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10,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6  67  68  6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神昉
释玄大( 萨婆慎菩 )
释元楷
僧惠立(别称 慧立 子立 )
僧善导( 朱 )
僧圆测
僧普光
释彦悰(慈恩传 )
荆州僧
力僧护
末底僧诃( 皇甫 )
南唐失名僧
齐州僧
僧沧浩
僧藏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八
神昉。永徽中法海寺沙门。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玄大。梵。新罗人。法名萨婆慎菩。提婆(唐言一切智天)童稚深沈。有大人相。不茹荤。不□□□□□□□□□□也。尝泛舶如唐。学问靡常。阐奥穷微。高宗永徽中。遂往中印度。礼菩提树。如师子游行。不求伴侣。振五楼之金策。望三道之宝阶。其所远慕艰危历览风土。亦未能尽导。便向大觉寺挂锡。详捡经论。备省方俗。后还震旦敷宣法化。玄绩乃著。巍巍乎其成功矣。 赞曰。此上数人邈若青徼。径入中华。追法显。玄奘之逸迹。朅来绝域。视如里巷。比之奉使张骞苏武之类乎。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八
元楷。永徽中沙门慧可弟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慧立。唐僧。天水人,俗姓赵,本名子立。年十五出家于豳州昭仁寺。后授太原寺主。高宗时以其博考儒佛,雅著妙辩,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以师玄奘取经印度,记述罕闻,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未就而卒。
全唐文·卷九百七
慧立本名子立。高宗改为慧立。俗姓赵氏。天水人。贞观三年。出家豳州招仁寺。又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本名子立。今名盖高宗所易也。姓赵氏。天水人。其先有以仕宦。徙新平者。因复为豳人。世负位望。立即隋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季子也。生而岐嶷不群。志学之年出家。隶乡里昭仁寺。时贞观三年也。久之诏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又补西明寺都维那。后受太原寺主。皆领其寺任。及高宗。尤爱其博考儒释。雅著篇章。辞辩云飞。材思泉涌。兼以直气正色。不惮威严。赴火蹈汤。无所屈挠。频承诏。与黄冠抗论。上每叹其气局之美。尝撰慈恩三藏玄奘法师传。属藁未就而卒。广福寺沙门彦悰。续成十卷。以上之。奉御吕才。造释因明图注三卷。以非斥诸师正义。立致书责其妄。且讥其浅陋。不量涯分。太常博士柳宣闻之。谓译馆大德曰。立诚今日释门禦侮之季路。识者以为然。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惠立。本名子立。天皇改为惠立。俗姓赵氏。天水人也。远祖因官徙寓新平。故为豳人焉。爰祖及父俱驰高誉。立即隋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第三子也。生而岐嶷有弃俗之志。年十五贞观三年出家住豳州昭仁寺。此寺即破薛举之战场也。立识敏才俊神清道迈。习林远之高风。有肇融之识量。声誉闻彻敕召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皆降纶旨令维寺任。天皇之代以其博考儒释雅著篇章。妙辩云飞益思泉涌。加以直词正色不惮威严。赴火蹈汤无所屈挠。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皆惬帝旨。事在别传。立以玄奘法师求经印度。若无纪述季代罕闻。遂撰慈恩三藏行传。未成而卒。后广福寺沙门彦悰续而成之。总十卷。故初题云。沙门惠立本释彦悰笺是也。立削藁云毕虑遗诸美。遂藏诸地府。世莫得闻。尔后临终令门侍掘以启之。将出乃即终焉。初立见尚医奉御吕才妄造释因明图注三卷非斥诸师正义。立致书责之。其警句有云。奉御于俗事少闲遂谓真宗可了。何异乎鼷鼠见釜灶之堪陟乃言昆丘之非难。蛛蝥睹棘林之易罗亦谓扶桑之可网。不量涯分何殊此焉。才由兹而寝。太常博士柳宣闻其事息。乃归信以书檄翻经僧众云。其外禦其侮释门之季路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681 【介绍】: 唐僧。淄州临淄人,俗姓朱。幼于密州出家。受戒后,专修净大法门。曾至庐山观慧远遗迹。太宗贞观十五年,赴并州石壁山玄中寺,从道绰受《观无量寿经》义。十九年,赴长安,住实际寺,盛弘念佛法门。高宗时,奉敕于洛阳龙门督工建大卢舍那佛像,并建奉先寺。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净土法事赞》等。后世尊为净土三祖或二祖。
僧圆测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693 【介绍】: 唐僧。全名圆测文雅。原籍新罗。十五岁游学长安,从法常、僧辩学佛教经论。后师从玄奘。召为京师西明寺大德;为《成唯识论》、《解深密经》、《仁王经》撰疏。后应选入译经馆,佐天竺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经》、《大乘显识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圆测。永隆末京师西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幼明敏。讲新翻唯识论。既得时誉。后讲新瑜伽论。尤得其指。盖二论译毕。奘公私为其弟子基师弘阐。使专其美。而测辄窥窃。以先发之而破其情计。然能以法为乐如此。天后初。诏入译经馆。充證义员。出大乘显识等经。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圆测者。未详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纵横。三藏奘师为慈恩基师。讲新翻唯识论。测赂守门者隐听。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于西明寺鸣钟召众。称讲唯识。基慊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奘讲瑜伽还同前盗听受之。而亦不后基也。诒高宗之末天后之初。应义解之选入译经馆。众皆推挹。及翻大乘显识等经。测充證义与薄尘灵辩嘉尚攸方其驾。所著唯识疏钞。详解经论。天下分行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性明敏。尝请事玄奘,其勤恪之心为同列所不及,玄奘亦默许之。时玄奘译大小乘经律论于玉华宫。普光随同参预翻译,其中大乘诸经多出普光之手,时号大乘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史失姓氏。乡里素事三藏奘法师。勤吝非侪辈所及。其智解尤莫可测。后预传译。由是嶷然独见头角。初奘以旧翻俱舍论文义多缺。因出梵本再译以授光。其义多是西印萨婆多师私所记忆。光为著疏解判。行之。且奘自贞观十九年。终于麟德元年。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光所笔受。十七八。晚于玉华宫。出般若经裨赞之功。殊甚。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普光。未知何许人也。明敏为性。爰择其木。请事三藏奘师。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于智解可譬循环。闻少證多。奘师默许。末参传译头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初奘嫌古翻俱舍义多缺。然躬得梵本再译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记忆西印萨婆多师口义。光因著疏解判。一云。其疏至圆晖略之为十卷。如汉之有沲欤。又尝随奘往玉华宫译大般若经。厥功出乎裨赞也。时号大乘光。观夫奘自贞观十九年创译记。麟德元年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总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分七八是光笔受。或谓嘉光普光也。若验从辩机同参译务。即普光是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于玄学儒学,颇见精微,工辞笔,超越流辈。太宗贞观末至京师,求法于玄奘。慧立撰《慈恩五藏行传》,未竣而卒,悰重新排次,作序,修饰补充,名曰《笺述》,于武则天垂拱四年成书。后不知终所。
全唐文·卷九百五
彦悰。京兆大慈恩寺沙门。贞观末求法于三藏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久游三藏奘师之门。贞观末。翻译馆开人物尤盛。光宝之徒角立。而悰长于著述。与沙门慧立相流亚。立尝作三藏西域记备言所历诸国山川形胜。道里夷险。风俗美陋。而悰为之笺释。以行世云。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彦悰。未知何许人也。贞观之末观光上京。求法于三藏法师之门。然其才不迨光宝。遍长缀习学耳。于玄儒之业颇见精微。辞笔之能殊超流辈。有魏国西寺沙门慧立。性气炰炰。以护法为己任。著传五卷。专记三藏自贞观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历夷险等。号慈恩传。盖取寺题也。及削藁云毕。虑遗诸美。遂藏于地穴。至疾亟命门徒掘土出之而卒。其本数年流散他所。搜购乃获。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未允。或事稍亏。重更伸明。曰笺述是也。乃象郑司农笺毛之诂训也。或有调之。曰子与隋彦悰相去几何。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虽长卿慕蔺心宗慕于玉宗。故有以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自许亦颜之士也。或人许焉。悰不知终所。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不详。《全唐诗》存诗1句。
力僧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江陵人。父力昌死,其母欲从俗荐父,家贫不能,僧护时年五岁,请卖己以易钱,遂卖与蜀客。母以思子目盲。至蜀三十年,继父母俱亡,僧护复还江陵寻母,得见,斋戒祷天地。后母目竟得以复明。
末底僧诃 朝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末底僧诃者(唐云师子慧)京兆人也。俗姓皇甫。莫知本讳。与师鞭同游。俱到中土住信者寺。少闲梵语未详经论。思还故里路过泥波罗国。遇患身死年四十馀。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九
史论在齐州时出猎。至一县界憩兰若中。觉桃香异常访其僧。僧不及隐。言近有人施二桃。因从经案下取出献论。大如饭碗。论时饥尽食之。核大如鸡卵。论因诘其所自。僧笑曰。向实谬言之。此桃去此十馀里。道路危险。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论曰。请去骑从与和尚偕往。僧不得已导论北出。荒榛中经五里许抵一水。僧曰。恐中丞不能渡此。论志决往。乃依僧解衣。载之而浮登岸。又经西北涉二水。上山越涧数里。至一处。瀑泉怪石非人境也。有桃数百株。枝干扫地高二三尺。其香破鼻。论与僧各食一蒂。腹饱矣。论解衣将尽力包之。僧曰。此或灵境不可多取。贫道常听长老说。昔有人亦尝至此。怀五六枚迷不得出。论亦疑僧非常。取两颗而返。僧切戒论勿言。论至州使招僧。僧已逝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时诗僧。世次不详。曾住庐山西林寺(一作东林寺),后又往游嘉兴。事迹据其诗推知。《全唐诗》存诗1首,又作皎然之诗。然此诗首见录于《又玄集》卷下,作沧浩诗。
僧藏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西河人。弱龄辞俗。务行头陀。然尤以净业自致称。诵阿弥陀佛名号莫计其数。一日忽病卧。谓其徒曰。吾顷瞑目。即获游于极乐国土。见诸上善人散华作礼。又曰。今兹天人次第来迎。于是合掌翛然而逝。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僧藏者。西河人也。弱龄拔俗气茂神清。允迪循良恪居下位。迨沾戒善密护根尘。见仁祠必礼之。逢硕德则尽礼。苟遇僧俗施拜。乃俯偻而走。如回避令长焉。若当众务也则同净人。屈己犹臧获焉。见他人故衣则潜加浣濯。别事纽缝。至于炎暑乃脱衣入草莽间。从蛟蚋䗈蛭唼齧虿芥。血流忍而汗洽。而恒念弥陀佛号。虽巧历者不能定算数矣。确志冥心未尝少缺。及预知报尽谓瞻病者曰。山僧多幸得诸天人次第来迎。藏又言吾瞑目闻往净土聚诸上善人散花方回此耳。正当舍寿合掌念佛。安然而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