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4,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念僧
九十四种阿僧祇依报庄严
法僧
法轮僧
阿僧
阿僧伽
阿僧祇
阿僧祇劫
阿僧企耶
阿离耶莫诃僧祇尼迦耶
明高僧传
和合僧
和僧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佛类词典(续上)
念佛念法念僧念僧
九十四种阿僧祇依报庄严
法僧
法轮僧
阿僧
阿僧伽
阿僧祇
阿僧祇劫
阿僧企耶
阿离耶莫诃僧祇尼迦耶
明高僧传
和合僧
和僧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念佛念法念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忆念佛法僧三宝之恩德也。
(术语)忆念佛法僧三宝之恩德也。
念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念之一。念持僧之功德而不忘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念之一。
【三藏法数】
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僧,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观,必趣涅槃,是名念僧。(无漏法者,谓修戒定慧之法,则不漏落生死也。)
【三藏法数】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證圣果,为世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藏法数】
谓菩萨、罗汉圣僧,咸具种种功德,为世福田。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
(术语)六念之一。念持僧之功德而不忘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念之一。
【三藏法数】
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僧,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观,必趣涅槃,是名念僧。(无漏法者,谓修戒定慧之法,则不漏落生死也。)
【三藏法数】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證圣果,为世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藏法数】
谓菩萨、罗汉圣僧,咸具种种功德,为世福田。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
九十四种阿僧祇依报庄严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之菩萨,说愿回向其法施所修之善根,以九十四种阿僧祇之庄严具,庄严十方佛刹云。」
(杂语)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之菩萨,说愿回向其法施所修之善根,以九十四种阿僧祇之庄严具,庄严十方佛刹云。」
法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修法之僧也。
(术语)真言修法之僧也。
法轮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破和合僧中二僧之一。出家之士不简凡僧,同行如来四依之正法,和而无乖。是曰法轮僧。破此法轮僧之和会,是为破僧罪之一也。见大乘义章七。
(术语)破和合僧中二僧之一。出家之士不简凡僧,同行如来四依之正法,和而无乖。是曰法轮僧。破此法轮僧之和会,是为破僧罪之一也。见大乘义章七。
阿僧
【佛学大辞典】
(菩萨)Asam%ga,阿僧伽之略。无著菩萨之梵名。(参见:阿僧伽)。性灵集十曰:「阿僧释龙猛之中观。」
(菩萨)Asam%ga,阿僧伽之略。无著菩萨之梵名。(参见:阿僧伽)。性灵集十曰:「阿僧释龙猛之中观。」
阿僧伽
【佛学大辞典】
(人名)Asam%ga,一作阿僧祛。无著菩萨之梵名。为法相宗之祖。婆薮槃豆传曰:「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无,僧伽此云著,短声呼之。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祛,讹也。」三藏法师传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说法处。菩萨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论庄严论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阿僧伽亦名无著,即健陀罗国人也。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
(人名)Asam%ga,一作阿僧祛。无著菩萨之梵名。为法相宗之祖。婆薮槃豆传曰:「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无,僧伽此云著,短声呼之。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祛,讹也。」三藏法师传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说法处。菩萨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论庄严论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阿僧伽亦名无著,即健陀罗国人也。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
阿僧伽
【佛学大辞典】
(人名)Asam%ga,一作阿僧祛。无著菩萨之梵名。为法相宗之祖。婆薮槃豆传曰:「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无,僧伽此云著,短声呼之。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祛,讹也。」三藏法师传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说法处。菩萨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论庄严论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阿僧伽亦名无著,即健陀罗国人也。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
(人名)Asam%ga,一作阿僧祛。无著菩萨之梵名。为法相宗之祖。婆薮槃豆传曰:「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著。」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无,僧伽此云著,短声呼之。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祛,讹也。」三藏法师传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说法处。菩萨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论庄严论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阿僧伽亦名无著,即健陀罗国人也。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
阿僧祇
【佛学大辞典】
(杂语)Asam%khya,旧称阿僧祇。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智度论曰:「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新称阿僧企耶。译曰无央数。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旧言阿僧祇,讹略也。」按阿僧祇为数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之。一阿僧祇凡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梵,又,Asam%khyeya。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三藏法数】
梵语阿僧祇,华言无数。谓从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乃至至至为一阿僧祇也。(至至者,数也。)
(杂语)Asam%khya,旧称阿僧祇。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智度论曰:「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新称阿僧企耶。译曰无央数。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旧言阿僧祇,讹略也。」按阿僧祇为数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之。一阿僧祇凡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梵,又,Asam%khyeya。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三藏法数】
梵语阿僧祇,华言无数。谓从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乃至至至为一阿僧祇也。(至至者,数也。)
阿僧祇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
(术语)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
阿僧企耶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阿僧祇耶。阿僧祇之新称。(参见:阿僧祇)
(杂语)又作阿僧祇耶。阿僧祇之新称。(参见:阿僧祇)
阿僧祇
【佛学大辞典】
(杂语)Asam%khya,旧称阿僧祇。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智度论曰:「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新称阿僧企耶。译曰无央数。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旧言阿僧祇,讹略也。」按阿僧祇为数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之。一阿僧祇凡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梵,又,Asam%khyeya。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三藏法数】
梵语阿僧祇,华言无数。谓从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乃至至至为一阿僧祇也。(至至者,数也。)
(杂语)Asam%khya,旧称阿僧祇。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智度论曰:「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新称阿僧企耶。译曰无央数。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旧言阿僧祇,讹略也。」按阿僧祇为数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之。一阿僧祇凡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梵,又,Asam%khyeya。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三藏法数】
梵语阿僧祇,华言无数。谓从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乃至至至为一阿僧祇也。(至至者,数也。)
阿离耶莫诃僧祇尼迦耶
【佛学大辞典】
(流派)A^rya-maha%sam!ghika-nika%ya,译曰圣大众部。小乘分派之名。见寄归传一。
(流派)A^rya-maha%sam!ghika-nika%ya,译曰圣大众部。小乘分派之名。见寄归传一。
明高僧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高僧传之一。(参见:高僧传)
(书名)四高僧传之一。(参见:高僧传)
和合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僧伽Sam%gha,一译和合。和合僧者,梵汉双举也。比丘三人已上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者,名和合僧。(参见:僧)。若以手段使之分离,则谓之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在世之提婆达多尝犯此逆罪。和合有理和事和之二义。(参见:六和敬)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三人以上集在一处,持同戒,行同道,名和合僧。若有人以手段使他们分离,便叫做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
(术语)梵语僧伽Sam%gha,一译和合。和合僧者,梵汉双举也。比丘三人已上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者,名和合僧。(参见:僧)。若以手段使之分离,则谓之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在世之提婆达多尝犯此逆罪。和合有理和事和之二义。(参见:六和敬)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三人以上集在一处,持同戒,行同道,名和合僧。若有人以手段使他们分离,便叫做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
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六和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證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本业璎珞经上曰:「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嘉祥仁王经疏下曰:「馀经以同利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义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行事钞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已还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学常见辞汇】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證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请参见附表。
六 ┌理 和──證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三、同行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
〔五、口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上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谓佛也。)
〔六、意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名数)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證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本业璎珞经上曰:「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嘉祥仁王经疏下曰:「馀经以同利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义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行事钞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已还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学常见辞汇】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證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请参见附表。
六 ┌理 和──證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三、同行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
〔五、口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上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谓佛也。)
〔六、意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和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和合之僧众也。寄归传二曰:「如求出家,和僧剃发。」
【佛学常见辞汇】
和合的僧众。
(术语)和合之僧众也。寄归传二曰:「如求出家,和僧剃发。」
【佛学常见辞汇】
和合的僧众。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异名。
(书名)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