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帅明王
【佛学大辞典】
(明王)梵名,阿吒薄俱,阿吒薄迦等。或译为旷野鬼。以义而称曰大元帅。慧琳音义十二曰:「阿吒薄迦旷野鬼神大将名也,或名遏吒薄皆声转也,俗名元帅大将非也。十六药叉将之一将也。」见阿吒嚩迦条。
(明王)梵名,阿吒薄俱,阿吒薄迦等。或译为旷野鬼。以义而称曰大元帅。慧琳音义十二曰:「阿吒薄迦旷野鬼神大将名也,或名遏吒薄皆声转也,俗名元帅大将非也。十六药叉将之一将也。」见阿吒嚩迦条。
上元烧灯
【佛学大辞典】
(行事)太阴历正月十五日之放灯也。(参见:放灯)
(行事)太阴历正月十五日之放灯也。(参见:放灯)
元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本行论曰:「佛闵世人,慎勿造因。因缘生相,是为元因。远因结远果,近因结近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无量因结无量果,历劫消受。」按元因今作原因。
(术语)佛本行论曰:「佛闵世人,慎勿造因。因缘生相,是为元因。远因结远果,近因结近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无量因结无量果,历劫消受。」按元因今作原因。
元品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根本无明,无始无明。迷于中道实相之理者,名为无明,其无明有浅深粗细之别。故天台之别教分之为十二品,圆教分为四十二品,其中最微细深远之元本品类,谓之元品。是一切众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无明,此无明与真如之无始皆为无始,故名无始无明。然则此元品无明,为无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断了而一念即成佛之位也。(参见:无始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此无明与真如,皆属无始,为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若断之,即入佛位。
(术语)又名根本无明,无始无明。迷于中道实相之理者,名为无明,其无明有浅深粗细之别。故天台之别教分之为十二品,圆教分为四十二品,其中最微细深远之元本品类,谓之元品。是一切众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无明,此无明与真如之无始皆为无始,故名无始无明。然则此元品无明,为无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断了而一念即成佛之位也。(参见:无始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此无明与真如,皆属无始,为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若断之,即入佛位。
元品能治
【佛学大辞典】
(杂语)退治元品无明者,等觉智欤,妙觉智欤。昔有开善庄严之诤。开善法师言妙觉智断,引胜鬘经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之文。庄严师言等觉智断。引大经有所断,名有上士。无所断,名无上士之文。
(杂语)退治元品无明者,等觉智欤,妙觉智欤。昔有开善庄严之诤。开善法师言妙觉智断,引胜鬘经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之文。庄严师言等觉智断。引大经有所断,名有上士。无所断,名无上士之文。
元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绝待圆满之一心也。为森罗万象之元,故谓之元心。与起信论之一心同。楞严经三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术语)绝待圆满之一心也。为森罗万象之元,故谓之元心。与起信论之一心同。楞严经三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元吉树
【佛学大辞典】
(植物)菩提树之异名。辅行之一之二曰:「佛树者,亦曰元吉树。亦曰道树、菩提树等。」
(植物)菩提树之异名。辅行之一之二曰:「佛树者,亦曰元吉树。亦曰道树、菩提树等。」
元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之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谓之元妙。楞严经六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吴兴云:「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此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曰元妙。」
【佛学常见辞汇】
涅槃的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称元妙。
(术语)涅槃之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谓之元妙。楞严经六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吴兴云:「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此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曰元妙。」
【佛学常见辞汇】
涅槃的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称元妙。
元祖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开一宗之元初祖师也。理惑论曰:「佛乃道德之元祖。」辅行一之一曰:「以此因果,共为诸师所承元祖。」
(杂语)谓开一宗之元初祖师也。理惑论曰:「佛乃道德之元祖。」辅行一之一曰:「以此因果,共为诸师所承元祖。」
元辰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曰元神星。可称为本命星之里星者。于本命星祈寿命,则于元辰星,祈官位荣禄除病恼除忧患等。又修本命星供时,宜向此元辰星之方,供养佛菩萨。本命星为阳星,则元辰星为当于其第八之星,本命星为阴星,则元辰星为当于其第六之星。如子年为阳,丑年为阴,寅年为阳,卯年为阴,可以类推。子年生者,则子年贪狼星之第八,即未方之武曲星,为元辰星。丑年生者,则丑年巨门星之第六,即午方之破军星,为元辰星。亦可类推。密宗盛传此说。见日本真言密教圣典。
(术语)或曰元神星。可称为本命星之里星者。于本命星祈寿命,则于元辰星,祈官位荣禄除病恼除忧患等。又修本命星供时,宜向此元辰星之方,供养佛菩萨。本命星为阳星,则元辰星为当于其第八之星,本命星为阴星,则元辰星为当于其第六之星。如子年为阳,丑年为阴,寅年为阳,卯年为阴,可以类推。子年生者,则子年贪狼星之第八,即未方之武曲星,为元辰星。丑年生者,则丑年巨门星之第六,即午方之破军星,为元辰星。亦可类推。密宗盛传此说。见日本真言密教圣典。
元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故曰元明。楞严经六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一名本明。以本觉之自性清净心而名。楞严经一曰:「元明能生诸缘。」
【佛学常见辞汇】
真如的觉体,本来明照,故称元明。
(术语)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故曰元明。楞严经六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一名本明。以本觉之自性清净心而名。楞严经一曰:「元明能生诸缘。」
【佛学常见辞汇】
真如的觉体,本来明照,故称元明。
元照
【佛学大辞典】
(人名)杭州灵芝寺元照,字湛然,初依东藏慧鉴律师专学毗尼。后从神悟禅师讲天台之教观。复从广慈之才法佛受菩萨戒,博究南山之律宗。而意笃净业。每曰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而已。住灵芝三十年,宋徽宗政和六年九月一日寂。寿六十九。谥大智。唐太宗贞观中,终南山。澄照大律师道宣作戒疏羯磨疏事钞,弘四分律。流通逾四百载,释义近六十家。中大寺之昭庆律师允堪,作会正记,独为尽理。最后灵芝元照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与会正记殊途,四分一宗由是分为两派。见往生传,佛祖统纪二十九,稽古略四。
(人名)杭州灵芝寺元照,字湛然,初依东藏慧鉴律师专学毗尼。后从神悟禅师讲天台之教观。复从广慈之才法佛受菩萨戒,博究南山之律宗。而意笃净业。每曰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而已。住灵芝三十年,宋徽宗政和六年九月一日寂。寿六十九。谥大智。唐太宗贞观中,终南山。澄照大律师道宣作戒疏羯磨疏事钞,弘四分律。流通逾四百载,释义近六十家。中大寺之昭庆律师允堪,作会正记,独为尽理。最后灵芝元照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与会正记殊途,四分一宗由是分为两派。见往生传,佛祖统纪二十九,稽古略四。
元晓
【佛学大辞典】
(人名)新罗国黄龙寺元晓。从湘法师入唐游往处处,华严唯识,最其所达。后还,化振海东。所著起信论疏,弥陀经疏等盛行于世。世称其人为海东师,疏曰海东疏。见宋僧传四。
(人名)新罗国黄龙寺元晓。从湘法师入唐游往处处,华严唯识,最其所达。后还,化振海东。所著起信论疏,弥陀经疏等盛行于世。世称其人为海东师,疏曰海东疏。见宋僧传四。
元贤
【佛学大辞典】
(人名)福建建阳县人。姓蔡,字永觉。幼修儒学,二十岁补弟子员。二十五岁,闻僧诵法华经,叹曰:周孔之外,果别有一大事。自是留意教乘,博通经典。寿昌慧经,开法于邑之董岩,师随而参禅,四十岁落发。慧经迁化后,依止于同门之博山元来,受具戒。寻辞归闽。舟过剑津,偶闻僧诵法华经,廓然大悟。偈曰:金鸡啄破碧琉璃,万歇千休祇自知。稳卧片帆天正朗,前山无复雨鸠啼。时明天启三年,九月,年四十六门也。崇祯六年,谒闻谷广印,受云栖祩宏之戒本。后归鼓山,大阐洞上宗风。立身如山岳,操行如冰霜,卫道拯世,福慧圆明,咸尊称为古佛之再来云。清顺治十四年十月七日寂。年八十。门下甚多,得法者惟为霖道霈而已。所著有楞严经略疏,金刚经略疏,般若心经指掌,四分戒本约义等十馀种。见永觉贤公塔铭等。
(人名)福建建阳县人。姓蔡,字永觉。幼修儒学,二十岁补弟子员。二十五岁,闻僧诵法华经,叹曰:周孔之外,果别有一大事。自是留意教乘,博通经典。寿昌慧经,开法于邑之董岩,师随而参禅,四十岁落发。慧经迁化后,依止于同门之博山元来,受具戒。寻辞归闽。舟过剑津,偶闻僧诵法华经,廓然大悟。偈曰:金鸡啄破碧琉璃,万歇千休祇自知。稳卧片帆天正朗,前山无复雨鸠啼。时明天启三年,九月,年四十六门也。崇祯六年,谒闻谷广印,受云栖祩宏之戒本。后归鼓山,大阐洞上宗风。立身如山岳,操行如冰霜,卫道拯世,福慧圆明,咸尊称为古佛之再来云。清顺治十四年十月七日寂。年八十。门下甚多,得法者惟为霖道霈而已。所著有楞严经略疏,金刚经略疏,般若心经指掌,四分戒本约义等十馀种。见永觉贤公塔铭等。
元藏
【佛学大辞典】
(杂名)元代所刻之大藏经也。又曰元本。刻于杭州路馀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以思溪福州二本校勘之。始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至至元二十七年而雕造竣功。总计一千四百二十二部,六千一十七卷,五百五十八函。其中有大乘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小乘经二百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大乘律二十五部,五十二卷。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三十九卷。大乘论九十七部,五百二十三卷。小乘论三十六部,七百二十卷。贤圣传记录一百八部,五百四十四卷。续入藏三百三十二部,九百四十四卷。其函号部数等,大与宋藏同。
(杂名)元代所刻之大藏经也。又曰元本。刻于杭州路馀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以思溪福州二本校勘之。始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至至元二十七年而雕造竣功。总计一千四百二十二部,六千一十七卷,五百五十八函。其中有大乘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小乘经二百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大乘律二十五部,五十二卷。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三十九卷。大乘论九十七部,五百二十三卷。小乘论三十六部,七百二十卷。贤圣传记录一百八部,五百四十四卷。续入藏三百三十二部,九百四十四卷。其函号部数等,大与宋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