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兀都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2—1302 【介绍】: 元蒙古札剌儿氏。安童子。世祖时袭长宿卫。父殁,凡赗赙之物,一无所受。成宗立,拜大司徒、领太常寺事,堂侍掖庭,赞画大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女真人,字子中。顺帝至正十二年击败天完红巾军,重占宝庆路。官至淮西宪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3—1378 【介绍】: 元庐州人,字用文。初名诺木罕,号友石山人。袭为千户,有能名。荐授庐州路治中,累官潮州路总管。元亡,屏居永福观猎山,黄冠野服,与樵童、田夫、渔父杂处。明太祖闻其贤,强起之,自刎死。
元诗选
翰字用文,灵武人。先世本齐人,没于西夏。元初,赐姓唐兀氏。从下江淮,以领兵千户镇庐州,家焉。翰初名那木罕,年十六,领所部有能名。省府交荐,除庐州路治中,改福州路,寻以同知升理问官,综理永福、罗源二县。擢江西福建行省郎中。平章陈有定据守全闽,留居幕府,敬且惮之。表授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三州。陈氏败,浮海抵交占界,不果。屏居永福之观猎山,自号友石山人,箨冠卉服,葛屦绳带,与樵童、牧竖、田夫、渔父杂处,如是者十年。辟书再至,叹曰:女岂可更适人哉。时长子称才九岁,属其友人吴海,且赋诗见志云:「昔在潮阳我欲死,宗嗣如丝我无子。彼时我死作忠臣,覆祀绝宗良可耻。今年辟书亲到门,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却了君亲恩。」遂自引决,年四十六。时明洪武戊午之二月也。用文将家子,有古烈士风,晚年隐忍林壑,尤以诗自娱。庐陵陈仲述谓皆心声之应,而非苟然炫葩组华者。此遗稿即其子称所掇拾,称永乐中为简诗,以能诗名。
钦定四库全书·友石山人遗稿·提要
臣等谨案:友石山人遗稿一卷,元王翰撰。翰字用文,其先西夏人。元初从下江淮,授领兵千户,镇庐州,因家焉。翰少袭职,有能名,累迁江西福建行省郎中。陈友定留居幕府,敬而惮之,表授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三州。友定败,浮海抵交趾,不果。屏居永福之观猎山,著黄冠服者十一年。洪武间,辟书再至,翰以幼子称,托其故人吴海,遂自引决。翰本将家子,志匡时难,不幸遭宗邦颠沛,其慷慨激烈之气,往往托之声诗。故虽篇什无多,而沈郁顿挫,凛然足见其志节。如题画葵花云:怜渠自是无情物,犹解倾心向太阳。送陈仲实还潮阳云:归去故人如有问,春山从此蕨薇多。大都憔悴行吟,不忘故国。其绝命诗云:昔在潮阳我欲死,宗嗣如丝我无子。彼时我死作忠臣,覆祀绝宗良可耻。今年辟书亲到门,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却了君亲恩。则于死生之际,明决如此,亦可知其志之素定也。顾嗣立元诗选仅载翰诗二十七首,此乃其子称所辑,凡诸体诗八十四首,前有陈仲述序,后附志铭、哀词等七篇,皆吴海所作。已别载海所作闻过斋集,兹不具录云。
友石山人遗稿·序
诗者,声之文也,本于内而发于外者也。仁义之发醇以正,忠愤之感激以烈,骄侈之言淫,放僻之辞诞,岂偶然之故而已哉。粤自唐虞圣神以敬畏一心,发而为赓歌。慎念之语成。周君臣以中正一理,敷而为皇极敷言之教。下逮乎三百篇之制,或沨沨乎正音,或末响之流变,皆非有出于人心之外也。战国之间,屈平氏以其忠愤奋激之心,一寓于离骚之作。炎汉以降,苏武、诸葛亮以其忠直义勇之气,再变而为五言之体。昔渊明得其冲淡自然之趣,唐少陵寓其忠君忧国之诚,又岂有出于是心之外哉!洪武庚午,余来闽郡,庠生王称奉其父友石山人遗稿谒予,请序其首。予观其诗,毋虑百馀篇,而咏于感慨者,极忠爱之诚;得于冲澹者,适山林之趣。已心异之,而未知其详。及取其自决一首读之,凛然如秋霜烈日之严,毅然如泰山岩岩之象。出处之分明,死生之理得,然后知其尝任于胜朝,而秉义于今日。故凡其所作,皆心声之应,而非苟然炫葩组华者比。且徵余向之所云者,为益信也。噫,观是篇者,固可以求其心,尤当以景其行,则可以相忘于言语之外矣,于余言何有哉。因其请之勤,而感其辞之寓,遂书以归之。山人名翰,字用文,友石盖其自号也。时仲春初吉,前进士监察御史庐陵陈仲述序。
释如慧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兀斋。幻斋二比丘。俱出襄阴钟氏。为同祖兄弟。同师素庵法师。称高足。兀斋。名如慧。法师与慧。在俗父子也。母汪腹之时。师已入留山矣。慧生三历不语。一日父归省其祖。一见喜曰。我父子同出家去。家人异之。五岁失母。养于伯母江。即幻斋之母也。慧。幼习世典通大意。会法师集讲京师。因来省。遂祝发座下。时十三岁。初听楞严。至徵心辩见会五阴三科处。愕然自失。乃登坛受具。昼夜六时。除听讲外。即跏趺习定。兀然如槁木者三年。同学呼为兀斋。一日定中。见大光明身等虚空。自是掩关不语。妙悟益发。内外典籍。寓目即了。无滞义矣。
张庭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庭(1491年—16世纪),字子家,号兀山,四川嘉定直隶州夹江县人。张庭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的举人经魁,嘉靖二年(1523年)成进士(会试三百四十五名,廷试二甲六十八名),获授吏部文选司郎中,博学有才,遇事敢言,因而忤逆权贵,外任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再降为宝庆同知。于同知任内,他爱民礼士,有宽厚称誉,升浙江按察司佥事,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有《兀山存稿》、《岷峨志》、《夹江县志》、《元览要略》等著作流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4—1544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间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宗程朱,躬修力践。与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卒谥文定。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
甬上耆旧诗·卷八
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梦神人奉玉笈宝签相授,及生公,有云如盖降于庭。少资性绝人,于书无所不读,精思善学,期造为圣贤。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举以明经计偕中进士,改庶吉士。内阁刘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称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馆阁閒。正德初年,进简讨。时逆阉刘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门,公居常愤愤,著张骞乘槎赋以见意,盖以瑾喻西域,以骞喻附瑾者也。竟力请补外,以便迎养,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公至楚,修岳麓、明山二书院,身为诸生说经,且下令曰:学不师孔颜,行不希曾闵,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世庙时在安陆藩,欲就学告试。公为别设一台课文,送入学。至今张提学名重楚中。未几竟致仕。嘉靖改元,冉起为四川福建提学。历国子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居父忧。帝尝奉章圣皇太后过天寿山谒诸陵,言及择相。太后曰:先王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必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帝谢曰:尚未用也。即不俟公服阕,召为吏部侍郎。帝每阅公章奏,辄称善,以指书公名衣带间。宫监数望见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当以尧、舜之道进;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关心也。诸珰为色沮。帝常与翊国郭公、内阁李文康公论及人才,二公谓公学行文章当世第一。帝欣然曰:朕意亦然。时公迁左侍郎,摄太宰。故事,选部除擢,率先白政府。公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觇当轴为用舍,岂国家设铨衡意耶?遂不往白。李公心不平,适主断诏狱,翊国夜舁金四万诣公第,请宽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况我曹耶!卒入其罪,翊国更深衔之。及帝欲迁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别使人摄,公不为动。帝数欲相公,都尉崔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闻其语,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临即可得。相公谢终不往。裕、景二王册封,朝议谓秦、晋、齐、楚建国甚多,今宜营浙闽,以均民力。公独不可,曰:江南财赋所出,且接壤留都,国初封吴王,即改于周,二百年来,谁敢复建此议,事遂寝。帝慕道,于无逸殿改称永光宫,欲令内直大臣簪冠如道家。内阁夏公谋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从也。母老久思故乡,今日乞归有名矣,诸公任为之。帝闻乃止。同里部郎丰坊坐废家居,数从公求复用,公不可,乃辑世统,谓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禅,以示万世,为图说成,帙献之。帝惑其言,心动,召所幸诸大臣与语,俱请退咨于公。公曰:其人少有文学,行多不检,圣朝岂乏此一人。今郊庙土木大兴,疆埸不靖,若复有此举,海内何堪。诸大臣以复帝,更召公赐问,公答如初,帝乃止。坊候久冉上卿云颂以伺意,帝终念公言,但宣付史馆而已,坊竟不用。太后将合葬献陵,帝召诸大臣曰:廷臣惟张邦奇至孝,可授礼部尚书兼都御史以行。翊国奏曰:张某虽诚谨,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浅。严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国家礼,卿无兼宪职例。帝默然而罢。公复以母年踰九十,力请改南,乃出为南京兵部尚书。然帝常念公,辄曰:张某何在?数欲召公入相。嵩更具密劄,谓公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即强之,必不为用也。帝颇信之。会荧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殒于江。公谓天变异常,宜严武备。占者曰:应在德望重臣。次日,公不能冠栉卒,年六十有一。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帝闻讣惊悼,数曰:可惜张某,可惜张某。即面谕辅臣遣恤,俱谓例应自请,乃止。后阁中拟谥以文恪、文敏,进帝,于疏右御书云:人谓张邦奇真道学,抹去原拟四字,大书定字于后,赠太子太保。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常甫,鄞县人。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累官南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有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
邦奇字常甫,鄞人。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改四川、福建,入为右庶子,迁南祭酒,擢南吏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历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加太子宾客,进礼部尚书,改南吏部,就改兵部。赠太子太保,谧文定。有《觐光楼》、《纡玉楼》、《四友亭》、《养心亭》、《靡悔轩》、《环碧堂》、《甬川》等集。 田按:「书提学湖广时,世宗在潜邸,就试学使,以此受知。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献皇尝言提学张邦奇,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即召为吏部侍郎。会以母老便养,改南京。帝念邦奇不已,与分宜语及之。分宜以邦奇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对,遂终不召。卒后阁拟谧文恪、文敏。帝抹去四字,大书「定」字,遂谧文定。庙堂制作,颇称庄雅。《观光楼集目》,乐章仅列《秋享上帝》、《祀皇天上帝》二章,后人不知,妄将洪武及嘉靖时改制乐章一切阑入集中。后之读文定集者,所当知也。
维基
张邦奇(1484年—1544年),字常甫,号甬川、兀涯,浙江鄞县人。学者。与张时彻为叔侄亲戚,又同为南京兵部尚书,故二人有“叔侄尚书”之谓。为学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涵养为事;与王守仁多有往来,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弘治十四年(1501年),张邦奇中式辛酉科浙江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参与《明孝宗实录》的编写修订。以双亲年老求便,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广提学副使,任上修缮了明山书院、岳麓书院、崇正书院。之后,历职有四川提学、福建提学、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明世宗时,历职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因丁外艰归家。明世宗曾经与母亲蒋太后拜谒天寿山的皇陵。谈到择相时,蒋太后说:“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明世宗醒悟道:“尚未用也。”张邦奇服阕后,任吏部右侍郎,并代理尚书职。明世宗欲授张邦奇为吏部尚书,被大学士李时、郭勋二人所阻。嘉靖十六年,执掌翰林院事。嘉靖十七年,任会试主考官,《玉牒》纂修官。嘉靖十八年,任太子宾客,充日讲官。后进礼部尚书,以母亲年迈改任南京吏部尚书,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明世宗曾想将他召北京。严嵩答:“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世宗信之,此事作罢。嘉靖二十三年,张邦奇逝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7—1540 【介绍】: 明广东南海人,字渭先,号兀厓、渭厓。正德九年进士第一。告归成婚,读书西樵山。世宗即位,授兵部主事。以议“大礼”称帝意,数迁,超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丁忧后,起历吏部左、右侍郎,以好与人竞,致帝厌之,出为南京礼部尚书。在南京,施政以维护礼教为要,而为人行事多不洽公论。再为礼部尚书卒,谥文敏。有《诗经解》、《象山学辨》、《程朱训释》、《西汉笔评》、《渭厓集》。
全粤诗·卷二一五
霍韬(一四八七 — 一五四〇),字渭先,号兀崖山人、渭厓。南海人。明武宗正德九年(一五一四)会元,殿试二甲第一。世宗即位,授兵部主事。屡次奏事,帝皆嘉纳之。以“大礼”议称旨,嘉靖四年(一五二五),擢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六年,迁詹事兼翰林学士。《大礼》书成,超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力辞。九年,以诤郊礼,为夏言弹劾,下狱,寻复职。历官吏部左侍郎、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累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十九年十月,卒于官,年五十四。赠太子太保,谥文敏。有《渭厓文集》十卷。《明史》卷一九七、明嘉靖《广东通志》卷六二有传。霍韬诗,以明万历四年韬子与瑕、与琦编刻本《渭厓文集》十卷本(简称万历本)为底本。其集中卷七之一部分为诗词,其馀为文。今剔去卷七中之文及词,附以辑得佚诗,合为一卷。参校清温汝能辑嘉庆十八年刊《粤东诗海》(简称诗海)、清同治元年南海石头书院刻本《霍文敏公全集》十卷(其中卷七下为诗,简称同治本)。
王兀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建州女真首领之一。万历初,王杲败后,自清河而南抵鸭绿江,属建州者,兀堂制之,与明通市,惟易米布猪盐,颇遵法度。八年,因明官强抑市价,起兵反抗,为李成梁所败。次年,又败,势遂不振。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本源,字兀庵,湖州人。
清诗别裁集
字兀庵,浙江湖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