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11 【介绍】: 唐河中人,字和叔,一字化光。吕渭子。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次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能文,一时流辈咸推尚。与王叔文厚善,迁左拾遗。二十年,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比还,柳宗元等皆坐叔文贬,温独免,进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旋与羊谔等谋逐宰相李吉甫,宪宗怒贬道州刺史,徙衡州,卒。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11 字和叔,一字化光。排行八。郡望东平(今属山东)。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居洛阳(今属河南)。吕渭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二十年随工部侍郎张荐出使吐蕃,充副使,被拘留经年,顺宗永贞元年(805)十月回京,累迁至刑部郎中。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宪宗元和五年(810)转衡州刺史,卒。事迹见柳宗元《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新、旧《唐书》本传。吕温文辞精富,文体赡逸,所作铭赞“置于韩柳集中,亦为高作。”(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八)其诗“亦胜诸人”(《沧浪诗话》)。今存《吕和叔集》10卷,四部丛刊本为通行。《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吕温(772-811),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吕渭之子。初从陆贽治《春秋》,从梁肃学文章。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翌年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校书,擢左拾遗。二十年,为吐蕃吊祭副使,转侍御史。使还,历户部、司封员外郎,迁刑部郎中,知杂事。三年,坐诬宰相李吉甫,贬均州刺史,再贬道州。五年,改衡州。所在均有治绩。卒。温工诗文,与元稹、刘禹锡、柳宗元、李景俭友善。有《吕温集》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五
温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人。贞元末进士。再迁为左拾遗。以侍御史使吐蕃。元和初还。转户部员外郎。再贬道州刺史。徙衡州。卒年四十。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温天才俊拔,文采赡逸,为时流柳宗元、刘禹锡所你。
郡斋读书志
温从梁肃为文章,规摹左氏,藻赡精富,流辈推尚。
沧浪诗话
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唐诗品》
衡州早擅宏词,富于摛藻,《由鹿》诸赋命意修远,虽拘于时制,稍落近语,要亦升堂之客也。五言律亦多倚拔,惜其内有乏思,外有遗象,不能自振其馀波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 【介绍】: 唐太原阳曲人,字光后。少游三蜀,会杨子琳乱,昌裔说其归顺,及子琳授刺史,署昌裔为从事。子琳死,客游河朔间,时曲环方攻濮州,表为判官,累进营田副使。环卒,以守城功擢陈州刺史。后改许州刺史,充陈许节度使。官终检校尚书左仆射,封彭城郡公。卒谥威。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在台州,作诗送日僧最澄归国。最澄《显戒论缘起》卷上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蜀人。穆宗时结茅杭州灵隐寺西峰巢枸坞。刺史白居易重其道,题其堂曰法安。居易尝具馔饭之,邀以诗,韬光亦以诗报之,不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蜀中(今四川)僧。辞师出游,住杭州灵隐巢沟坞。穆宗长庆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曾与之游,并有诗唱和。事迹见《咸淳临安志》卷七九、《西湖游览志》卷一〇。《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在浙江杭州灵隐寺西北巢枸坞内,相传穆宗长庆年间著名诗僧韬光在此结庵说法,故名。当时杭州刺史白居易常慕名来访、吟诗唱和。相传初唐诗人宋之问游灵隐寺至此,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二联苦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续句曰:“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遂为一篇之警策,宋之问乃续成此诗。或谓此老僧即亡命江湖之骆宾王。事见孟棨《本事诗·征异》。韬光观海遂为钱塘十景之一。现有敞厅、韬光、诵芬阁、吕洞宾炼丹台等胜迹,为1960年改建。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号韬光。莫详族里。穆宗时。结茅于灵隐西峰巢构坞。与鸟窠林公为友。刺史白居易重其道。尝具馔饭之。以诗邀云。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来伴吃。斋罢一瓯茶。师答云。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枕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画楼前。其高致如此。庵以师号得名。宋丞相陈公尧佐留题庵中。赓唱者甚众。绍兴中。宗正少卿冯楫作修庵记。 赞曰。 道藏于身  所存异辙  或入市廛  或居深樾 翳翳巢构  牧守折节  岂曰韬光  若揭日月
王正雅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1 【介绍】: 唐并州晋阳人,字光谦。王翃子。举进士,登甲科。少以孝行修谨闻。累拜万年县令,甚有政声。寻迁太常少卿,出为汝州刺史。又入为大理卿,力争宋申锡免死,众推重之。
杨乾光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4—853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乾光。杨休明孙。初为太常寺奉礼郎。敬宗宝历二年,入天平节度幕府。裴度荐为河南偃师尉。迁灵武节度巡官,改鄜坊观察判官,再为邠宁观察判官。迁伊阳令,拜文州刺史,转戎州经略使。宣宗大中六年,除丹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洪州人,字内光。初仕唐,以五经登科,累官光禄卿。文宗时归隐庐山。后吴越国君钱镠迎至临安西府,师礼事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内光,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初习儒业,以五经登科。文宗朝为安南副都护,后为光禄卿。归隐庐山,从东岳道士得服炼长生,补脑还元之术。唐末为钱镠礼请至杭州,历20余年始卒。据云享年达170岁。《续仙传》卷中有传。《槜李诗系》卷三〇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槜李诗系·卷三十
朗字内光,南昌人。少读书,以五经登科,历宦有清直声,官至光禄卿。后隐居庐山,得补脑还元之术。唐开耀间,居嘉兴魏塘镇之神仙宫,年一百五十馀岁,尸解去。有遗诗于壁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0—859 【介绍】: 唐朝皇帝。初名怡,后改现名。宪宗第十三子。武宗会昌六年,宦官马元贽等拥立为皇太叔。及即帝位,罢斥李德裕党,重用牛僧孺党。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自肃宗、代宗以后,河西陇右尽没吐蕃,至是,河、湟克复。曾与宰相令狐绹谋诛宦官,未成。以服长生药致死。在位十三年,谥圣武献文孝皇帝。
全唐文·卷七十九
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生。长庆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会昌六年三月立为皇太叔。翌日即位。改今名。大中二年正月。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在位十三年。年五十。谥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咸通十三年。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庙号宣宗。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化光(一作光化,误)。武宗会昌三年(843)登进士第。时主司王起有诗酬周墀之贺,厚载与诸同年皆和诗。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三、《唐诗纪事》卷五五。《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二
厚载字光化。会昌三年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丹阳人。宪宗郑皇后弟,宣宗舅。宣宗即位后,拜诸卫将军,迁金吾大将军。大中元年,拜平卢节度使。改凤翔节度使。五年,迁河中节度使。七年,入朝,召对延英,占奏俚近,宣宗不悦,留为右羽林统军兼太子太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宾光,一作宾先。宣宗大中时进士,有《津阳门诗》,长一千四百言,记玄宗时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宾光。文宗开成中于长安骊山下石瓮僧院读书,曾游虢州,后乃作长诗《津阳门诗》。宣宗大中五年(851)进士及第。生平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六二、《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存诗1首,即《津阳门诗》。《全唐诗外编》补断句1。
唐诗汇评
郑嵎,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开成中,下榻于骊山石瓮寺,闻华清宫中旧事。大中三年,自虢州来,宿骊山下旅舍,主人复为言玄宗遗事,遂作《津阳门诗》。五年(851),登进士第。后不知所终。《全唐诗》仅存其《津阳门诗》。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唐自大中后进士尤盛,封定卿、丁茂圭场中头角,举子与其交者,必先登第……先是李都、崔雍、孙瑝、郑嵎四君子,蒙其盼睐者,因是进升。故曰:“欲得命通,问瑝、嵎、都、雍。”
唐才子传
(嵎)有集一卷,名《津阳门诗》,津阳,即华清宫之外阙,询求父老,为诗百韵,皆记明皇时事者也。
□光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不详。与威、裒为姊妹三人。宣宗大中间至懿宗咸通初年在世。少孤,始笄作七言联句诗。鱼玄机见后,大为称赏,并和其所作。事迹见《唐女郎鱼玄机诗》。《全唐诗》收三人联句诗1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懿宗咸通中曾应进士试。见《新唐书·懿宗纪》,新、旧《唐书·荣王李㥽传》。《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光远。懿宗咸通末进士。迁监察御史。佐凤翔节度郑畋幕府。黄巢入京师,畋拒其西向,倚之调军粮。黄巢败,畋再秉政,擢延昌为司勋员外郎、翰林学士。后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无他功,罢为尚书左仆射卒。
全唐文·卷八百十八
延昌字光远。咸通末进士。迁监察御史。擢司勋员外郎翰林学士。累进兵部侍郎。拜户部尚书。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刑部尚书。以病罢。拜尚书左仆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23 【介绍】: 唐末京兆万年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昭宗龙纪元年进士。历迁中书舍入、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宰相韦贻范遭母丧,李茂贞欲贻范还相,偓执不草麻。及帝自凤翔还,偓处决机密,甚合帝意,屡欲相之,皆固让。为朱温所恶,累贬邓州司马。后召还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避闽,依王审知而卒。工诗,其诗多写艳情,称“香奁体”。有《韩内翰别集》、《香奁集》、《金銮密记》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4—923,生年—作842 字致尧(《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一作致光(《新唐书》本传)。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父韩瞻与李商隐联襟。韩偓幼年即席赋诗,李即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称赏。昭宗龙纪元年(889)进士登第。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曾与宰相崔胤定策诛宦官刘季述,深为昭宗信任,屡欲拜相,偓固辞之。朱温专权,恨偓不附己,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后召复原官,偓不敢入朝,举家入闽依王审知而终。生平详见《十国春秋》本传、《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五、《唐才子传》卷九。韩偓生逢乱世,诗作多与时局离乱有关,如《乱后至近甸有作》、《乱后春日途经野塘》、《感事三十四韵》、《避地寒食》等。南依王审知后,仍多故园之思,如《故都》、《中秋寄杨学士》等。他如怀古、咏物、写景等诗,均有可诵之作。《遁斋闲览》称其作“词致婉丽”(《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三引)。南依王审知后“其词凄楚,切而不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五引《潘子真诗话》)。早年所作《香奁集》,人或以为“丽而无骨”(《许彦周诗话》)。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六以为和凝作,假名韩偓,后人已辨明此说之非。其《已凉》《重游曲江》等作,清丽可诵。诗集以四部丛刊《玉山樵人集(附香奁集)》为通行。《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
唐诗汇评
韩偓(844-923?),字致免,一云字致光。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韩瞻之子,小字冬郎,十岁能诗,李商隐赠诗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句。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佐河中暮。召乞左拾遗。乾宁末,以刑部员外郎为凤翔节度掌书记。光化中,自司勋郎中兼侍御史知杂入翰林充学士,迁左译议大夫、中书舍人、兵户二部侍郎、学士承旨。昭宗数欲以为相,皆辞让。天复三年,以不附朱全忠,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天祐二年,复召为学士,仅不敢归朝,入闽依王审知,卒。有《韩偓诗》一卷、《香奁集》一卷、《金銮密记》五卷,今存《香奁集》。后人辑有《韩轮林诗集》(或名《玉山樵人集》)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有《韩内翰别集》、《香奁集》,人称香奁体。王静安辑《香奁词》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
偓字致光。京兆万年人。第进士。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累迁左谏议大夫。宰相崔允判度支。表以自副。入翰林为学士。迁中书舍人。从昭宗幸凤翔。迁兵部侍郎。进承旨。朱全忠恶之。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挈其族南依王审知。卒。

作品评论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梦溪笔谈
唐韩偓为诗极清丽,有手写诗百馀篇,在其四世孙奕处……庆历中,予过南安见奕,出其手集,字极淳劲可爱。
彦周诗话
高秀实又云:“元氏艳诗,丽而有骨;韩偓《香奁集》,丽而无骨。”时李端叔意喜韩偓诗,诵其序云:“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美动七情。”秀实云:“动不得也,动不得也。”
周紫芝《书韩承旨别集后》
渥(偓)为唐末宗社颠隮之际,窜身于戈戟森罗之中,虽扈从重围,犹复有作。当是之时,独能峥嵘于奸雄群小之间,自立议论,不至诡随,唐史臣称之,以谓有一韩渥尚不能容,况于贤者乎?则知渥非荏苒于闺房衽席之上者,特游戏于此耳。
薛季宣《香奁集叙》
偓为诗有情致,形容能出人意表……富才情,词致婉丽。
张侃《跋楝词》
偓之诗,淫靡类词家语,前辈或取其句,或剪其字,杂于词中。欧阳文忠尝转其语而用之,意尤新。
对床夜语
韩偓在唐末粗有可取者,如“沙头有庙青林合,驿步无人白鸟飞”、“细水浮花归别浦,断云含雨入孤村”、“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五言如“鸟啼深不见,人语静先闻”,虽神气短缓,亦微有深致。其《秋夜忆家》绝句云:“垂老何时见弟兄,背灯悲泣到天明。不知短发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凄楚可悲,亦善于词者。若“挟弹少年多害物,劝君莫近五陵飞”,又“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是直讪耳。诗人比兴扫地矣。
唐才子传
偓自号“玉山樵人”,工诗,有集一卷。又作《香奁集》一卷,词多侧艳新巧。
唐音癸签
韩致尧冶游情篇,艳夺温、李,自是少年时笔。翰林及南窜后,顿趋浅率矣。
《诗源辨体》
韩偓《香奁集》皆裙裾脂粉之诗,高秀实云:“元氏艳诗,丽而有骨;韩偓《香奁集》,丽而无骨。”愚按:诗名《香奁》,奚必求骨?但韩诗浅俗者多,而艳丽者少,较之温、李,相去甚远。
《唐诗韵汇》
唐诗七律……韩致光香奁秀丽,别自情深。
《古欢堂集•论七言律诗》
温飞卿、韩致光辈,比事联词,波属云委,学之成一家言,胜于生硬干酸者远矣。
《唐诗笺注》
韩偓、韦庄,亦宗中唐,而砥柱晚唐。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鸣凤矣。变风变雅,圣人不废,又何必定以一格绳之乎!
纪昀《书韩致尧<香奁集>后》
《香奁》一集,词皆淫艳,可谓百劝而并无一讽矣。然而至今不废,比以五柳之闲情,则以人重也。著作之士,惟知文之能传人,而不知人之能传文,于此亦可深长思矣。……《香奁》之词,亦云亵矣。然但有悱恻眷恋之语,而无一决绝怨怼之言,是亦可以观其心术焉。
纪昀《书韩致尧<翰林集>后》
致尧诗格不能出五代诸人上,有所寄托,亦多浅露。然而当其合处,遂欲上躏玉溪、樊川,而下与江东相倚轧,则以忠义之气发乎情,而见乎词,遂能风骨内生,声光外溢,足以振其纤靡耳。然则,诗之原本不从可识哉?
石洲诗话
韩致尧《香奁》之体,溯自《玉台》。虽风骨不及玉溪生,然致尧笔力清澈,过于皮、陆矣。何逊联句,瘦尽东阳,固不应尽以脂粉语植场也。
《七言律诗钞》
韩致光哀音怨乱,不害其为丹山雏凤。
《蛾木编》
晚唐有许用晦、曹尧宾、韩致尧、罗昭谏诸人,专为近体,古意寖哀。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唐末七言律,韩致尧为第一,去其香奁诸作,多出于爱君忧国,而气格顿近浑成。
《石园诗话》
韩致尧……富于才情,词旨靡丽。初喜为闺阁诗,后遭故远遁,出语依于节义,得诗人之正。
《唐七律诗钞》
诗至晚唐,各体俱不振,独七律不乏名篇。韩致尧完节孤忠,苍凉激楚之音,洵属一时无两。
《东目馆诗见》
韩致尧身遭杌捏,激而去国,托之香奁,具有寄意。即论艳体,亦是高手。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李益、卢纶,而专思律体,柔姿婉骨,最工言情。末遭乱离,故忧爱词多,虽于诗格少衰,要自情芳可选。
《唐宋诗举要》
吴北江曰:晚唐唯韩致尧为一大家,其忠亮大节,亡国悲愤,具在篇章,盖能于杜公外自树一帜。
《诗境浅说》
致尧少年,喜为香奁诗。其后节操岳然,诗格亦归雅正。
《唐人绝句精华》
偓以香奁诗得名一时,《唐诗纪事》以为五代间和凝嫁名,葛立方《韵语阳秋》据《香奁集》中《无题》诗序证为偓作,许学夷《诗源辨体》又举出吴融集荷和偓《无题》三首,与《香奁集》中《无题》诗同韵,断定香奁非和嫁名。考晚唐诗有两种:一沿白居易新体乐府道路,诗中多寓讽刺,流为宋代以议论为诗;一效温、李绮丽之体,而有香奁一类之作,流为五代之闺情词。盖风气推移有如此者,不足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