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10,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2  73  74  7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宝脩( 周 )
释本净
释本空
释本如
释彼岸
释彪
释藏师( 降魔藏欤 )
释崇信( 崇信 )
释大行( 常精进菩萨 开国公 )
释道方
释道均
释道琳(别称 尸罗钵颇 )
释道希(别称 室利提婆 )
释道昭( 康 )
释定光
释宝脩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周氏。蜀之资州人。幼依乡里纯德寺出家。既入禅会。遇蕲州忍大师法裔。而决了所疑。后游罗浮山爱之。即石室燕默终日。寻而檀越卒为筑辟。郁成钜刹。一日忽愀然不乐。谓门人曰。因缘相逼奈何。众咸莫测其意。顺宗皇帝闻其名诏入京。与三藏问答。并正所翻译。因留居辇下三年。竟终于京寺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每见之闽中。参历禅匠。有證入。后庵居于长溪县之霍童山。分卫外。惟事燕嘿。山尤灵异。盖华严所谓。天冠菩萨说法地也。且毒窟之龙。神变无恒。庵处其侧。时呼召应声至虎暴。樵苏绝迹。净偶遇虎抚其首而戒饬之。自尔始安。尝有九伟人求宿。镫下娓娓谈论。及晨兴遽告别。留不可。稍送出门。则忽化鹤飞腾而去。后不知净所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本净者。未详何许人也。道气高抗人睹肃然。响闽岭多禅宗知识。故历参之。闻长溪县霍童山多神仙洞府。乃经中所谓天冠菩萨领徒侣居此说华严性海法。采樵者多闻天乐异香鸟兽之瑞。然山中不容凡恶。故多被斥逐。净入山结茅为室。有石穴谓之毒窟。净居于穴侧。其龙夭矫而出变现无恒。遂呼召之而驯扰焉。又诸猛虎横路为害采樵者不敢深入。净抚其头。诫约丁宁弭耳而去。尝清宵有九人冠帻裤褶称寄宿。尽纳诸庵内。明旦告辞。偕化为鹤。鸣唳空中而去。净罔知其终也。
神僧传·卷第七
释本净。未详何许人。道气高抗。闻闽岭多禅宗知识。历往参之。又闻长溪霍童山多神仙洞府。然山中不容凡俗。净乃入山结茅为室。室侧有毒龙石穴。其龙夭矫而出。变现无恒。遂呼召之而驯扰焉。又诸猛虎横路为害。樵者不敢深入。净抚其头诫约丁宁。虎弭耳而去。尝清宵有九人冠帻裤褶称寄宿。尽纳诸庵内。明旦告辞偕化为鹤。鸣唳空中而去。净后罔知其终。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一一
释本空,住潮州马颊山。学于宝通。清周硕勋修纂乾隆四十年刊《潮州府志》卷三○有传。颂一首。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本如禅师。南岳让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彼岸法师。智岸法师。并是高昌人也。少长京师传灯在念。既而归心胜理。遂乃观化中天。与使人王玄廓相随汎舶。海中遇疾俱卒。所将汉本瑜伽及馀经论。咸在室利佛逝国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世次不详。 《全唐诗》收《宝琴》诗1首,出《文苑英华》卷二一二。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藏师。姓王氏。赵郡人也。父为亳州掾。稚齿寻师居然慕法。而性好独处。谯多厉鬼持魅于人。藏七岁只影闲房孤形迥野。尝无少畏。至年长弥见挺拔。故号降魔藏欤。请列青衿于广福院明赞禅师。师意其法器。乃发擿之。应对辩给答出问表。因留执事服勤受法。俾诵法华踰月彻部。登即剃落受具习律焉。次讲南宗论。大机将发俄投麈尾。九州灵迹罕不登升。后往遇北州鼎盛。便誓依栖。秀问曰。汝名降魔。我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曰有佛有魔。秀云。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也。曰是佛亦空。何不思议之有。时众莫不异而钦之。先是秀师悬记之。汝与少皞之墟有缘。寻入泰山。数年学者臻萃供亿克周。为金舆谷朗公行化之亚也。一日告门人曰。吾今老朽物极有归。正是其时。言讫而终。春秋九十一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史不言其姓。生渚宫之卖饼家。而适与天皇寺邻。时悟禅师方为寺住持。信以弱龄。日挟饼笥入市。必先馈悟。悟每食毕。辄留其一。以遗信。信念曰。饼固我所遗者。而返以遗我。岂别有指哉。尝间问焉。悟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信闻而有省。即求出家。悟因而摄受之曰。汝昔名崇福。今信吾言。宜名崇信。由是躬操井臼。以事悟。 一日问悟曰。某甲自来不蒙和尚指示心要。悟曰。若是心要。吾未尝不指示汝。信曰。何处指示。悟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合掌。何处不是心要。而须别指示耶。信俯首良久。悟曰。见则便见。拟思即差。信因问曰。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后居澧阳之龙潭。从尚书李翱请也。僧问。髻中珠谁人得。答曰。不赏玩者。进曰。安著何处。答曰。有处即道来李尚书问。如何是真如般若。答曰。我无真如般若。尚书曰。幸遇和尚。答曰。此犹是分外之言。德山鉴既嗣法。以起其宗故龙潭之宗。至于今不衰。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齐州人。每草衣木食。行法华三昧于泰山岩壑中。遂感普贤现身。后自叹以为此生云谢。他生未知。受报何地。因探藏得西方诸经。乃如法进脩。经三七日。忽于一夜。心目洞明。睹琉璃地。及十方佛。如明鉴中像。未几。诏入内廷。赐号常精进菩萨。封开国公。久之示微疾。右胁而逝。葬泰山。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大行。齐州人也。后入泰山。结草为衣采木而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现身。行自叹曰。命且无常必归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藏内信手探经。乃获西方圣教。遂专心思念阿弥陀佛三七日间。于半夜时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见十方佛。犹如明鉴中像。后时诏行入内宫寝于御殿。敕赐号常精进菩萨。受开国公。乃示微疾右胁而终。葬后开棺见仪貌如生异香芬郁焉。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道方法师者。并州人也。出沙碛到泥波罗。至大觉寺住。得为主人经数年。后还向泥波罗于今现在。既亏戒检不习经书。年将老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道均禅师。南泉愿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道琳法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尸罗钵颇(唐云戒光)弱冠之年披缁离俗。成人之岁访友寻真。搜律藏而戒珠莹启。禅门而定水清。禀性虚洁雅操廉贞。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养灵。既常坐不卧一食全诚。后复慨大教东流时经多载。定门鲜入律典颇亏。遂欲寻流讨源远游西国。乃杖锡遐逝鼓舶南溟。越铜柱而届郎迦。历诃陵而经裸国。所在国王礼待极致殷厚。经乎数载到东印度耽摩立底国。住经三年学梵语。于是舍戒重受。学习一切有部。律非唯学兼定慧。盖亦情耽咒藏。后乃观化中天顶礼金刚御座菩提圣仪。复至那烂陀寺。搜览大乘经论。注情俱舍。经于数年。至于鹫岭杖林山园鹄树。备尽翘仰并展精诚。乃游南天竺国搜访玄谟。向西印度于罗荼国住经年稔。更立灵坛重禀明咒。尝试论之曰。夫明咒者梵云毗睇陀罗必棏(丁泽反)家。毗睇译为明咒。陀罗是持。必棏家是藏。应云持明咒藏。然相承云此咒藏。梵本有十万颂。唐译可成三百卷。现今求觅多失少全。而大圣没后阿离野那伽曷树那。即龙树菩萨。特精斯要。时彼弟子厥号难陀。聪明博识渍意斯典。在西印度经十二年。专心持咒遂便感应。每至食时食从空下。又诵咒求如意瓶。不久便获。乃于瓶中得经欢喜。不以咒结其瓶遂去。于是难陀法师恐咒明散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颂。成一家之言。每于一颂之内。离合咒印之文。虽复言同字同实乃义别用别。自非口相传授而实解悟无因。后陈那论师见其制作功殊人智思极情端。抚经叹曰。向使此贤致意因明者。我复何颜之有乎。是知智士识己之度量。愚者闇他之浅深矣斯之咒藏东夏未流。所以道琳意存斯妙。故咒藏云。升天乘龙役使百神。利生之道唯咒是亲。净于那烂陀。亦屡入坛场希心此要。而为功不并就。遂泯斯怀为广异听。粗题纲目云尔。道琳遂从西境转向北天。观化羯湿弥罗。便入乌长那国。询访定门搜求般若。次往迦毕试国礼乌率腻沙(佛顶骨也)自尔之后不委何托。净回至南海羯荼国。有北方胡至云。有两僧胡国逢见。说其状迹应是其人。与智弘相随拟归故国。闻为途贼斯拥还乃覆向北天。年应五十馀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道希法师者。齐州历城人也。梵名室利提婆(唐云吉祥天也)乃门传礼义家袭搢绅。幼渐玄门少怀贞操。涉流沙之广荡。观化中天。陟云岭之嵚岑。轻生殉法。行至吐蕃中途危厄。恐戒检难护遂便暂舍。行至西方更复重受。周游诸国遂达莫诃菩提。翘仰圣踪经于数载。既住那烂陀。亦在俱尸国。蒙庵摩罗跛国王甚相敬待。在那烂陀寺频学大乘。住输婆伴娜(在涅槃处寺名也)专功律藏。复习声明颇尽纲目。有文情善草隶。在大觉寺造唐碑一首。所将唐国新旧经论四百馀卷。并在那烂陀矣。净在西国未及相见。住庵摩罗跛国遭疾而终。春秋五十馀矣。后因巡礼见希公住房。伤其不幸聊题一绝。七言 百苦亡劳独进。影四恩存念契流通如何未尽传。灯志溘然于此遇途穷。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八
沙门道昭。自云简州人也。俗姓康氏。少时因得疾不悟云。至冥司见善恶报应之事。遂出家。住太行山四十年。戒行精苦。往往言人将来事。初若隐晦后皆明验。尝有二客来。一曰姚邈。举明经。一曰张氏。以资荫。僧谓张曰。君授官四政慎不可食禄范阳。四月八日得疾当不救。次谓邈曰。君不利簪笏。如能从戎亦当三十年无乏。有疾勿令胡人疗之。其年张官于襄邓间。后累选。尝求南州。亦皆得之。后又选果授虢州卢氏县令。到任两日而卒。卒之日果四月八日也。后方悟范阳即卢氏望也。邈举不第从知于容州假军守之名三十年。累转右职。后因别娶妇求为傧者。因得疾服妪黄氏药而终。后访黄氏本末。乃洞主所放出婢是胡女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隶成都福感寺。即俗所谓大石寺也。而阿育王舍利塔在焉。始塔在寺西南。天宝之季。章仇兼琼来为长史。至剑门。见一人长丈馀。持戟遮马曰。我福感寺护塔神也。闻公捧檄视郡事。故此奉迎。然有小事。欲以诉公。惟公其幸听之。今塔所处地未极善。请迁之东北四十二步。则可尔。且下有大石。愿勿掘也。仇许诺。到郡才数日。即以所见。白府主。议迁塔。命先掘地。果得大石。不可动。虽镵凿之。辄复平满如故。于是遣胥卒。夜候其旁。见白彘数十。以喙拥碎石塞錾凿处。随以舌舐。则坚刚如铁。固非人力比也。卒迁塔如神所诉。而寺以石名。武宗既废教。光反儒服。建宣宗立法门愈益振。光获归寺。力起颓弛。寻募赤金万馀斤。铸大钟。鼓籥之次。忽有烟焰五色如虹蜺。分两道出塔相轮上。荏苒遍空界。观者讶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定光者。不知何许人也。爰从入法厥性弗拘。粝食断中粗襦卒岁。方于庸蜀化导有缘。事或多魔教钟中𠘶。俄遭武宗毁废例反儒宗。及乎佛日重晖僧伦咸序。光同缔构寺宇。因铸大钟计赤金万馀斤。尔日鼓籥灰飞投炉火炽。有祥烟两道。自浮图相轮最高处出。冉冉射上若虹蜺焉。万人引望五色腾凌。相感如然信鼓斯应。其塔是阿育王藏舍利之所。大和初南蛮蒙傞颠剽掠入益城。分蛮卒舍于寺内。廊庑皆烹炙熏灼。僧皆奔迸。时塔顶出四道浓烟。分穗直上空虚。至夜蛮蜑睹此奇异。乃禁止污秽。此塔先在西北四十馀步。天宝末长史章仇兼琼赴在。至剑门见一人长一丈馀。持戟当路。兼琼惊问。对曰。某是大石寺护塔神。故来奉迎。且有少事咨祈大夫也。缘大石寺塔在西南未为极善。今请移东北四十二步。伏望便掘石此下以镇舍利。兼琼曰。此易耳。遂隐厥形。到府数日。乃令量其地处先掘。果得巨石。其深无际。促石匠数十人錾凿之。至夜辄填满遣人潜伺之。见有白彘数十。以喙推石末塞之。随以舌舐其坚如铁铜矣。章仇止令勿凿。遂移塔于今所。即金华旧寺基也。光钟亦移入新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