宗征淮南功领雷州刺史,历禁军将校。宋初领龙捷右厢,从征李筠,改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节度。平蜀后又从征太原,为镇宁军节度。入为右骁骑上将军。太宗雍熙间出为瀛州兵马都部署,为契丹败,改知雄州,以擅离屯所被黜,配隶商州,道卒。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
薛化光,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善数术。开宝三年,宋太祖征北汉,化光赴行在上平河东策,太祖嘉纳之。后其子奎贵显,追赠中书令。见《宋史》卷二八六《薛奎传》,《东斋记事》卷一。
曹光实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1—985 【介绍】: 宋雅州百丈人,字显忠。少武勇,有胆气。嗣父曹畴蜀静南军使职,迁永平军节度管内捕盗游奕使。太祖乾德中随王全斌等平蜀,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太祖称为蜀中俊杰。预平交、广,征河东诸役。后任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李继迁诈降,于葭芦川遇伏战没。
边光泛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宝四年(971)任御史中丞。开宝六年(973)卒。
刘光辅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宝三年(970)任楚州知州。开宝七年(974)任殿中侍御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融州人。覃庆元子。太祖开宝初进士。授监察御使,弹劾不避权贵。进武骑尉,知雁州军事,以法治惩贪功妄杀及怠惰之戍边将士。升沿边都总管,兼劝农使。外筹边策,内肃朝仪,为时所倚重。以光禄大夫致仕。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郑自严,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卢陵从西峰圆净大师学。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驻武平县南安岩。真宗景德初迁虔州,终三年复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遗偈一百一十七首,苏轼、郭祥正等尝有题咏,均佚。《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有传。今录偈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15 【介绍】: 宋僧。同安人。俗姓郑,名自严。十一岁出家,十七岁为大僧出游,至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自此神异不可测。住武平南岩寺,迁南康郡槃古山,屡有奇行。后还里卒。谥定光圆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于北御园舍中。习定久之。恳之还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辞去渡怀仁。江有蛟。每为行人害。公为说偈诫之。而蛟辄去。过黄杨峡。渴欲饮。会溪涸。公以杖擿之。而水得。父老来聚观。合爪以为神。公遁。去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远闻之大惊。争敬事之。民以雨旸男女祷者。随其欲应念而获。家𦘕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公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夜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而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半。因不语者六年。岩寺当输布。而民岁代输之。公不忍折。简置布束中祈免。吏张晔欧阳程者。相顾怒甚。追至问状不答。以为妖。火所著帽明鲜。又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时亦语。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公住三年。而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公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家槎。一夕荡除之。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公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公谨愿。公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章句。吾伊上口。公示人多以偈。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莫有识其旨者。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赵安仁已下。皆献诗。公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卧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圆通诮曹将军。而不屈。问军旅事而不答。此其识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及闻移祸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学者囿于法爱。故初公语分生死。所以发其机。至于定应。则全提大用。于其化时曰。吾此日生。于化时而曰生。最后之训也。临祸福死生之际。能如彼四老人。则正宗已坠之纲。尚可理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安岩自严尊者。生郑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老宿豁公。豁云门之孙也。师依止五年。尽得其法。自是神异不测。世传定光佛化身。怀仁江。有蛟害人。师临渡说偈戒之。蛟引去。未几。拥沙涨塞。潭遂为洲。梅州黄杨峡乏水。师以杖擿之遂涌。父老以为神来。聚观师遁去。所至遇旱涝。书偈投之。无不如愿。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师止住。蛇虎可使令。师凡示人。必以偈。偈尾必题四字。曰赠之以中。世奠能测四。远敬事师如神明。家画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师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外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黎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巾幪首。而衣白服。师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各半。因不语六年。岩寺当输布。民岁代之。师不忍。置书布束中求免。吏得之愈怒。追问亦不答。以为妖。焚其布帽。火尽而帽益明鲜。乃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后稍发语。后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师住三年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师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害。槎一夕荡除。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师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唱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即谨愿。师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文字语言。一览诵念。无所遗忘。偈语章句。援笔立就。师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师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而化。谥定光圆应禅师。系曰。至人。聚于心者灵。发于言者验。寂音谓。师偈语皆称性之句。非智识所到之地。良然。良然。才涉思惟。便是鬼家活计。自尚满身雾露。安能使物不迷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978 【介绍】: 五代时南唐国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李璟第六子。自太子冀以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宋太祖建隆二年,立为太子,旋嗣位,奉宋正朔,称江南国主。常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在位十五年。国亡后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为宋太宗鸩杀。煜为人仁孝,颇有慧性,善属文,工书画,能音乐,尤以词名。其词前期多写宫廷生活,风格绮靡;后期因遭亡国之痛,多故国之思,风格为之一变。后人辑其词与其父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978 字重光,初名重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继位,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国亡,为宋所俘,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有集30卷,已佚。生平见徐铉《大宋左千牛卫将军追封英王陇西公墓志铭》、《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南唐书》本传。近人夏承焘有《南唐二主年谱》。善诗文、音乐、绘画,尤工词。抒写离别之思,家国之痛,情真语挚。《全唐诗》存诗18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自称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嗣位。开宝八年(975),宋军陷金陵,煜被俘,次年至汴京,封违命侯,改封陇西公。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被毒死。追封吴王。李煜有多方面文学艺术才能,兼擅诗、词、文。善书,工画,知音律。其遭罹多故,好为凄苦之词。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十八首。
词学图录
李煜(937-978) 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后人将其词与其父李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嗣主景第六子。封安定郡公。进封郑王。徙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宋建隆二年。嗣主南迁。立为太子监国。嗣主殂。袭位。更今名。开宝七年。宋师南征。八年。金陵陷。肉袒降于军门。封违命侯。太平兴国初改封陇西郡公。三年七月薨。年四十二。赠太师。封吴王。

作品评论

宣和书谱
江南伪后主李煜,字重光。早慧精敏,审音律,善书画。其作大字,不事笔,卷帛而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复喜作颤掣势,人又目其状为金错刀。尤喜作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然殊乏姿媚,如穷谷道人、酸寒书生,鹑衣而鸢肩,略无富贵之气。要是当我祖宗应运之初,揭云汉奎壁,昭回在上,彼窃据方郡者皆奄奄无气,不复英伟,故见于书画者如此。方煜归本朝,我艺祖尝曰:“煜虽有文字,一翰林学士才耳!”乃知笔力纵或可尚,方之雄才大略之君,亦几何哉!
石林燕语
江南李煜既降,太祖尝因曲燕,问:“闻卿在国中好作诗”,因使举其得意者一联。煜沉吟久之,诵其咏扇云:“揖让巧在手,动摇风满怀。”上曰:“满怀之风,却有多少?”他日复燕煜,顾近臣曰;“好一个翰林学士!”
瀛奎律髓
李后主号能诗,偶承先业,据有江南,亦僭称帝,数十州之主也。集中多有病诗,五言律云:“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真所谓衰飒憔悴,岂“大风”、“横汾”之比乎?宜其亡也。或谓此乃已至大兴之后,即不然矣。七言有云:“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又云:“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盖君临之时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唐时僧。元宗以国师礼之。有才辨,行无羁检,尤嗜饮酒食肉。显德中,作赏花诗讽及时事。《五代史补》卷五收其事迹,并引其赏花诗1首,《全唐诗》据以录入。但此诗宋人多称为文益咏牡丹之作。谦光事迹又与谦明相近,疑《五代史补》所记,即据此二人事迹传闻附会而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9—997 【介绍】: 即宋太宗。宋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开宝六年封晋王。九年即位,改元太平兴国。对割据政权继续各个击破。三年,平海军陈洪进、吴越王钱俶相继纳土。四年,亲征,平北汉。乘胜攻辽,于高梁河大败而归。雍熙三年,再命将三路攻辽,大败,遂行守内虚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强中央集权,收节度使所领支郡,扩大科举取士,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加强“重文”风气。淳化中,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
黄鹤楼志·人物篇
赵光义(939—997) 即宋太宗。字廷宜,本名赵匡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976—997年在位),宋太祖赵匡胤弟。执政21年,励精图治,重视文化,史家称其为一代明君。赵光义好读书、喜词赋、善书法,《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太宗御集》120卷(已佚)。世存其草书作品《登黄鹤楼》诗碑帖,论者评为“草法娴熟,笔势婉转,疾徐缓冲,提按顿挫,恰到好处,尤其是气壮力强,宽博圆融,有帝王之气概”。
全宋文·卷六三
宋太宗(九三九——九九七),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建隆元年,辅太祖创业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禦使,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封晋王。开宝九年十月,太祖崩,即帝位,改元太平兴国。绍太祖混一海宇之志,迫陈洪进纳土,钱俶入朝。未几,灭北汉。乘胜攻辽,欲取幽冀地,败归。雍熙三年再攻,又败。此后行守内虚外之策。罢节镇领支郡以强化朝廷之权,置审刑院以统司法之权,设考课院、审官院以清吏治,去考场积弊、增科举名额以广取士,建崇文院、敕编《太平御览》诸书以抑武右文。在位二十二年,纪元五: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著有《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二十五卷、《御制秘藏诠》三十卷、《御制缘识》五卷(均存)。详《宋史》卷四、五《太宗本纪》。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有行勤、光远二僧,亦求经于西域。光远于太平兴国七年,始还京师,后皆得入经院。故宋代译经之盛,亦赖此久居西域者,能通其语言文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