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033,分1736页显示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6  107  108  10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吕大钧(和叔 世称 京兆先生 )
倪天隐(茅冈 世称 千乘先生 )
程颢(别称 程纯公 伯淳 世称 明道先生、二程、孟子之后 河南伯 )
葛书思(进叔 虚游子 清孝 )
江测( 虔中 二先生 )
李安国(梅山老人 )
廖侁(西溪退叟 )
廖有衡(致平 绿荔廖氏 )
刘元宾(通真子 )
释净端( 丘、邱 明表、表明 安闲和尚、端师子、安閒和尚、回头和尚 世称 端狮子 )
释了元(佛印、二生经 了元 觉老 )
宋球(涪川居士 )
王普(君道 南明子 )
张某(慈林居士 )
程颐(别称 程正公 正叔 世称 伊川先生 伊阳伯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1082 【介绍】: 宋京兆蓝田人,字和叔。吕大防弟。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调秦州右司理参军,监延州折博务,改知三原县。神宗熙宁中,韩绛宣抚陕西,辟为书写机密文字。父丧,家居讲道数年。宋攻西夏,鄜延转运使檄为从事。卒于延州官舍。尝学于张载,能守师说。有《诚德集》。
全宋诗
吕大钧(一○三~~○八二),字和叔,蓝田(今属陕西)人。大防弟。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伊洛渊源录》卷八《行状略》)。为秦州右司理参军,监延州折博务,知三原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韩绛宣抚陕西、河东,辟为书写机宜文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丁父忧,家居数年。元丰五年,会伐西夏,鄜延路转运司檄为从事,未几感疾卒,年五十二。有《诚德集》,已佚。事见《宋文鉴》卷一四五《吕和和叔墓表》,《宋史》卷三四○有傅。
全宋文·卷一七○四
吕大钧(一○三一——一○八二),字和叔,学者称京兆先生,大防弟。其先汲郡人,后徙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嘉祐二年中进士乙科,调秦州右司理参军。监延州折博务。改光禄寺丞,知耀州三原县。韩绛宣抚陕西、河南,辟书写机宜文字。丁父忧,服除,独家居数年。起诸王宫教授,求监凤翔府造船务、鄜延路转运司从事。元丰五年卒于延州官舍,年五十二。著有《诚德集》。见范育《吕和叔墓志铭》(《皇朝文鉴》卷一四五),《宋史》卷三四○《吕大防传》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睦州桐庐人,号茅冈,学者称千乘先生。博学能文。仁宗嘉祐中官县尉。又主桐庐讲席,弟子千人。有《周易口义》。
全宋诗
倪天隐,字茅冈,学者称千乘先生,桐庐(今属浙江)人。曾官县尉。师承胡瑗,仁宗嘉祐间,主讲桐庐县学(《宋史翼》卷二三)。约卒于熙宁、元丰间(《鄱阳集》卷七《送梁晦之诗序》)。
全宋文·卷一一一八
倪天隐,字茅冈,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官至县尉。博学能文,嘉祐中主讲邑校有声,学者称千乘先生。述其师胡瑗之意为《周易口义》十二卷(存)、《系辞》上、下及《说卦》三卷。见《宋史》卷三四六《彭汝砺传》,《宋史翼》卷二三,《宋元学案》卷一,《宋元学案补遗》卷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85 【介绍】: 宋洛阳人,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珦子。仁宗嘉祐间进士。调鄠县、上元主簿。神宗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数为神宗召见,常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进说。后与王安石新法不合,出签书镇宁军判官,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卒。宁宗嘉定中谥“纯”。早年与弟程颐同受业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理学奠基人。其学说以“天理”为自然界与社会之最高原则,“天”即“理”即“心”,“天人本无二”,于伦理则为“三纲五常”。其言论著作,后人编有《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全宋诗
程颢(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历鄠县、上元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以吕公著荐,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三年,因与新法不合,恳求外任,除权发遣京西路提点刑狱,固辞,改差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七年,监西京洛河抽税竹木务。元蚟元年(一○七八)知扶沟县。三年,罢归居洛讲学。六年,监汝州酒税。八年,哲宗立,召为宗正寺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理学奠基人,早年从周敦颐学,世并称二程。著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门人整理其日常讲录、经说等,后人与程颐著作同编入《二程全书》。《宋史》卷四二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四、《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一有传。 程颢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弘治八年陈宣刻本(简称弘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万历二十年蒋春芳刻本(简称万历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六安求我斋刻本(简称涂本),并从《后村千家诗》等书辑得集外诗三首,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三四
程颢(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号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嘉祐进士,调鄠、上元主簿,为晋城县令。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数召见,进说甚多。新法行,议论与王安石不合,出提点京西刑狱。固辞,改签书镇宁军判官,徙知扶沟县。除判武学,坐狱逸囚,责监汝州盐税。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时元丰八年,年五十四。颢毕生治经,为一代名儒,学者称孟子之后,一人而已。嘉定十三年,赐谥曰纯,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后祀孔子庙庭。与其弟合著《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河南程氏经说》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有《文集》四卷,俱存。《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104 【介绍】: 宋江阴人,字进叔,号虚游子。葛密子。神宗熙宁六年进士。调建德主簿。时密已老,书思遂投书归养十余年。后历封丘主簿、涟水县丞,官至朝奉郎。卒特谥清孝。有《安遇集》。
全宋诗
葛书思(一○三二~一一○四),字进叔,晚号虚游子,江阴(今属江苏)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调睦州建德县主簿,以侍亲未赴。后调开封府封丘县主簿,移和州防御推官、楚州连山县丞。官至朝奉郎。徽宗崇宁三年卒,年七十三。有《安遇集》十卷,已佚。事见《摛文堂集》卷一五《葛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三《葛密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侧。宋建州建阳人,字虔中。神宗熙宁间进士。以儒学教授其乡,游酢、施景明、叶祖洽皆从之游。后为将作监主簿。与族子江汝舟号二先生。
李安国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洪州人,号梅山老人。神宗熙宁中徙安化,悦山水灵奇,筑室隐居读书。后又徙邵州新化,州人重其行,请入学教子弟,未几辞归。
廖侁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三九
廖侁,号西溪退叟,熙宁间居于衡山。见所作《横龙寺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戎州僰道人,字致平,号绿荔廖氏。廖翰孙。神宗熙宁间进士。仕至朝议大夫。与黄庭坚友善。家有荔枝二株,色绿而味甘,人以其号称之,以别其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安福人,号通真子。连魁于乡,为潭州司理。精于阴阳、术数、医药。真宗尝试之,并赐号。有《神巧万全方》、《注解叔和脉诀》、《伤寒论》、《洞天针灸经》、《集正历横天卦图》。
全宋文·卷一八三八
刘元宾,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神宗熙宁间人,自号通真子。精通方脉。尝补注王叔和《脉诀》,作《诊脉须知》、《伤寒总括》、《脉要秘诀》等书刊行于世。详《宋以前医籍考》第四类《脉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绍】: 宋僧。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通经史,善诗书。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状,世称端狮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名动四远,章惇等皆与之游。有《吴山集》。
全宋诗
释净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顿契心法,乃从仁岳法师受公《楞严》要旨。参宝觉齐岳禅师得悟。见弄狮子者,丛林号为端师子,自号安闲和尚。徽宗崇宁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有《吴山集》,已佚。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一、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四三、《吴兴诗存》卷一四。今录诗四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净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丛林号称端师子,自号安閒和尚。崇宁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吴山集》。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九
端师子者。吴兴人也。始见弄师子者。发明心要。则以䌽帛像其皮。时时著之。因以为号。住西余山。嗣姑苏翠峰月禅师。西余去湖州密迩。每雪朝著䌽衣入城。小儿争哗逐之。从人乞钱。得即以散饥寒者。钱穆父赴官浙东。见之约明日饭。端黎明独往。避雨入道旁人家。幼妇出迎。俄其夫至诟逐。竟为逻卒所收。穆父吏速客。见之问故。曰。烦寄声钱公。本来赴斋中。涂奸情事发。请自饭。穆父闻之惊。且笑顾客曰。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挽衣问何之。曰鸡为狸害。法不可食。将弃水中。端苦求之。道路聚观讽。曰。当得偈乃可与。端跪作祭文曰。维灵生有鹰鸦之厄。死有汤镬之灾。生时要汝报晓。死后无人收埋。奉为转化檀施。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阇梨无可布施。施肚为汝作棺材)。言卒携鸡去。以施饥者。能诵法华经。湖人争延之。必得钱五百乃开秩。目诵数句。即持钱地坐去。缺薄者易之而去。好歌渔父词。月夕必歌之达旦。有狂僧号回头和尚。以左道鼓动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方对丹阳守吕公肉食。端竟至指曰。正当与么时。如何是佛。回头不能遽对。端捶其头。推倒乃行。又有妖人号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倾城信敬。端见揕住曰。如何是佛。不托拟议。端趯之而去。章丞相子厚请升座。使俞秀老撰疏。叙其事。曰。推倒回头。趯翻不托。七轴之莲经未诵。一声之渔父先闻。端听僧官宣至。此以手耶揄曰止。乃坐引声吟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大众杂然称善。端顾笑曰。我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子厚留饭。端瞋说偈曰。章惇章惇。请我看坟。我却吃素。汝却吃荤。子厚为大笑。时吕太尉吉甫。亦留丹阳。三人者日过从。吉甫诵禅定功德。诸般若中第一。曰惠卿修之十年。子厚独称。锻可忘忧。稽康得仙。竟作剑解。端说偈曰。章公好学仙。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圆照禅师自京师慧林。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不悟其讥也端客无锡。欲归湖且行江上问。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我行常润舡也端欣然曰。亦可。乃附船尾。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称誉。吐语奇怪。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明日迁化去。众以为戏语。请说偈。端索笔大书曰。端师子。太慵懒。未死牙齿先坏烂。二时伴众赴堂。粥饭都赶不办。如今得死是便宜。长眠百事皆不管。第一不著看官。第二不著吃粥饭。五更遂化。阅世七十二。东吴祠之。以为散圣。 赞曰。予窜海外三年而还。丛林顿衰。耆年物故无馀。所至雏道人成阡陌。皆饱食游谈。无根而已。喟然长想。如政黄牛端师子辈。皆三十年前。少丛林者。然高风逸韵。且尔。况其传法度生者乎。因载两士平生大槩。使后之俊流。得以览观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宋僧。饶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云门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神宗元丰中主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生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游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苏轼久与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了元。字觉老。生饶州浮梁林氏。世业儒。父祖皆不仕。元生三岁。琅琅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诵三千首。既长从师授五经。略通大义去。读首楞严经。于竹林寺。爱之尽捐旧学。白父母。求出家度生死。礼宝积寺沙门日用。试法华。受具足戒。游庐山。谒开先暹道者。暹自负其号。海上横行。俯视后进。元与问答捷给。暹大称赏。以为真英灵衲子也。时年十九。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讷惊其翰墨曰。骨格已似雪窦。后来之俊也。时书记怀琏。方应 诏而西。讷以元嗣琏之职。江州承天法席虚。讷又以元当迁。郡将见而少之。讷曰。元齿少而德壮。虽万耆衲。不可折也。于是说法。为开先之嗣。时年二十八。自其始住承天。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之间。德化缁白。名闻幼稚。缙绅之贤者。多与之游。苏东坡谪黄州。庐山对岸。元居归宗。詶酢妙句。与烟云争丽。及其在金山。则东坡得释还吴中。次丹阳。以书抵元曰。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人。元得书径来。东坡迎笑问之。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三门见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都是一禅床。东坡抚掌称善。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将至之夕。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圣寿聪禅师。连床夜语三鼓矣。真净忽惊觉曰。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不思而梦。何祥耶。子由撼聪公。聪曰。吾方梦见戒禅师。于是起。品坐笑曰。梦乃有同者乎。俄报东坡已至奉新。子由𢹂两衲。候于城南建山寺。有顷东坡至。理梦事问。戒公生何所。曰陕右。东坡曰。轼十馀岁时。时梦身是僧。往来陕西。又问。戒状奚若。曰。戒失一目。东坡曰。先妣方娠。梦僧至门。瘠而眇。又问戒终何所。曰高安大愚。今五十年。而东坡时年四十九。后与真净书。其略曰。戒和尚不识人嫌。强颜复出。亦可笑矣。既是法契(或云法器)。愿痛加磨励。使还旧观。自是常著衲衣。故元以裙赠之。而东坡酬以玉带。有偈曰。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会当乞食歌姬院。夺得云山旧衲衣。又曰。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锦袍错落尤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元所居方丈。特高名妙高台。东坡又作诗曰。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何须寻德云。只此比丘是。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为滁州日。游琅琊山藏院。呼梯梯梁。得木匣发之。忽悟前身。盖知藏僧也。写楞伽经。未终而化。安道续书残轴。笔迹宛然如昔。号二生经。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东坡曰。此经在他人。犹为希世之瑞。况于公乎。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元请东坡代书之。镂板金山。时士大夫。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公佐韩子。诋我以原性。性者与生俱生之论。为铨量。元故以是劝之。又尝谓众曰。昔云门说法如云雨。绝不喜人记录其语。见必骂逐曰。汝口不用。反记吾语。异时裨贩我去。今室中对机录。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随所闻即书之。后世学者。渔猎文字语言。正如吹网欲满。非愚即狂。时江浙丛林。尚以文字为禅。谓之请益。故元以是讽之。高丽僧统义天。航海至明州。传云。义天弃王者位出家。上疏乞遍历丛林。问法受道。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馆伴所经。吴中诸刹。皆迎饯如王臣礼。至金山。元床坐。纳其大展。次公惊问故。元曰。义天亦异国僧耳。僧至丛林。规绳如是。不可易也。众姓出家。同名释子。自非买崔卢。以门阀相高。安问贵种。次公曰。卑之少徇时宜。求异诸方。亦岂觉老心哉。元曰。不然。屈道随俗。诸方先失一只眼。何以示华夏师法乎。朝廷闻之。以元为知大体。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出守南昌。自以久帅西塞。滥杀罚。留神空宗。祈妙语。以藻雪之。而元适至。子淳请说法于上蓝。元炷香曰。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立地成佛大居士。一众哗曰善。子淳亦悠然意消。灵源清禅师在众时。厕云居法席。痛自韬晦。而声名自然在人口。元升座。举以为堂中第一座。丛林服其公。非特清公。如感铁面哲真如。百丈肃。仰山简。皆元所赏识也。李公麟伯时。为元写照。元曰。必为我作笑状。自为赞曰。李公天上石麒麟。传得云居道者真。不为拈花明大事。等闲开口笑何人。泥牛漫向风前嗅。枯木无端雪里春。对现堂堂俱不识。太平时代自由身。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听客语有会其心者。轩渠一笑而化。其令𦘕笑状。而赞之。非苟然也。阅世六十有七。坐五十有二夏。元骨面而秀清。临事无凝滞。过眼水流云散。其为人服义疾恶。初举感铁面。嗣承天。感曰。使典粥饭。供十方僧。可也。如欲继嗣。则慈感已有师。元奇之。又举宣长老住甘露。宣后卖元。元白于官曰。宣演法未有宗旨。乞改正。宣竟以是遭逐。杨次公曰。牵牛蹊人之田。而夺之牛也。元不恤。元尝游京师。谒曹王。王以其名。奏之神考。赐磨衲。号佛印。东坡滑稽于翰墨。戏为之赞。世喜传。故并记之。 赞曰。佛印种性从横。慧辨敏速。如新生驹。不受控勒。盖其材足以御侮。观其临事。护法之心深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酸枣人,宋守约子。以荫干当礼宾院。曾议西北马政之弊。神宗时出使高丽,归而图记其山川、风俗上之,进通事舍人。神宗死,使契丹告哀。积迁西上閤门使、枢密副都承旨。
全宋诗
宋球,成都(今属四川)人,号涪川居士。仁宗庆历间进士,官职方员外郎。事见《金石苑》卷三。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二○二七
宋球(?——一○九八),开封酸枣(今河南延津)人,赠安武军节度使守约之子。以荫干当礼宾院,神宗时再使高丽称旨,进通事舍人。积迁西上閤门使、枢密副都承旨,元符元年卒。《宋史》卷三四九《宋守约传》有附传,卒年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七。
王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七○三
王普,字君道,号南明子,神宗熙宁年间人。见所撰《浮渡山题名》。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某,名不详。神宗熙宁时人(《宋诗纪事补遗》卷九八),曾官度支郎中(清光绪《长汀县志》卷二九)。
全宋文·卷二八六二
张某(原阙其名),号慈林居士,孙永客,北宋后期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107 【介绍】: 宋洛阳人,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年未冠,才能为胡瑗所重,授太学学职。英宗治平、神宗元丰间,大臣屡荐,不仕。哲宗初,以司马光、吕公著荐为崇政殿说书,后出管勾西京国子监。哲宗绍圣中,因政见不合,削籍送涪州编管。徽宗即位,徙峡州。寻复官。崇宁中致仕。曾与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之奠基人,合称二程。学说以“穷理”为主,强调格物致知。因长期居洛阳讲学,故称“洛学”。卒谥正。有《易传》、《春秋传》等。后人编为《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全宋诗
程颐(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廷试报罢,遂不复试,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奉诏赴阙,授通直郎、崇政殿说书。次年出管勾西京国子监。绍圣四年(一○九七),入元祐党籍,削籍,遣涪州编管。徽宗立,遇赦还洛,寻复通直郎权判西京国子监。崇宁元年(一一○二),再追所复官。五年,复通直郎致仕(《道命录》卷二)。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一《程侍讲颐传》)。颐与其兄颢并称二程,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教育活动。著有《伊川易传》,《伊川文集》等,后人与程颢著作同编为《二程全书》。事见《朱文公文集》卷九八《伊川先生年谱》,《东都事略》卷一一四。《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程颐诗见于《伊川文集》者三首,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弘治刊康绍宗重编本(简称弘治本)、明徐必达校正本(简称徐本)。又从《古今事文类聚》等书辑得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五○
程颐(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号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颢弟。少与兄同受学于周敦颐。年十八,游太学,著《颜子好学论》,胡瑗大惊异之,处以学职。哲宗初,以司马光、吕公著荐,召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出管勾西京国子监,久之,加直秘阁,再上表辞,去官。绍圣中,削籍窜涪州。徽宗即位,徙峡州,俄复其官。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颐于书无所不读,与兄颢同为一代大儒,人称「二程」。平生诲人不倦,学者出其门最多。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正,淳祐元年封伊阳伯,从祀孔子庙庭。与其兄有《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河南程氏经说》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又有文集八卷、《易传》四卷,俱存。《宋史》卷四二七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