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僧伽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gha,又作僧祛,僧加,僧企耶。译曰众和会。常略曰僧。比丘之众多和合者。(参见:僧)。木槵子经曰:「至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又】译曰师子。孔雀王咒经上曰:「僧伽,梁言师子。」Sim%ha之转也。【又】人名。僧伽不知何国人何姓。唐龙朔初年来西凉府,次历江淮,隶名于山阳龙兴寺。屡现神异。中宗景龙二年于内道场召问法要。同四年终于荐福寺,寿八十二。见宋高僧传。【又】付法藏第十七祖僧祛耶舍Sam%ghayas/s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和合众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以这六和的和谐合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
(术语)Sam%gha,又作僧祛,僧加,僧企耶。译曰众和会。常略曰僧。比丘之众多和合者。(参见:僧)。木槵子经曰:「至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又】译曰师子。孔雀王咒经上曰:「僧伽,梁言师子。」Sim%ha之转也。【又】人名。僧伽不知何国人何姓。唐龙朔初年来西凉府,次历江淮,隶名于山阳龙兴寺。屡现神异。中宗景龙二年于内道场召问法要。同四年终于荐福寺,寿八十二。见宋高僧传。【又】付法藏第十七祖僧祛耶舍Sam%ghayas/s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和合众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以这六和的和谐合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
二种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声闻僧,修小乘三学,剃头染衣,出家沙门之形相也。二菩萨僧,修大乘三学,有发俗衣,在家之形相也。见智度论三十四。【又】一应供僧,在檀越可供养者。二三归僧,三宝中之僧宝而可归依者。唯限于声闻人中之四向四果。见大乘义章十。
(名数)一声闻僧,修小乘三学,剃头染衣,出家沙门之形相也。二菩萨僧,修大乘三学,有发俗衣,在家之形相也。见智度论三十四。【又】一应供僧,在檀越可供养者。二三归僧,三宝中之僧宝而可归依者。唯限于声闻人中之四向四果。见大乘义章十。
三种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声闻僧,上二种僧中者是也,二缘觉僧,缘觉有麟喻部行之二种,部行成僧众。三菩萨僧,修大乘行者。见同上。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犯戒杂僧〕,谓其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常共亲附,同其事业,杂处熏习,因而破戒,是名犯戒杂僧也。
〔二、愚痴僧〕,谓其虽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愚鲁,经律论藏不能解了;于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净忏悔,是名愚痴僧也。(梵语阿兰若,华言闲静处。)
〔三、清净僧〕,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
(名数)一声闻僧,上二种僧中者是也,二缘觉僧,缘觉有麟喻部行之二种,部行成僧众。三菩萨僧,修大乘行者。见同上。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犯戒杂僧〕,谓其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常共亲附,同其事业,杂处熏习,因而破戒,是名犯戒杂僧也。
〔二、愚痴僧〕,谓其虽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愚鲁,经律论藏不能解了;于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净忏悔,是名愚痴僧也。(梵语阿兰若,华言闲静处。)
〔三、清净僧〕,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
僧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为梵语僧伽之略,虽通于男女,然但以名男子之出家者,尼为比丘尼之略,女子之出家者也。侯鲭录曰:汉明帝听阳成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济阳妇女等出家,尼之始也。
(术语)僧为梵语僧伽之略,虽通于男女,然但以名男子之出家者,尼为比丘尼之略,女子之出家者也。侯鲭录曰:汉明帝听阳成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济阳妇女等出家,尼之始也。
僧尼管属
【佛学大辞典】
(杂语)僧尼之制度官也。僧史略中曰:「东汉初沙门,隶鸿胪寺,西晋无闻。至后魏初立监福曹,统摄僧伍,寻更为昭玄寺。后复改崇玄曹。齐梁之世,立同文寺,使主僧务。至唐初,僧尼皆隶司宾,则天朝改隶祠部。玄宗开元十四年分僧道,僧尼割属鸿胪寺,使祠部检校之,道士女冠隶之宗正寺。宪宗元和二年,初立左右卫功德使,僧道全隶之。所度僧尼由祠部给牒。宋朝一代准之。」
(杂语)僧尼之制度官也。僧史略中曰:「东汉初沙门,隶鸿胪寺,西晋无闻。至后魏初立监福曹,统摄僧伍,寻更为昭玄寺。后复改崇玄曹。齐梁之世,立同文寺,使主僧务。至唐初,僧尼皆隶司宾,则天朝改隶祠部。玄宗开元十四年分僧道,僧尼割属鸿胪寺,使祠部检校之,道士女冠隶之宗正寺。宪宗元和二年,初立左右卫功德使,僧道全隶之。所度僧尼由祠部给牒。宋朝一代准之。」
僧可
【佛学大辞典】
(人名)禅宗第二祖慧可之本名。
(人名)禅宗第二祖慧可之本名。
僧正
【佛学大辞典】
(职位)僧官之一。后秦姚苌始以僧为僧正。僧史略中曰:「僧正者何?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曰也。盖以比丘无法如马无辔勒牛无贯绳,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故设有德望者,以法而绳之,令归于正,故曰僧正也。此伪秦僧为始也。」(参见:僧录司)
(职位)僧官之一。后秦姚苌始以僧为僧正。僧史略中曰:「僧正者何?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曰也。盖以比丘无法如马无辔勒牛无贯绳,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故设有德望者,以法而绳之,令归于正,故曰僧正也。此伪秦僧为始也。」(参见:僧录司)
僧正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参见:僧录司)
(职位)(参见:僧录司)
僧主
【佛学大辞典】
(职位)僧官名。始于南齐高帝诏法颖为京邑之僧主。见佛祖统纪五十一。
(职位)僧官名。始于南齐高帝诏法颖为京邑之僧主。见佛祖统纪五十一。
僧史略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卷,宋赞宁著,记佛家事物之纪原。
(书名)三卷,宋赞宁著,记佛家事物之纪原。
僧伍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犹言僧侣。伍者伍伴也。
(杂语)犹言僧侣。伍者伍伴也。
僧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之席次,必依夏腊之多少而定。梵网经下曰:「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又】供养法有僧次与别请二者。施主不选其人,但顺僧中之席次而供养,谓之僧次。特选其人而请待,谓之别请。
(术语)僧之席次,必依夏腊之多少而定。梵网经下曰:「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又】供养法有僧次与别请二者。施主不选其人,但顺僧中之席次而供养,谓之僧次。特选其人而请待,谓之别请。
僧自恣日
【佛学大辞典】
(行事)七月十五日也。安居九十日行既竣,而行所谓自恣作法之日也。十方诸佛,欢喜卒其安居之修道,故亦曰佛欢喜日。盂兰盆经曰:「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代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参见:自恣)
(行事)七月十五日也。安居九十日行既竣,而行所谓自恣作法之日也。十方诸佛,欢喜卒其安居之修道,故亦曰佛欢喜日。盂兰盆经曰:「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代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参见:自恣)
自恣
【佛学大辞典】
(仪式)梵云prava%ran!a钵刺婆刺拿。旧翻自恣,新译随意。夏安居之竟日即在旧律为七月十六日,在新律为八月十六日,使他清众恣举己所犯之罪对他比丘而忏悔之,故曰自恣。又云随意,又随他人之意而恣举其所犯,故云随意。寄归传二曰:「梵云钵刺婆刺拿,译为随意,亦是饱足义,亦是随他人意举其所犯。」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作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仪式)梵云prava%ran!a钵刺婆刺拿。旧翻自恣,新译随意。夏安居之竟日即在旧律为七月十六日,在新律为八月十六日,使他清众恣举己所犯之罪对他比丘而忏悔之,故曰自恣。又云随意,又随他人之意而恣举其所犯,故云随意。寄归传二曰:「梵云钵刺婆刺拿,译为随意,亦是饱足义,亦是随他人意举其所犯。」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作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僧吉隶铄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kles/a,译曰杂染。以名一切之有漏法。见唯识述记二末。
(术语)Sam%kles/a,译曰杂染。以名一切之有漏法。见唯识述记二末。
僧吃烂底萨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tka%yadars/ana,萨迦耶见之萨,有三义,此其中之一义,译曰移转。大乘所立之身见也。
(术语)Satka%yadars/ana,萨迦耶见之萨,有三义,此其中之一义,译曰移转。大乘所立之身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