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僧祇支
【佛学大辞典】
(衣服)Sam%gha%t!i,又作僧迦,僧竭支,祇支,竭支。新称僧却崎,僧脚欹迦。译曰覆膊衣,掩腋衣。为长方形之衣片,袈裟之下挂也。袈裟直著于身,易著汗垢,故用下挂,又热时在屏处许于裙上但著之。其著法如挂袈裟,自右方之腋下交搭于左肩之上。西域记二曰:「僧却崎唐言掩腋,旧曰僧祇支讹也。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寄归传二曰:「僧脚崎,掩腋衣也。」又曰:「其僧脚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仪。其被著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膊,房中恒著,唯此与裙。出外礼尊任加馀服。」又曰:「僧脚崎取一幅半或绢或布可长四肘五肘,如披五条反搭肩上。」又曰:「准梵本无覆肩名即是僧脚崎衣,此乃祇支之本号。」有部百一羯磨十曰:「僧脚欹迦,即是掩腋衣也。古名覆膊,长盖右肩,定匪真仪。向使掩右腋而交搭左肩,即是全同佛制。又复流派自久漫造祇支,繁费虽多未闻折中,既违圣捡自可思,虽目击明文,仍恐未能除改。改谓改其覆膊,除乃除却祇支耳。」玄应音义十六曰:「僧迦,正言僧脚差,僧此云掩覆,脚差此云腋,名掩腋衣,律文作僧迦支,或作祇支,或作羯支,皆讹。」盖四分律虽有祇支覆肩二名,而此原为梵汉之二名,实一物也。然南山旧律以之为二物,举比丘尼之五衣,三衣之外,加此二者为五衣。新律家于三衣之外,加裙(男曰泥洹僧女曰厥修罗),僧脚崎(即祇支覆肩也)为五衣。义净新律家之意,谓覆肩衣即僧脚崎,而谓为僧祇支或羯支,祇支者,梵语之讹略也。南山旧律家之意,谓当时汉土所行之纸支,通于僧尼勿论。行事钞下一曰:「僧祇支法,此是中国,梵音此翻云上狭下广衣。」(依四分律,则谓上狭下广衣为未造祇支前之衣相,以为翻名,未稳。)六物图曰:「梵语僧祇支,此云上狭下广衣。此准律文以翻,全乖衣相。若准应法师音义,翻云掩腋衣,颇得其实。」大乘比丘十八物图曰:「四分律四十云:尔时比丘得上狭下广衣,衣用作僧祇支。白佛,听作。当知上狭下广者言是未作祇支而所得衣相也。然旧师又以此直为翻名是亦疑矣。」覆肩衣,为覆右肩。于比丘特听阿难。于比丘尼为制衣,使受持之,祇支覆肩两用,原为比丘尼之事。然来汉土,露出右肩,于其风俗不适,故自元魏之朝,比丘亦两用之。其后更变为褊衫。褊衫者,缝合左肩之祇支与右肩之覆肩者也。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僧史略上。
僧祇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Sa%m%ghika%h!,摩诃僧祇部之略。译言大众部。一在小乘二十部中,佛入灭之年,结集经典时,于窟外为之者。此窟内之结集名上座部。窟外之结集名大众部。此二部为小乘之根本部。一佛灭后百年顷,于优婆鞠多下,自律藏上分五部,其中之一,有大众部。是窟内上座部之分也。(参见:小乘)
【佛学常见辞汇】
摩诃僧祇部的简称,华译为大众部。佛灭之后,在结集经典时,窟外的结集名大众部,窟内的结集名上座部。
小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希那衍Hinaya%na%,对于大乘之称。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谓之二乘。又此二乘为佛成道后十二年间经律论三藏之所诠,故天台称之为三藏教。佛灭后印度之小乘分总别二十之流派,来我国后,遂立宗名俱舍,成实,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为佛随他意之说法,姑以调熟下劣根性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證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则堕悭贪。」法华经游意下曰:「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曰大乘。」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参见:声闻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者,对大乘而言。乘者,运载之义,以喻能乘人而到其果地之教法也。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言小乘者,小根小机所乘之义,灭小苦与小利益之教。自利主义之声闻缘觉阿罗汉,得小涅槃之法也。
【三藏法数】
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谓人天以五戒十善为乘,运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僧祇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其大众共有之物,谓之僧祇物。此大众该摄十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假令施主寄附之田园房舍米谷等,十方之比丘比丘尼可享受者,则谓之十方僧物四方僧物等。观无量寿经曰:「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名义集七曰:「僧祇此云四方僧物。」
【佛学常见辞汇】
僧祇译为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此大众共有之物,名僧祇物。
僧祇律
【佛学大辞典】
(书名)摩诃僧祇律之略称。五部律之一。大众部之律藏也。资持记上一之二曰:「具云摩诃僧祇,此翻大众。从众为名,即窟外部。」梵Sa%m%ghikavinaya。
【佛学常见辞汇】
摩诃僧祇律的简称,即大众部的律藏。
僧祇戒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略名。
僧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结界之一,一寺一山之总界也。是为摄僧之结界,故曰僧界。因而住此界内者,成一团之和合众。使比丘住此离别众之罪。凡以为诸寺诸山之结界,不入外之俗人或女子等者,实为大误。盖为使僧无别众之咎之善巧也。资持记上二之一曰:「僧界者,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
僧俗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出家与在家。
僧相
【佛学大辞典】
(杂语)僧之形相。宋高僧传七曰:「一行所作通神,定僧相之法王,人形之菩萨。」
僧若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jn^a%,译曰想。五蕴之一。见俱舍光记五。
僧侣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僧徒。侣者,徒也,伴也。(参见:僧)
【佛学常见辞汇】
僧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僧柯奢
【佛学大辞典】
(地名)Sam%ka%s/a,国名。译曰光明。见阿育王经三。
僧柯憟多弭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skr!tam,译曰有为。因缘生之法也。见名义集五。
僧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那僧涅之略。(参见:僧那)
僧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具名僧那僧涅。旧译,僧那为弘誓,大誓。僧涅为自誓。皆谓菩萨之四弘誓也。即自誓四弘誓谓之僧那僧涅。或言僧那为铠,僧涅为著,著铠也。是以铠喻四弘誓之语。玄应师译为被甲。辅行一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玄应音义三曰:「僧那僧涅,应云摩诃僧那僧涅陀。旧译云摩诃言大,僧那言铠,僧涅言著,亦言庄严,故名著大铠。大品经云大誓庄严是也。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此皆讹也。正言那诃此云甲,捺陀或云被,或云衣,言被甲衣甲也。」肇论曰:「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慈以赴难。」梵Sam%na%ha-samnaddha。【又】僧名。慧可之弟子。见续高僧传十九。
僧徒
【佛学大辞典】
(杂语)字典曰:「徒众也,弟子也。」僧众多,故称徒。又对于师,故称徒。西域记一曰:「伽蓝百馀所,僧徒五千馀人。」
僧家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犹言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