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酸儒
迂腐或寒酸的文人。 明 袁宏道 《与龚惟长先生书》:“远文 唐 宋 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 梁启超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今岁蓽门一酸儒,来岁可以金马玉堂矣。”
《漢語大詞典》:兼儒
众儒。《宋书·礼志四》:“是以六宗之辩,舛於兼儒,迭毁之论,乱於羣学。”
《漢語大詞典》:儒贤(儒賢)
贤能的儒士。黄石公三略·上略:“故主察异言,乃覩其萌;主聘儒贤,姦雄乃遯。”
分類:贤能儒士
《漢語大詞典》:庸儒
平庸的儒者。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分類:平庸儒者
《漢語大詞典》:儒玄
儒学和玄学。晋书·江惇传:“性好学,儒玄并综。”梁书·武帝纪下:“加以文思钦明,能事毕究,少而篤学,洞达儒玄。” 唐 白居易 《除郑馀庆太子少傅制》:“况动中礼法,学综儒玄,是谓羽仪之臣,可居师傅之任。”
分類:儒学玄学
《漢語大詞典》:儒典
儒家经典。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儒典佛经,讨论既毕;清迴餘论,移向道门。” 明 焦竑 焦氏笔乘·支谈中:“然儒典中絶未有此论。”
分類:儒家经典
《漢語大詞典》:魁儒
大儒;大学问家。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 三代 、 炎汉 勿远论,论 唐 宋 盛时,其大臣魁儒,大率豪伟而疏閎,其讲官学士,左经右史,鲜有志温饱,察鸡豚之行。” 梁启超 《〈经世文新编〉序》:“通人魁儒项背相望,熟视无覩。”
分類:大儒
《漢語大詞典》:儒相
指博通儒学的宰相。 宋 杨伯岩 《臆乘·宰相称号》:“史传载居相位妍丑之称,如 汉 袁盎 呼 申屠嘉 曰愚相, 公孙弘 赞曰儒相。”
《漢語大詞典》:儒化
儒家的教化。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乃更大作讲舍,延聚生徒数百人,朝夕自往劝诫,自执经卷,试策殿最,儒化大行。” 晋 石崇 《答曹嘉诗》:“敦道训胄子,儒化涣以融。”
分類:儒家教化
《骈字类编》:左儒
说苑左儒友于杜伯皆臣周宣王宣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也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弗许也王曰别君而异友斯汝也左儒对曰臣闻之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率友以违君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左儒对曰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王杀杜伯左儒死之
《漢語大詞典》:儒职(儒職)
学官之职。后汉书·儒林传序:“又言儒职多非其人,於是制詔公卿妙简其选,三署郎能通经术者,皆是察举。”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齐竟陵王世子临会稽表》:“可推择明经,式寄儒职。使琢玉成器,无爽昔谈。”
分類:学官
《漢語大詞典》:儒史
儒学和史学。 南朝 梁 江淹 《宋故银青光禄大夫孙夐墓志文》:“幼炳器誉,夙耀才名,体兼 迁 云 ,学备儒史。”
分類:儒学史学
《漢語大詞典》:儒修
贤能的儒士。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天意将澄浊,儒修欲返淳。”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采访遗书》:“如 元 明 诸贤,以及国朝儒修,研究六经,阐明性理,潜心正学,醇粹无疵者,尚不乏人。”
分類:贤能儒士
《漢語大詞典》:三儒
指 汉 代的 董仲舒 、 公孙弘 、 儿宽 。汉书·循吏传序:“唯 江都 相 董仲舒 、内史 公孙弘 、 儿宽 ,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 汉 代的 董仲舒 、 刘向 、 扬雄 。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漢語大詞典》:道儒
道家与儒家的合称。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我王固将贱百家而贵道儒,薄金玉而厚灵物也。” 赵家焯 《〈道教大词典〉序》:“我国学者,素认道儒为一家, 老 孔 为通家。”
分類:道家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