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儿戏(兒戲)  拼音:ér xì
比喻轻率、不郑重。如孩童嬉戏一般。《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吾虽兵少,觑汝辈如儿戏耳。」也作「儿嬉」。
《国语辞典》:非同儿戏(非同儿戏)  拼音:fēi tóng ér xì
特别重要、严肃的事,不同于儿童的游戏玩笑。《红楼梦》第六五回:「但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
《国语辞典》:蹭儿戏(蹭儿戏)  拼音:cèng ér xì
不必花钱即可听的戏剧。如:「好哇!今晚又可听蹭儿戏了!」
《國語辭典》:蹦蹦儿戏(蹦蹦兒戲)  拼音:bèng bèng ér xì
一种流行于华北、东北一带的剧种。源出河北滦县、昌黎一带的对口莲花落,后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等,成为类似梆子戏,而唱词歌调则更简单。也称为「评剧」、「评戏」。
《國語辭典》:视若儿戏(視若兒戲)  拼音:shì ruò ér xì
将事情看成游戏。比喻做事态度不认真。《清史稿。卷三七四。李振祜传》:「自赴公堂辩论,干求改列三等,反覆视若儿戏。」也作「视同儿戏」。
《國語辭典》:视同儿戏(視同兒戲)  拼音:shì tóng ér xì
将事情看成游戏。比喻做事态度不认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也作「视若儿戏」。
《漢語大詞典》:视为儿戏(視爲兒戲)
见“ 视同儿戏 ”。
《國語辭典》:髦儿戏(髦兒戲)  拼音:máo ér xì
全部由少女演出的戏曲。相传清同治年间李毛儿擅此艺,开门授女徒,因此称为「毛儿戏」或「髦儿戏」。最初专应堂会,唱徽腔,后来也公开演出,唱京剧、梆子等。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猫儿戏》:「教坊演剧,俗呼为猫儿戏,又名髦儿戏。」
《漢語大詞典》:髦儿戏子(髦兒戲子)
指髦儿戏的演员。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贵族的士大夫在自己家里养着一班髦儿戏子或者像姑戏子。” 夏衍 《鲁迅与电影》:“但是在五六年之前,情况就和现在两样,‘影戏’这种‘娱乐品’,完全是‘文化人’注意圈外的存在,电影演员自然也只有‘文明戏子’和‘髦儿戏子’相仿的身分。”
分類: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