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僧塞迦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Ssm%ska%ra,译曰行。五阴之一。见胜鬘经宝窟中末。
僧慎尔耶
【佛学大辞典】
(异类)药叉大将之名。(参见:散支)
僧纲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参见:僧录司)
僧肇
【佛学大辞典】
(人名)罗什门下四哲之一。初以老庄为心要,尝读老子叹曰:美则美矣,未尽善也。后读旧译之维摩经,欢喜顶受,始知所归,自此出家。闻罗什至姑臧,自远从之。乃什至长安,姚兴命僧肇,僧睿等入逍遥园,评定经论。著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等以尽玄微,见者莫不称叹。晋义熙十年没于长安,寿三十一。见高僧传六。
僧肇临刑说偈
【佛学大辞典】
(故事)此事僧传不载。惟传灯录二十七曰:「僧肇法师遭秦主难,临就刑说偈曰: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僧竭支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参见:僧祇支)
僧祇支
【佛学大辞典】
(衣服)Sam%gha%t!i,又作僧迦,僧竭支,祇支,竭支。新称僧却崎,僧脚欹迦。译曰覆膊衣,掩腋衣。为长方形之衣片,袈裟之下挂也。袈裟直著于身,易著汗垢,故用下挂,又热时在屏处许于裙上但著之。其著法如挂袈裟,自右方之腋下交搭于左肩之上。西域记二曰:「僧却崎唐言掩腋,旧曰僧祇支讹也。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寄归传二曰:「僧脚崎,掩腋衣也。」又曰:「其僧脚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仪。其被著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膊,房中恒著,唯此与裙。出外礼尊任加馀服。」又曰:「僧脚崎取一幅半或绢或布可长四肘五肘,如披五条反搭肩上。」又曰:「准梵本无覆肩名即是僧脚崎衣,此乃祇支之本号。」有部百一羯磨十曰:「僧脚欹迦,即是掩腋衣也。古名覆膊,长盖右肩,定匪真仪。向使掩右腋而交搭左肩,即是全同佛制。又复流派自久漫造祇支,繁费虽多未闻折中,既违圣捡自可思,虽目击明文,仍恐未能除改。改谓改其覆膊,除乃除却祇支耳。」玄应音义十六曰:「僧迦,正言僧脚差,僧此云掩覆,脚差此云腋,名掩腋衣,律文作僧迦支,或作祇支,或作羯支,皆讹。」盖四分律虽有祇支覆肩二名,而此原为梵汉之二名,实一物也。然南山旧律以之为二物,举比丘尼之五衣,三衣之外,加此二者为五衣。新律家于三衣之外,加裙(男曰泥洹僧女曰厥修罗),僧脚崎(即祇支覆肩也)为五衣。义净新律家之意,谓覆肩衣即僧脚崎,而谓为僧祇支或羯支,祇支者,梵语之讹略也。南山旧律家之意,谓当时汉土所行之纸支,通于僧尼勿论。行事钞下一曰:「僧祇支法,此是中国,梵音此翻云上狭下广衣。」(依四分律,则谓上狭下广衣为未造祇支前之衣相,以为翻名,未稳。)六物图曰:「梵语僧祇支,此云上狭下广衣。此准律文以翻,全乖衣相。若准应法师音义,翻云掩腋衣,颇得其实。」大乘比丘十八物图曰:「四分律四十云:尔时比丘得上狭下广衣,衣用作僧祇支。白佛,听作。当知上狭下广者言是未作祇支而所得衣相也。然旧师又以此直为翻名是亦疑矣。」覆肩衣,为覆右肩。于比丘特听阿难。于比丘尼为制衣,使受持之,祇支覆肩两用,原为比丘尼之事。然来汉土,露出右肩,于其风俗不适,故自元魏之朝,比丘亦两用之。其后更变为褊衫。褊衫者,缝合左肩之祇支与右肩之覆肩者也。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僧史略上。
僧竭胝
【佛学大辞典】
(衣服)Sam%gha%ti,(参见:僧伽梨)
僧伽梨
【佛学大辞典】
(衣服)Sam%gha%ti,比丘三衣之一。新称僧伽胝,僧伽致,僧伽鸱,僧伽知。译曰重或合。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也。义净译为复衣。其义译有种种之名。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服之。故称为入王宫聚落时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为上品。西域记二曰:「僧伽胝,旧曰僧伽梨,讹也。」玄应音义十四曰:「僧伽梨,此音讹也,应云僧伽致,或云僧伽胝。译云合,或云重,谓割之合成,又重作也。此一衣必割截成,馀二衣或割不割。若法密部、说诸有部等多则不割。若圣辨部、大众部等则割截之。若不割者直安帖角及以纽而已。」寄归传二曰:「僧伽胝,译为复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三衣之一。(参见:三衣)
【三藏法数】
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僧赐紫
【佛学大辞典】
(故事)僧史略曰:「则天朝僧法朗译大云经,陈符命言,法朗等皆赐紫袈裟。」
僧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之威仪。谓剃除须发,著袈裟也。戒疏一上曰:「迦竺初达现僧仪也。」
僧膳
【佛学大辞典】
(杂名)僧之食膳。
僧睿
【佛学大辞典】
(人名)罗什之弟子,关中四圣之一。什所翻之经,睿并参正焉。昔,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言,此语与西域语同,但言过质。睿曰: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耶?什喜曰:实然!皆此类也。什所出之论本,睿多造其序。见高僧传六。
僧璨
【佛学大辞典】
(人名)禅宗东土六祖之第三。得法于慧可禅师,隐于舒州皖公山。后遇周武破灭佛法,往来太湖县司空山。隋开皇十二年得沙弥道信付法。炀帝大业二年寂。唐玄宗谥为鉴智禅师。见传灯录三。
【佛学常见辞汇】
江苏徐州人,拜慧可为师,为禅宗第三祖。
僧录
【佛学大辞典】
(职位)僧官也。录僧之事。伪秦姚兴,以僧为僧正,僧选为悦众,法钦慧斌二人为僧录。僧录之名始于此。见高僧传僧传。后唐宪宗元和二年于左右街置僧录,以沙门端甫任之,是为唐代僧录之始。当于伪秦之僧正,后魏之沙门统,僧中之总管也。见释门正统四。
副僧录
【佛学大辞典】
(职位)唐昭宗乾宁中始以觉晖为副僧录。见僧史略中。
僧录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僧官也。唐文宗开成中。始立左右街僧录。明太祖洪武元年,立善世院。四年,即革之。五年,给僧度牒。十五年,始置僧录司。左右善世各一人,左右阐教各一人,左右讲经各一人,左右觉义各一人,掌释教之事。各直省府属置僧纲司。都纲一人,副都纲一人,州属置僧正司。僧正一人。县属置僧会司。僧会一人。各掌其属释教之事。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僧凡三等。曰禅,曰讲,曰教,隶礼部。二十四年,清理释教。限僧三年一度给牒。凡各府州县寺宇但存宽大者一所,并居之。凡僧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二十八年,令天下僧众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其后又有法王佛子大国师等封号。清天聪六年,始设僧官。顺治年间,定品制,悉仿明旧案。善世正六品,阐教从六品,讲经正八品,觉义从八品,馀俱未入流,不给禄,不与职官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