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六家  拼音:liù jiā
1.学术的流别,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见《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2.史书的六种体裁,有《尚书》的记言体、《春秋》的记事体、《左传》的编年体、《国语》的国别体、《史记》的通史纪传体、《汉书》的断代纪传体。见唐。刘知几《史通。卷一。六家》。
《國語辭典》:主静(主靜)  拼音:zhǔ jìng
宋明理学家的一种除去妄念,而使心思纯静的修养方法。为周敦颐首倡,主张未有天地之前的太极与人的本性均为静,后因人心染上杂念、欲望而不静,故必须透过无欲无为的工夫才能诚,即达到纯粹至善的道德境界。见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國語辭典》:书经(書經)  拼音:shū jīng
书名。相传由孔子所授,记三代以上的典谟训诰。原本百篇,亡于秦火,其后有今文、古文二种。今文尚书系汉初伏生口授于晁错,凡二十九篇;古文尚书系汉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在壁中所得的竹简尚书,科斗文,共四十六卷。汉孔安国曾献古文尚书于武帝,而未得立于学官,后遂亡失;至东晋时,梅赜所献之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来即疑其伪,然自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即用梅本,至今仍为一般所诵习。也称为「尚书」。
《國語辭典》:正命  拼音:zhèng mìng
1.安享天年而死。相对于非命而言。《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2.佛教修行方法。八正道的第五支。指正确的谋生方式。《杂阿含经》卷二八:「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國語辭典》:天命  拼音:tiān mìng
1.天地万物自然的法则。《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天神所主宰的命运。《书经。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我兄说万事都是尽人事,听天命,自有个一定。」
3.天所赋予人的禀赋与本性。《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寿命。《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逊于不虞,以保天命。」
5.清朝太祖的年号(西元1616~1626)。
《國語辭典》:末法  拼音:mò fǎ
佛教用语。指佛法流传的最后时段。对这时期佛教现象描述,时间的计算、长短,不同经典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在唯识宗的描述,这时期佛教只剩教法,既无人修行,也无人證悟。时限约在佛灭两千岁后的一万年之间。《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然佛所说,我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义如此。」
《漢語大詞典》:淹中
(1). 春秋 鲁国 里名。在今 山东省 曲阜市 。古文《礼经》所出之处。汉书·艺文志:“《礼古经》者,出於 鲁 淹中 。”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里名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八三:“曩将 奄 宅证 淹中 ,肃肃微言謦欬逢。”
(2).借指儒家学术中心。 南朝 梁 刘孝绰 《〈昭明太子集〉序》:“於时 淹中 、 稷下 之生, 金华 、 石渠 之士,莫不过衢樽而挹多少,见斗极而晓西东。”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冬之化,再造双 川 ; 淹中 、 稷下 之风,一匡三 蜀 。” 唐 皇甫冉 《闲居作》诗:“学谢 淹中 术,诗无 鄴下 名。”
(3).深广中正。宋书·谢景仁传:“其器体淹中,情寄实重。”
《國語辭典》:儒教  拼音:rú jiào
1.以儒家的学说教人。《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朱家传》:「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
2.儒家,或儒家的学说教义。《晋书。卷一。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漢語大詞典》:孔墨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与 墨 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 的并称。亦指儒 墨 二派。韩非子·显学:“ 孔 墨 之后,儒分为八, 墨 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 孔 墨 。 孔 墨 不可復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今文学言治则称 尧 舜 ,道行则言 孔 墨 ,授之政则不达。”梁书·本纪总论:“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 孔 墨 ,流连 释 老 。” 唐 韩愈 《读〈墨子〉》:“ 孔子 必用 墨子 , 墨子 必用 孔子 ,不相用,不足为 孔 墨 。”
《漢語大詞典》:七经(七經)
(1). 汉 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 东汉 《一字石经》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 唐 李贤 注作《乐》春秋论语; 宋 刘敞 《七经小传》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 清 康熙 《御纂七经》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七籤卷九。
(3).佛家净土宗的七种经典。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授经》《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國語辭典》:孟荀  拼音:mèng xún
孟子与荀子的合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诸子》:「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
《漢語大詞典》:别派
(1).同祖先的一个分支。魏书·济阴王小新成传:“ 元法僧 叛, 显和 与战被擒,执手命与连坐。 显和 曰:‘ 显和 与阿翁同源别派。’”按 显和 为 济阴王 后裔。
(2).水的支流;山的分脉。 唐 方干 《题越州袁秀才林亭》诗:“清邃林亭指画开,幽巖别派像 天台 。” 唐 浩虚舟 《盆池赋》:“蛙穿而别派潜通。”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北为 华岳山 ,由 秦 陇 而来,踰 北栈 ,经 五郎 、 孝义 ,东出 商洛 ,融结 河南 诸山。 镇安 、 洵阳 、 汉阴 、 石泉 、 洋县 各山,皆其支分别派。”
(3).旧指儒家之外的学派。 唐 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别派驱 杨 墨 ,他鑣并 老 庄 。”
《漢語大詞典》:全经(全經)
(1).指 秦始皇 焚书之前未经散乱的儒家经书。汉书·楚元王刘歆传:“时 汉 兴已七八十年,离於全经,固已远矣。”
(2).指儒家所有的经典。《北史·刘芳传》:“臣学谢全经,业乖通古,岂可轻荐瞽言,妄陈管説。”
《國語辭典》:雅郑(雅鄭)  拼音:yǎ zhèng
纯正的雅乐与淫荡的郑声。泛指正声和淫乐。三国魏。曹植 当事君行:「人生有所贵尚,出门各异情。朱紫更相夺色,雅郑异音声。」
《漢語大詞典》:异学(異學)
(1).指异教。《〈百喻经〉序》:“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2).指异教徒。法苑珠林卷十九:“ 大迦叶 所选得千人……知皆能论议,降伏异学。”
(3).旧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学派、学说。 宋 王安石 《答曾子固书》:“ 扬雄 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然而 墨 、 晏 、 邹 、 庄 、 申 、 韩 ,亦何所不读?彼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 宋 陆游 《书房杂咏》之一:“异学方攘斥,浮文亦扫除。” 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醇儒不作,异学披猖,杂揉老佛,入阴出阳。”
《國語辭典》:卫道(衛道)  拼音:wèi dào
维护道统。《宋史。卷四○一。刘爚传。论曰》:「刘爚表章朱熹四书以备劝讲,卫道之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