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79,分406页显示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71 72 73 74 下一页
僧不僧,俗不俗
僧多粥薄
僧来看佛面
二和──僧伽理事二和
五种僧
五净德──僧五净德
六物──僧用六物
剃发染衣为僧宝
大乘僧宝
小乘僧宝
犯戒杂僧
愚痴僧
清净僧
初阿僧祇
佛类词典(续上)
游僧撵住持僧不僧,俗不俗
僧多粥薄
僧来看佛面
二和──僧伽理事二和
五种僧
五净德──僧五净德
六物──僧用六物
剃发染衣为僧宝
大乘僧宝
小乘僧宝
犯戒杂僧
愚痴僧
清净僧
初阿僧祇
游僧撵住持
【俗语佛源】
游方僧撵走住持僧。游僧,指在外云游参学,到别的寺院去挂单暂时居住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寺院的大和尚。相似意义的俗语还有「香火赶出和尚」。比喻反客为主,外人撵走主人。如《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妇人也要挨著他坐。他喝声道:『你另找地方坐去!』那妇人道:『这可是新样儿的!游僧撵住持,我们的屋子,我倒没了座了!』」(李明权)
游方僧撵走住持僧。游僧,指在外云游参学,到别的寺院去挂单暂时居住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寺院的大和尚。相似意义的俗语还有「香火赶出和尚」。比喻反客为主,外人撵走主人。如《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妇人也要挨著他坐。他喝声道:『你另找地方坐去!』那妇人道:『这可是新样儿的!游僧撵住持,我们的屋子,我倒没了座了!』」(李明权)
僧不僧,俗不俗
【俗语佛源】
佛家称出家人为「僧」,在家人为「俗」。僧人剃除须发,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从形貌服侍到起居作息,都与俗人有很大的区别。俗语中形容某人的穿著打扮或行为不伦不类,谓之「僧不僧,俗不俗」。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去参……别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也作「僧不僧,道不道。」「道」,指道士。道士与僧人的形象与作为也有很大区别。如鲁迅《呐喊·风波》:「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也比喻办事不按常规,不合情理。如《红楼梦》第六三回:「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也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李明权)
佛家称出家人为「僧」,在家人为「俗」。僧人剃除须发,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从形貌服侍到起居作息,都与俗人有很大的区别。俗语中形容某人的穿著打扮或行为不伦不类,谓之「僧不僧,俗不俗」。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去参……别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也作「僧不僧,道不道。」「道」,指道士。道士与僧人的形象与作为也有很大区别。如鲁迅《呐喊·风波》:「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也比喻办事不按常规,不合情理。如《红楼梦》第六三回:「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也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李明权)
僧多粥薄
【俗语佛源】
「僧」与「粥」是很有缘分的。据《佛本行集经》等记载,释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单纯的苦行不能解决生死烦恼,便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苏耶妲奉献的乳糜,又洗去了污垢,决心用智慧去成道。「乳糜」即乳粥,相传古印度人善于煮粥。粥因此而受到僧人的看重。五代僧齐己著有《粥疏》,称「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寺院中一般早餐用粥,粥又名「小食」。俗语「僧多粥薄」,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如《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师爷的席面是看得见的东西,再要来一个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吃不够了。」又作「僧多粥少」。如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十:「临时政府只要设立五个部,粥少僧多,怎能容纳这么多要做官的人呢?」(李明权)
「僧」与「粥」是很有缘分的。据《佛本行集经》等记载,释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单纯的苦行不能解决生死烦恼,便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苏耶妲奉献的乳糜,又洗去了污垢,决心用智慧去成道。「乳糜」即乳粥,相传古印度人善于煮粥。粥因此而受到僧人的看重。五代僧齐己著有《粥疏》,称「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寺院中一般早餐用粥,粥又名「小食」。俗语「僧多粥薄」,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如《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师爷的席面是看得见的东西,再要来一个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吃不够了。」又作「僧多粥少」。如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十:「临时政府只要设立五个部,粥少僧多,怎能容纳这么多要做官的人呢?」(李明权)
僧来看佛面
【俗语佛源】
这个俗语的意义同「不看僧面看佛面」有所不同。「僧来看佛面」,谓和尚来访,看在佛的面上也应款待他。比喻接待来人,要看在其他有关人员的情分上,给予礼遇。《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李明权)
这个俗语的意义同「不看僧面看佛面」有所不同。「僧来看佛面」,谓和尚来访,看在佛的面上也应款待他。比喻接待来人,要看在其他有关人员的情分上,给予礼遇。《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李明权)
二和──僧伽理事二和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證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根位,即煖、顶、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须陀洹圣位,故名内凡。外凡者,谓五停心:一、多贪者,修不净观;二、多瞋者,修慈悲观;三、多散者,修数息观;四、愚痴者,修因缘观;五、多障者,修念佛观。此位进修之始,去圣位远,故名外凡。)
(出翻译名义)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證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根位,即煖、顶、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须陀洹圣位,故名内凡。外凡者,谓五停心:一、多贪者,修不净观;二、多瞋者,修慈悲观;三、多散者,修数息观;四、愚痴者,修因缘观;五、多障者,修念佛观。此位进修之始,去圣位远,故名外凡。)
五种僧
【三藏法数】
(亦名五僧差别,出显宗论)
〔一、无耻僧〕,谓毁犯禁戒,不守真风,形预僧流,行过俗务,是名无耻僧。
〔二、哑羊僧〕,谓于三藏教无所了达,譬如哑羊,无辩说用,是名哑羊僧。(三藏教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朋党僧〕,谓好于游散,惟务斗诤,善生机巧,结构朋党,是名朋党僧。
〔四、世俗僧〕,谓昏昏度日,兀兀延生,心想闲缘,身营世务,是名世俗僧。
〔五、胜义僧〕,谓解慧有馀,辩才无碍,随机演教,接物利生,是名胜义僧。
(亦名五僧差别,出显宗论)
〔一、无耻僧〕,谓毁犯禁戒,不守真风,形预僧流,行过俗务,是名无耻僧。
〔二、哑羊僧〕,谓于三藏教无所了达,譬如哑羊,无辩说用,是名哑羊僧。(三藏教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朋党僧〕,谓好于游散,惟务斗诤,善生机巧,结构朋党,是名朋党僧。
〔四、世俗僧〕,谓昏昏度日,兀兀延生,心想闲缘,身营世务,是名世俗僧。
〔五、胜义僧〕,谓解慧有馀,辩才无碍,随机演教,接物利生,是名胜义僧。
五净德──僧五净德
【三藏法数】
(出诸德福田经)
〔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
〔三、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
〔四、委弃躯命〕,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證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
〔五、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出诸德福田经)
〔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
〔三、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
〔四、委弃躯命〕,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證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
〔五、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六物──僧用六物
【三藏法数】
(出僧祗律并翻译名义)
〔一、僧伽黎〕,梵语僧伽黎,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合成而重叠也。此衣于说法时著。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谓加于安陀会之上也。此衣于入众礼诵时著。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于宿睡及作务时著。
〔四、漉水囊〕,会正记云:西方用白,东土宜用密绢。若是生绢,小虫直过,可取熟绢为之。此护生之具,故比丘用之。(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五、钵多罗〕,梵语钵多罗,华言应器。发轸钞云:应法之器也。谓体、色、量,三者皆须与法相应。体有二,泥及铁也。色者,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鸽色。量者,大受三斗,小受一斗半,故名应器。
〔六、尼师坛〕,梵语尼师坛,华言坐具,或云坐衣。业疏云:长四尺,广三尺。是也。
(出僧祗律并翻译名义)
〔一、僧伽黎〕,梵语僧伽黎,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合成而重叠也。此衣于说法时著。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谓加于安陀会之上也。此衣于入众礼诵时著。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于宿睡及作务时著。
〔四、漉水囊〕,会正记云:西方用白,东土宜用密绢。若是生绢,小虫直过,可取熟绢为之。此护生之具,故比丘用之。(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五、钵多罗〕,梵语钵多罗,华言应器。发轸钞云:应法之器也。谓体、色、量,三者皆须与法相应。体有二,泥及铁也。色者,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鸽色。量者,大受三斗,小受一斗半,故名应器。
〔六、尼师坛〕,梵语尼师坛,华言坐具,或云坐衣。业疏云:长四尺,广三尺。是也。
剃发染衣为僧宝
【三藏法数】
剃发染衣者,谓剃除须发,著染色衣,即世间之僧,以能流通佛法,是为僧宝也。
剃发染衣者,谓剃除须发,著染色衣,即世间之僧,以能流通佛法,是为僧宝也。
大乘僧宝
【三藏法数】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不著有无二边,而与中道之理和合,是名大乘僧宝。(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不著有无二边,而与中道之理和合,是名大乘僧宝。(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小乘僧宝
【三藏法数】
谓依四谛十二因缘而修断见、思惑,證真空理,而成声闻四果、四向,及缘觉之僧,是名小乘僧宝。(见、思惑者,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贪爱色声香味触,曰思惑。四果者,一须陀洹,华言入流;二斯陀含,华言一来;三阿那含,华言不来;四阿罗汉,华言无生。四向者,一须陀洹向、二斯陀含向、三阿那含向、四阿罗汉向。向者,谓未入此果而将向入也。)
谓依四谛十二因缘而修断见、思惑,證真空理,而成声闻四果、四向,及缘觉之僧,是名小乘僧宝。(见、思惑者,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贪爱色声香味触,曰思惑。四果者,一须陀洹,华言入流;二斯陀含,华言一来;三阿那含,华言不来;四阿罗汉,华言无生。四向者,一须陀洹向、二斯陀含向、三阿那含向、四阿罗汉向。向者,谓未入此果而将向入也。)
犯戒杂僧
【三藏法数】
谓其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常共亲附,同其事业,杂处熏习,因而破戒,是名犯戒杂僧也。
谓其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常共亲附,同其事业,杂处熏习,因而破戒,是名犯戒杂僧也。
愚痴僧
【三藏法数】
谓其虽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愚鲁,经律论藏不能解了;于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净忏悔,是名愚痴僧也。(梵语阿兰若,华言闲静处。)
谓其虽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愚鲁,经律论藏不能解了;于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净忏悔,是名愚痴僧也。(梵语阿兰若,华言闲静处。)
清净僧
【三藏法数】
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
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
初阿僧祇
【三藏法数】
谓如来始从古释迦佛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到瓦师舍寄宿;瓦师以草座、灯明、石蜜浆三事奉佛。发愿云: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无异。故今作佛,亦号释迦文也。梵语尸弃,又云式弃,华言火。)
谓如来始从古释迦佛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到瓦师舍寄宿;瓦师以草座、灯明、石蜜浆三事奉佛。发愿云: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无异。故今作佛,亦号释迦文也。梵语尸弃,又云式弃,华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