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10,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178 179 180 181 182 184 185 186 187 下一页
释智华
释若讷(号 慧光法师 字 希言 )
释怀显(名 惟显 )
释善义
释智超
释道宁(别称 开福宁 道宁 王 )
释元易( 税 )
释德殊
释慧悟
释宗坦( 申 )
释若愚( 马 字 谷老 法鉴讲师 )
释惟白(号 佛国 冉 佛国禅师 )
释则章
释中立( 明智 陈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昭诠释智华
释若讷(号 慧光法师 字 希言 )
释怀显(名 惟显 )
释善义
释智超
释道宁(别称 开福宁 道宁 王 )
释元易( 税 )
释德殊
释慧悟
释宗坦( 申 )
释若愚( 马 字 谷老 法鉴讲师 )
释惟白(号 佛国 冉 佛国禅师 )
释则章
释中立( 明智 陈 )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六七三
昭诠,元祐间为缑氏县宝岩院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
智华,元祐中为福州东禅寺等觉院住持、赐紫。曾主持刻印《大藏经》,即世所称东禅寺等觉院万寿藏,今尚有残本。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若讷奉旨住上天竺。常领徒千人。大弘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词辩若泻悬河。实为当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礼大士。讷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讷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讷曰。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人。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令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讷右街僧录。赐钱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讷。领僧五十入内观堂修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讷登座说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讷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悦进讷左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自是岁岁此日入内修举佛事。赐绢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讷入内赐斋说法称旨恩宠隆渥加异。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若讷。字希言。嘉兴孙氏子。初依竹庵。次谒證悟于赤城。命首众座下。暨悟化。遂嗣师道。道大弘。乾道三年。孝宗幸上竺。展敬大士。师接候称旨。授右街僧录。因诏。于山中建十六观堂。仍仿其制。作堂于大内。即诏师领徒五十人。于四月八日。入内观堂。修金光护国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师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进左街僧录。九年。召对选德殿。问大士历代灵迹。及法华经旨。上曰。最初得师。发明此事。遂以圆觉悟得法门。譬如著棋。胜负既分。不但并去棋子。棋盘亦须一时并去。师曰。并去者。亦不可得。上曰。宗说俱通。其师之谓。有诏令讲圆觉。至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处。师曰。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心湛然。上手书其语。以赐。又问金刚之义答皆称旨。上曰。朕日读此经。今更命众。合诵三万卷。乃降劄云。平昔以来。所食禽鱼之类。伤害为多。今仗般若。为除此过。庶使群生。俱承解脱。时沂王尚幼。上召师入禁中。为王说法摩顶。因以疾乞閒。上曰。且赐地筑室更数年。彼此作閒人。水边石上。共说无生。淳熙十一年。退处兴福。特授两街都僧录。时光宗在东宫。书归隐之扁。赐之。仍制赞以称其德。及上退养重华宫。召注金刚经。肩舆登殿。止宿殿庐。注成以进。上披览。益有省发。绍兴二年十月旦。谓侍人曰。吾宗通法华。宜以此终。乃集众修法华忏。取道具进两宫。端坐而化。寿八十二。塔于正寝。赐宗教广慈法师普炤之塔。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若讷,住上天竺,常领徒千人,大宏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词辩若泻悬河,实为当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临幸,欲礼大士,讷出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礼得拜否?”讷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讷言:“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人,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今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讷右街僧录,赐钱即脩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讷领僧五十入内观堂,脩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讷登座说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讷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悦,进讷左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自是每岁此日入内脩举佛事,赐绢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讷入内,赐斋,说法称旨,恩宠有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三五六
善义,哲宗时道州宁远县(今湖南宁远)九疑山永福禅寺沙门。见道光《永州府志》卷一八。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智超,哲宗时僧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宁(一○五三~一一一三),俗姓王,歙溪(今安徽歙县)人。祝发蒋山泉禅师,依雪窦老良禅师。踰二年,遍历丛林,参诸名宿。晚至白莲,参五祖法演禅师,顿彻法源。徽宗大观中,住潭州开福寺。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一百三十二首。全宋文·卷二七○三
道宁(一○五三——一一一三),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人,汪氏子。师事海会法演禅师。大观中,住持湘潭开福寺。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见《补续高僧传》卷一○,《释氏疑年录》卷七。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名道宁。歙州注氏子。笃志于道。以头陀入禅林。故毕世人以宁道者呼之。初参蒋山泉禅师。阅十年。泉知其为法器。俾乞供五羊遇居士。愿施赀为祝发者。师以乞供畏嫌疑。固辞不可。因归供钟山。再入岭得度具戒。遍参宗师。尝居崇果山。为众辨浴。日诵金刚般若为常课。一日将濯足。诵至应生信心以此为实。内足汤器中。豁有省。即趋海会。见演道者。吐所悟。演颔之。容入其室。他日闻举狗子无佛性话。于是大彻。演喜以为类己。大观中。潭帅席公震。请出世开福。唱演公之道。湘潭之人敬慕之。师性简约。服用朴素。非丛林弘法之务。未尝以之介怀。颇提笠走街市。躬自乞食以养。众衲子争归之。法席遂为湖湘之冠。僧问。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提起坐具云。遮个尘。那个是坚密身。师云。放下著。进云。犹是学人疑处。师云。你疑处作么生。进云。适来问底。师云。不堪为种草。政和三年十一月四日。沐浴净发。五日小参别众。叙平生参学始末。期以七日示寂。祝依常僧例茶毗。以火馀盛之瓦碗。撒湘江水中。乃曰。出家佛子彻骨彻髓。华藏海中游戏自在。死生界内任性浮沈。是以俱尸城畔椁示双趺。熊耳峰前亲遗只履。祖祢不了。殃及儿孙。𦘕样起模。到于今日。又道吾紫磨全身。今日即有。明日即无。若道吾入涅槃。非吾弟子。若道吾不入涅槃。亦非吾弟子。尝此之际若相委悉。不唯穿却释迦老子鼻孔。亦乃知得山僧落处。其或未然。报慈恁么来。举世无相识。水月与空花。谁坚复谁实。住院经五年。都卢如顷刻。瑞云散尽春风生。走却文殊遇弥勒。喝一喝下座。持麈尾。圜视久之曰。谁堪付此者。既而曰。无如果藏主。遂以𢌿之。至七日。长沙之人。无幼艾相与赍持香花。侧塞于寺。师应接教诫遣之。而来者无已。及日暮。跏趺湛然而逝。阅岁六十一。坐二十一夏。火馀舍利。弟子不忍弃。塔于开福。又二十年。嗣法果禅师。徙塔福严之朱原。师出世才五年。而名满天下。丛林仰之。虽不克尽行其道。然宗风宏远云。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宁。歙溪汪氏子。壮为道者。于崇果寺执浴。一日将濯足。偶诵金刚经。至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遂忘所知。忽垂足沸汤中。发明己见。后祝发蒋山。遍历丛林。参诸名宿。晚至白莲。闻五祖演禅师。小参举忠国师古佛净瓶。赵州狗子无佛性话。顿彻法源。大观中。潭帅席公震。请主开福。衲子景从。师行门卓立。名实相副。说法无蹊径。简要直捷。使闻者。人人自得。有古尊宿之风。政和三年。将化。示众曰。吾紫磨之身。今日即有。明日即无。若道吾入涅槃。非吾弟子。道吾不入涅槃。亦非吾弟子。于此检点得出。便知开福落处。其或未然。开福与么来。满世无相识。水月与空华。谁坚复谁实。住院经五年。都卢如顷刻。瑞云散尽春风生。失却文殊遇弥勒。言毕而逝。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三
德殊,哲宗时僧人。绍圣中住相州演空寺。见所撰《灵裕法师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悟者。生行唐李氏。其伯每日诵妙莲华偈。洎终火化。舌根不坏。悟母。尝梦其伯母执莲华一茎授之。遂有娠。师生。容面端整。舌长覆鼻。音声宏朗。为五台真容院僧。戒慧精明。时无有两。元祐初。诏入内庭。宣阐称旨。赐紫衣僧正之职。师力辞获免。崇宁改元。复被诏赴京。固以老病辞。至使者往返。乃行。次佛道店。谓使者曰。既逢佛道。吾将归矣。为吾谢天子。言讫仡然而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宗坦。襄阳黎城人。出家于延祥院。事道恭为师。圆具后。遍游讲肆。通经论。为时所称。于圆觉十六观等经。皆具疏释。由是五十年。以圆顿作门。夜禅昼讲。开发良多。晚年驻锡襄阳。专修净土。时说净土观门。晓示里俗。听者如云。又于唐州青台。闭关习观。日益勤至。三业四仪。未尝暂忘。大都师之化人。人之从师化。皆视力行。非徒言说耳。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忽佛现梦中告曰。净土已成。馀缘秪有六日。无自怠。次日不豫。犹唱警策。至五月初四日。声钟告众曰。胜缘在迩。惟凭时刻。幸大众念佛助往。俄而雷鸣。白云覆庵。作兜罗绵状。寂然而逝。异香三日始歇。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宗坦,姓申,黎城人。年十六落发,受具。少通义学,长访名师。垂五十年,名播讲林。晚讲净土《观经》,劝人念佛,求生安养。听者如云,皆禀净业。后于唐州青台镇,誓求安养,持名作观,末尝暂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定中见佛告曰:“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出而白众,次日讲唱不辍。至五月四日,自知时至,呜钟集聚,告曰:“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岂容错过?愿众念佛,助我往生。”又曰:“享年七十六,四大分离处。净土礼弥陀,永超三界苦。”言已坐脱,满室雷鸣,白云覆地,从西而来,久之方歇。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若愚(一○五五~一一二六),俗姓马,字谷老,海盐(一作德清,今同属浙江)人。从辨才净法师学,苏轼曾称许其诗。久居龙井,三十年中多与诗人交往。钦宗靖康元年卒,年七十二。有《馀尘集》,已佚。事见《吴兴诗存》二集卷一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七○八
若愚(一○五五——一一二六),俗姓马,字谷老,海盐(今浙江海盐)人,一作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出家于湖州觉海寺,学天台于辩才净。后退居龙井。负诗名,苏轼尝称许之。赐号法鉴讲师。靖康元年九月卒,年七十二。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二。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若愚,海盐马氏子。学教于辨才净法师,居龙井久之,后于湖之仙潭,欲营室以接游侣,建无量寿佛阁,诱人诵佛。来者尝数百人,三十年中,与会诸贤,没时多有瑞应。有奏愚道行者,赐号“法鉴”。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又则章与愚(释若愚)友善,同修净行。章既没,愚梦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已生净土,彼方待汝。”觉而呼浴更衣,命众讽佛诵经,端坐默听,忽云净土见前,吾其往矣,书偈而化。偈曰:“本自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又曰:“室里千花箩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归路稳,更无一点狐疑。”时靖康元年九月也,年七十二,阇维得舍利无数。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中立。鄞之陈氏子。母梦日轮入怀。遂有娠。夜不三浴。则啼号不止。九岁出家。受经一诵。永忆不忘。治平中试经开封得度。依神智于南湖渡。神智开帏。设问答者二百人。无出师右。及神智谢事。乃俾师为继。元祐初。高丽僧统。问道中国。甫济岸。遇师升堂。叹曰。果有人焉。遂以师礼见。师令门徒介然。始作十六观室。以延净业之士。已而辞去。曰。吾年六十。当再来。即退处东湖之隐。学数年。郡太守王公。勉主宝云。一新栋宇。于伽蓝神腹。得愿文。云后百年。当有肉身菩萨。重兴此地。闻者异之。后退隐白云庵。日宣止观。至不思议。叹曰。吾道至此极矣。有不思议境。则有不思议心。乃作不思议辩正。又作止观裂网指归释疑文。慧正师亡。郡请再主延庆。果符六十再来之言。尝升座说法。慈霔无尽。下座问侍者曰。吾适道何语。侍者。答以所闻。师曰。吾觉身心同太虚空。殊不知语之所出也。政和五年四月。示寂。师讲三大部净名光明数十过。诵法华踰万部。与人除病却鬼救灾旱。不能毕记其验。于孔老之书。无不遍读。其对儒士讲说。则反质之曰。此道在孔圣如何。在诗书如何。儒士不知对。则援引委辩之。曰。无乃若是乎。闻者心服。师在永嘉扶宗。谓曰。吾尝见摩利支韦驮于梦中。求护法。他日幸于南湖忏堂。置其位及师主席。乃立像自师始。陈莹中。尝赞师曰。严奉木叉。坚持净虑。以身为舌。说百亿事。师谥号明智。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中立,姓陈氏,鄞人也。髫龄出家于栖心,受诸经卷,过目不忘。治平中试经得度,初依广智学教观,及神智继主南湖,复依之。座下二百人,无出其右者。神智谢事,立继其席,常以净业诱人,命其徒介然,创十六观堂,以延净士。已而谢去。未几,重兴宝云寺。又退居白云庵,日宣止观法门,著述颇众。后重主南湖,升席说法,开牖无尽,前后诵《法华》逾万部,为人祈祷辄验。政和五年四月辛亥夕,忽谓门人曰:“闻异香否?”即集众,含笑言曰:“吾往生。”期至,西向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