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10,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昙鸾(别称 昙峦 神鸾、玄简大士 )
释慧澄( 兰 )
释僧实( 程 )
胡僧洗(湛辉 爱德县公、濮阳郡公 )
刘之遴(思贞 僧伽 )
僧灵辨
王僧奇
孙僧化(别称 僧化 )
萧憺(僧达 始兴郡王 忠武 )
董僧慧
纪僧猛
纪僧真( 新阳县男 )
僧印( 樊 )
僧珍
释宝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6—542 【介绍】: 亦作昙峦。北魏僧。雁门人。少于五台山出家,通内外经籍。后从菩提流支受《观无量寿经》,宏扬净土。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讲经,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为中国净土宗祖师。有《礼净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为鸾。史失载姓氏。世居五台。灵踪圣迹。习于见闻。年未志学。即出家。陶冶内外典籍。研究四论佛性之指。尝以大集经。词义深密。欲为注解。所作将半。而遽感气疾。周行求医。至汾州秦陵之故墟。登东门城。仰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由是疾愈。将就前业。念以为人命几何。佛法无尽。乃闻江南陶隐居。治长生久视之方。苟得之。以遂厥志。诚未晚也。大通中。南谒梁武皇帝于重云殿。诏有司。引峦从千迷道入。时帝服僧伽黎。著纳帽屏坐绳床殿隅。峦至殿遥见。意其必帝也。然四顾略无几席。独其中设一高座。峦竟升而坐之。竖佛性义焉。遽三呼大檀越。帝始前礼。峦因顾之曰。佛性义深。今略标序。有疑赐问。帝即脱帽。稍加质难。且曰今日向晚。明当相见。峦下座出。所历诘曲。馀二十门。无少差谬。帝叹讶以为此道虽老侍从。数往来者。犹或误。而其人才至。便尔。岂易欺哉。 翌日诏入太极殿帝降接听造隐居勾曲山中。获仙方十卷。遂东游海上。路沮浙江波涛之险。传者以有鲍郎子神。灵甚。祷之可济。峦许为奏帝起祠宇。神复现形谢。及辞帝北归。果如所许云。时菩提流支方阐化魏境。峦悉出所获方。示之曰。吾佛法中。亦有胜此者乎。流支即授以观经。且谓苟依以脩治。当證无生。况长生乎。唾去其方。弗一省览。峦并举以投之火中。俄居并州大寺。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或聚徒介山。盖今所谓峦公岩者是也。兴和四年终于平遥山寺。寿六十有七。终之日。人咸见幡华幢盖。香气乐音遍布。其著述。有调气论。礼净土偈。安乐集等。行世。自号玄简大士。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鸾。或为峦。未详其氏。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逸于民听。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内外经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读大集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权停笔功周行医疗。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宵。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斯疾瘉。欲继前作。顾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诸经具明正治。长年神仙往往间出。心愿所指修习斯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既达梁朝。时大通中也。乃通名云。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仍从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裟覆以纳帽。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径往升之竖佛性义。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鸾从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馀门。一无错误。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侍往还疑阻。如何一度遂乃无迷。明旦引入太极殿。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鸾曰。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鸾寻致书通问。陶乃答曰。去月耳闻音声。兹辰眼受文字。将由顶礼岁积。故使应真来仪。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端襟敛思伫耹警锡也。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经十卷。用酬远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度。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见形。状如二十。来告鸾曰。若欲度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犹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静。依期达帝具述由缘。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广。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下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蒸业。今号鸾公岩是也。以魏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春秋六十有七。临至终日。幡花幢盖高映院宇。香气𤑫勃音声繁闹。预登寺者并同瞩之。以事上闻。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建㙛塔并为立碑。今并存焉。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言晤不思动与事会。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用为方轨。因出调气论。又著作王邵。随文注之。又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后。又撰安乐集两卷等。广流于世。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读大乘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停笔医疗。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斯疾愈。前作尅眼。方崇佛教。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既达梁朝。时大通中。通名云北国番僧昙鸾奉谒。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仍从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裟。覆以纳帽。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径往升之。竖佛性义。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鸾从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馀门。一无错误。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时往还疑阻。如何一度。遂乃无迷。明旦引入太极殿。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鸾曰。欲学佛法。恨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鸾寻致书通问。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远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渡。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见形。告鸾曰。若欲渡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犹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静。依期达帝。具述由缘。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烧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弘广。魏主重之。号神鸾。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兰氏。番禺高要人。年十四。依和尚道达出家。住随喜寺。齐季之乱。人易操行。而澄循持斋戒。闭户礼诵不辍。天监初。世向廓清。南路犹梗。间关寄托。遂至京师。止庄严寺。从僧旻学经律论。钩深索隐。勤苦十年。桂杨王萧象。闻其名。𮞅屈讲说。由是近远钦服。桂阳镇南岳。请与之俱。然以违亲岁久。将暂言旋。且徇乡社招徕之意。普通四年。仍居随喜。阐扬微妙。会者如林。仅五载间。法利无限。大通元年。卒于所居寺。春秋五十二。时同学有慧朗慧略法生慧武等。并业成实。朗贫而好学。博达变通。巧于传述。略聪明俊警。宣演有则。生访异寻奇。铨以秘奥。武振扬文义。省约不繁。虽皆久当师匠。奈何未广流通。俱年三十馀卒。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慧澄。姓兰氏。番禺高要人。十四出家。依和上道达住随喜寺。而在性贞苦立素斋戒。鱼肉荤辛毕世未视。当齐氏之季。百工辍业。澄闭户礼诵不修闻达。天监初建开阐学校。白黑乐求皆得其志。澄深怀愿望以日为岁。世始廓清南路犹梗。负笈踟蹰欲前未进。亲旧谏曰。何不就饶聚粮货待路好通。为尔栖栖横生忧苦。澄曰。荣华贿货此何见关。日月如电时不待人耳。于是间行寄托遂至京室。憩庄严寺。仍从僧旻以伸北面。勤苦下帷专攻一事。且经且律或数或论。十馀年中钩深索隐。犹晦迹下筵而名闻日远。桂阳王萧象。闻风钦悦延请入第。顶礼归依求屈讲说。亲自餐服遂使远近投集。闻者斐然。后桂阳出镇南岳。请与同行。潇湘道俗重增归敬。法席继兴善诱忘倦。澄以违亲岁久誓暂定省而番禺四众向风钦德。迎请重叠年年转倍。以普通四年随使南返。中途危阻素情无惮。食值饥客合盘施之。船人更办不肯复受。又见单薄解衣赈之。及至南海复停随喜。七众屯结其会如林。赞请法施频仍累迹。理喻精微浅深无隐。新旧学望如草偃焉。于斯五载法利无限。未及旋都遇疾而卒。春秋五十有二。即大通元年也。时复有慧朗慧略法生慧武等。皆从僧旻受学。虽复广综诸部。并以成实擅名。朗居贫好学博达多通。久当师匠巧于传述。略聪明俊警宣讲有则。品别支条分籍甚有嘉誉。生寻访异闻。博述经论。铨次秘奥物益奇之。武振扬文义省约不繁。宣流未广兰摧中叶。年三十馀卒。
释僧实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实。俗姓程氏。咸阳灵武人也。幼怀雅亮。清卓不伦。尝与诸僮共游狡戏。或摘叶献香。或聚砂成塔。乡闾敬焉。知将能信奉之渐也。亲眷爱结不许出家。喻以极言久而方遂。年二十六乃得剃落。有道原法师。擅名魏代。实乃归焉。随见孝文便蒙降礼。大和末从原至洛。因遇勒那三藏。授以禅法。每处皇宫咨问禅秘。那奇之曰。自道流东夏。味静乃斯人乎。于是寻师问道备经循涉。虽三学通览。偏以九次调心。故得定水清澄禅林荣蔚。性少人事退迹为功。所以高盖驷马未曾流目。清流林竹顾便忘返。加又口绕黑子欹若升形。目有重瞳光明外射。腋怀凤卵七处俱平。奇相超伦有声京洛。兼又道契生知化通关壤。听业未广而无问不明。能勤整四仪静修三法。可宪章于风俗。足师表于天人。周太祖文皇。以魏大统中下诏曰。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背隆伛偻分似周公。德宇纯懿轨量难模。可昭玄三藏。言为世宝笃志任持。故有法相之宜兴。俗务之宜废。发谈奏议事无不行。至保定年。太祖又曰。师才深德大。宜庇道俗以隆礼典。乃躬致祈请为国三藏。实当仁不让默而受之。是使栋梁斯在仪形攸寄。周氏有国重仰玄风。礼异前朝受于归戒。逮太祖平梁荆后。益州大德五十馀人。各怀经部送像至京。以真谛妙宗条以问实。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即为披决洞出情外。并神而服之。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忽一旦告僧曰。急备香火修理法事。诵观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当尔之时。杨都讲堂正论法集。数百道俗充满其中。闻西北异香及空中妓乐。合堂惊出同共闻听。堂欻摧坏大众无损。奏闻梁主。乃移以问周。果知实祐。大送珍宝赐遗相续。而实但取三衣什物而已。馀随散之。由尔名振三国事参至圣。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卒于大追远寺。春秋八十有八。朝野惊嗟人天变色。帝哀恸泣之。有敕图写形像。仍置大福田寺。即以其日窆于东郊门外滕公郦食綦。塳南。碑石尚存。弟子昙相等。传灯不穷弥隆华实。以业有从。爰于墓所立寺。还名福田。用崇冥福。并建碑于寺野二所。大中兴寺释道安。及义城公庾信制文。今在苑内。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程。咸阳灵武人。幼怀雅亮。清卓不偷。尝与诸僮共戏。或摘叶献香。或聚砂成塔。知为信奉之渐。亲眷爱结。年二十六。乃得剃落。有道原法师。擅名魏代。实往归焉。随见孝文。便蒙降礼。大和末。从原至洛。因遇勒那三藏。授以禅法。每处皇宫。咨问禅秘。于是寻师问道。备经循涉。虽三学通览。偏以九次雕心。故得定水清澄。禅林荣蔚。兼又道契生知。化通关壤。勤整四仪。静修三法。周太祖文皇。以魏大统中。下诏曰。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背隆伛偻。分似周公。德宇纯懿。轨量难模。可昭玄三藏。言为世宝。至保定年。太祖又曰。师才深德大。宜庇道俗。以隆礼典。乃躬致祈请。为国三藏。实受之。益州大德。五十馀人。各怀经部。送像至京。以真谛妙宗。条以问实。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即为披决。洞出情外。并神而服之。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忽一旦告僧曰。急备香火。修理法事。诵观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当尔之时。扬都讲堂。正论法席。数百道俗。充满其中。闻西北异香。及空中妓乐。合堂惊出。同共闻听。堂歘摧坏。大众无损。奏闻梁主。乃移以问周。果如实祐。大送珍宝。锡遗相续。而实但取三衣什物而已。馀随散之。由尔名振二国。事参至圣。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卒于大追远寺。春秋八十有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 【介绍】: 北魏末安定临泾人,字湛辉。胡国珍侄。封爱德县公,位中书监、侍中。后改封濮阳郡公。自孝庄帝即位后废弃,不预朝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548 【介绍】: 南朝梁南阳涅阳人,字思贞。刘虬子。少能属文,为沈约、任昉所重。起家宁朔主簿,辟为太学博士。博览群书,曾校《汉书》,释《左传》。历都官尚书、太常卿。侯景乱,避难还乡,湘东王萧绎嫉其才学,密送药杀之。有文集五十卷。
全梁文·卷五十六
之遴字思贞,小字僧伽,南阳涅阳人,宋当阳令虬子。齐永明不举秀才,除宁朔主簿。入梁,历太学博士、平南行参军、尚书起部即、延陵令、荆州治中、宣惠记室、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迁正员郎、尚书右丞、荆州大中正、中书侍郎、鸿胪卿,出为征西长史南郡大守。转西中郎长史,徵秘书监,领步兵校尉,历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常卿。太清二年,避侯景之难还乡,未至卒,年七十二。有前集十一卷,后集二十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522 【介绍】: 北魏僧人。明帝熙平初,顶戴《华严经》入五台山。后于式乾殿敷扬奥旨,宰辅名僧皆北面而听。有《华严论》。
王僧奇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全后魏文·卷五十二
僧奇,熙平初为四门小学博士。
孙僧化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 【介绍】: 即僧化。北魏东莞人。知星术,言灾异,时有所中。尔朱世隆恶其多言,遂系于廷尉。孝武帝永熙中,官通直散骑常侍,参与校比天文书,集汉、魏以来诸家星经、经占,撮要分类,合为七十五卷。后又被召与中散大夫孙安都共撰兵法,未就而帝入关,乃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8—522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僧达。梁武帝弟。初仕齐西中郎法曹行参军。武帝天监初,封始兴郡王,为荆州刺史。时军旅之后,公私空乏,憺励精为治,广辟屯田,减省力役。民有讼者,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九年任益州刺史,开立学校,劝课就业。官至侍中、领军将军。性谦,降意接士,为时所称。卒谥忠武。
董僧慧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丹阳姑孰人。好读书,甚骁果,慷慨有节义。以参与晋安王萧子懋讨君侧事,被执。请待子懋大敛毕就刑,明帝义而赦之。后见子懋子萧昭基所遗书及钱,悲恸而卒。
纪僧猛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丹阳建康人。纪僧真弟。有风姿,善隶书,能为飞白书,作《飞白赋》。官镇蛮护军、晋熙太守,卒于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丹阳建康人。刘宋时,谨事萧道成,代答书疏,备受信任。萧道成代宋称帝,参与密谋,封新阳县男,任中书舍人等职。历事齐高帝、武帝、明帝三朝,皆得重用,自寒官历建威将军。举止有风姿,雅有士风,善隶书,武帝尝目送之曰:“人生何必计门户,纪僧真贵人所不及。”明帝死,出为庐陵内史,卒官,年五十五。
僧印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姓樊氏。金城榆中人。释玄高弟子。性腹清纯。意怀笃至。与之久处者。未当见慢忤之色。下接庸隶。必出矜爱之言。振恤贫喂。有求无逆。心道聪利。修大乘观。所得境界。为禅学之宗。省削身口。具持净律。尝在江陵。教一比丘受禅。颇有所得。印语之曰。上坐所学。应得异境。若得便能随愿往生。修之不已。果值异应。即以告印。印戒之曰。此法乃将来美事。然脱不幸大命应终。此僧欣然曰。由来愿生西方。得应之后。或有劝往兜率者。此僧嗟疑良久。至三更方决云。定向兜率。言意就卧。同学起看。命已逝矣。印昼夜诵经礼忏无癈。后还长安大寺。年六十馀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僧。蘧道悯外甥。师法道悯,善画人物。《续画品》置诸中品上。作有《姜嫄像》、《豫章王像》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行路难》诗1首,小传云:“宝月,开元时与无畏法师译经十余部。”按《玉台新咏》卷九、《乐府诗集》卷七〇皆收《行路难》,为南齐时僧宝月作,钟嵘《诗品》卷下谓此诗乃宝月窃东阳人齐廓之作。《全唐诗》误作唐人,系沿《唐僧弘秀集》之误。开元译经僧宝月,事见《宋高僧传》卷二,为另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