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79,分406页显示 上一页 123 124 125 126 127 129 130 131 132 下一页
僧明则
僧昙献( 张 )
僧圆明
僧智方
僧智果
僧智骞
僧智仙(别称 神尼 )
释宝贵
释宝宪
释宝严
释道辩
释道璨
释道贵
释道嵩( 刘 )
其它辞典(续上)
僧范僧明则
僧昙献( 张 )
僧圆明
僧智方
僧智果
僧智骞
僧智仙(别称 神尼 )
释宝贵
释宝宪
释宝严
释道辩
释道璨
释道贵
释道嵩( 刘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冀人也。学兼大小乘。而于静业尤所笃志。造诣深远。流辈莫不屈服。住胜光寺。山林之士。承其誉麇至。平居无所教诫。其嬉笑慢骂。使人动有悟入。噫异矣。诏葬舍利于州之觉观寺。塔存至今。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僧范。冀州人。学大小乘静务心业。追师禅念倾屈尽礼。所获定要倍于同侣。住胜光寺。以慧解见推。及帝建塔。下敕徵召。送舍利于本州觉观寺。每至日没常放光明。黄赤交焰变化非一。沙门僧辩。患耳四年。闻声如壁。一睹舍利两耳洞开。有逾恒日。州民苏法会。左足挛跛十有馀年。委杖自扶来礼乞愿。寻得除差放杖而归。范目睹灵验神道若斯。信知经教非徒虚诞。但由诚节未著。故致有差。后归本寺。还遵前辙。未详其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冀州人。有才慧,讷于言而敏于行。博通玄儒,尤善属文。杨素见明则所作觉观寺碑,奇之,乃奏住三善寺,东都译经。又奉召入译馆专知缀辑。隋末卒,有集行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1 【介绍】: 隋唐时僧。京兆始平人。俗姓张。少出家于静林寺,师事昌律师。隋初,从师住大兴善寺。师卒,改住仁寿寺。后往蒲州,为柏梯寺主。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生京兆始平之张氏。少事昌律师。昌虞乡贾氏。净行无玷。胜业有闻。居静林寺。周武坏法。昌虽与俗推移。而律仪无阙。隋兴诞弘吾教。首复百二十僧。而昌与其选。诏得各度沙弥一人。为侍者。而献在焉。住大兴善寺。后昌归里。掘像构宇。起废静林。功未毕而逝。檀信悲之。乃复以仁寿致献。而嗣其业。故两寺壮丽。并足称道。俄而迁任柏梯职。贞观十五年正月示微疾。十五日。早作欲往静林。众挽止之。至卯时。云雾暗天。遂卒于柏梯寺。是夕光景如华。自柏梯东南山上。遍照近远。凡三夕。尸棺潜为静林所窃。而柏梯之人不知也。既而光景亦随。以出于静林南山顶。于是柏梯始知之。而讼于官。竟葬静林。弟子勒铭。识其事。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习禅六
释昙献。姓张。京兆始平人。少事昌律师。昌虞乡贾氏。净行无玷精诚有闻。股肱之地咸所宗仰。所居谷口素有伽蓝。因此谷名遂题寺目为静林寺也。昌师摄念经行常志斯所。周武道丧隳坏仁祠。昌与俗推移而律仪无缺。随文御宇重启法筵。百二十僧释门创首。昌膺此选也。仍僧别度侍者一人。献预其位。住大兴善。昌后言归故里。悲瘗灵仪。掘出庄严。一佛兴世。博修院宇延缉殿堂。缁素翘诚始欣有奉。彫造未毕而昌迁逝。族人百数仰慨尊容。以为法仪虽殁神足犹在。祈请续功便从来意。遂移仁寿而经营之。故得栋宇高华不日而就。两寺围绕四部归依。州司以静林仁寿已偃慈风。柏梯净土未沾甘露。遂屈知柏梯寺任。俯从物议。又之斯位。释网斯张万目咸举。仁洽开务有漏天舟。众侣弘之大小齐美。以贞观十五年正月微疾。至十五日旦便曰。须向静林。至卯时乃有非常云雾。遗形于柏梯山东南山顶。其夜大放光明形如华盖。四照远近迄于三夕。经旬其尸为静林寺侧诸信士潜窃神柩寘于静林南山之顶。柏梯初不知也。于彼山顶两夜续放神光。始详其故。两处交竞九载于兹。缘州历县纷黩不息。岂非通幽洞理。致兹灵感。深慈博惠恋结众情者乎。弟子等勒铭山阿。敢告惟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蕲黄人。高祖武德中,往曹溪参六祖,道经赣,见一青蛇横道,叱去复来,心忽觉悟。四顾山势清高,遂以锡杖插其处,祝曰:曹溪还,此杖存,是吾道场。三年返,锡杖如故,遂建寺弘扬佛法,一日趺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蜀川资中人。少出家于本州龙渊寺。寻扬州听讲,机辩爽利,名播扬越。尤善讲《法华经》。仍归蜀州。卒年九十余。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史不言姓氏。其先居东吴。以其祖尝仕蜀。遂占藉资中。童稚依轮法师。止州之龙渊寺。久与宝海往来。因俱诣杨都云法师下。究所学。而机辨爽利。致有嘉誉。每所出辞义。士俗竞执纸抄撮。初开法华。至宝塔品乃曰。弥天七级。共日月以争光。同泰九层。与烟霞而竞色。方井则倒垂荷叶。圆桷则侧布莲华。较其高妙庄严。岂徒佛国有之。抑亦杨都多矣。一日海问曰。三变净秽。在土故尔。在人凡圣亦随以变否。答曰。化佛甚多。狭故须广。凡圣自尔。何劳改变。又曰。如是则六十小劫。谓如食顷。在圣则觉。在凡不觉耶。苟凡圣俱觉。则凡圣俱圣矣。方笑曰。高座何尝道此。海因调之曰。三隅木斗何谓智方。答曰。瓦砾污池孰称宝海。众皆大噱而散。逮疾笃。海常致尉问。谢之曰。智方不能摄养。仰劳仁者数来看尉。愿生善处以共游乐。俄而异香满内。中夜卒。寿九十馀。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智方。蜀川资中人。其先东吴。远祖宦于西蜀。遂乃家焉。童稚出家止州廓龙渊寺轮法师所。早与宝海周。旋同往杨都云法师讲下。而机辩爽利播名杨越。每讲商略词义清雅泉飞。故使士俗执纸抄撮者常数百人。初讲法华。至宝塔品高妙。遂序王释义了乃曰。何必昔佛国土有此高妙。即杨都福地亦甚庄严。至如弥天七级共日月争光。同泰九层与烟霞竞色。方井则倒垂荷叶。圆桶则侧布莲华。似安住之居南。类尼祛之镇北。耳闻目见庶可联衡。录得者秘以赍归益部。吁嗟叹为惊绝。故其语出成章状如宿构。宝海频来击难发其声彩。故海问曰。三变此方改秽成净。亦能变凡成圣不。答曰。化佛甚多狭故须广。凡圣自尔何劳改变。又难。若尔则六十小劫谓如食顷。但是圣睹凡不能睹。凡圣俱睹凡圣俱圣。方笑曰。高坐何曾道此。乃是自道自难耳。海觉言失乃调曰。三隅木升何谓智方。寻声报曰。瓦砾洿池那称宝海。众大笑而散。及疾甚。海恒来看慰。乃谢曰。智方不能摄养致此沈痾。仰劳仁者数来垂问。愿生善处常与同游。俄而异香满室。中夜卒于益部。年九十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会稽剡人。性轻清,常诵《法华经》,颇爱文学,善书法。杨广为晋王时召令写书,智果不从,乃被囚于江都。后广为太子,巡视扬、越。智果在狱上《太子东巡赋》,乃获释,召居东都慧日道场以终。全隋文·卷三十四
智果,会稽剡人。住吴兴永欣寺,受书法于智永。入隋,住东都慧日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会稽剡人。材美有志节。诵法华经。知大义。尤玩文笔。时人颇推重焉。字画逼右军。炀帝在晋邸。或以其书上。召令挥洒。果难之。叹曰。吾出家人。乃为王门役耶。诡以目昏辞之。王怒囚之江都。使守宝台经藏。及入正东宫。出巡江都。因上太子东巡颂。其序略曰。智果振衣出俗。慕义游梁。感昔日之提奖。喜今晨之嘉庆。遂下令释之。赐钱一万。金钟二。召入京师。居慧日寺。终东都。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智果。会稽剡人。率素轻清慈物在性。常诵法华颇爱文笔。经史固其本图。摛目得其清致。时弘唱读文学所欣。俗以其书势逼右军。用呈蕃晋王。乃召令写书。果曰。吾出家人也。复为他役。都不可矣。一负声教之寄。二违发足之诫。王逼吾身。心不可逼。乃云。眼闇不能运笔。王大怒。长囚江都。令守宝台经藏。及入京储贰出巡杨越。乃上太子东巡颂。其序略云。智果振衣出俗。慕义游梁。感昔日之提奖。喜今辰之嘉庆。遂下令释之。赐钱一万金钟二枚。召入慧日。终于东都。六十馀矣。时慧日沙门智骞者。江表人也。偏洞字源精闲通俗。晚以所学追入道场。自秘书正字雠校著作。言义不通皆咨骞决。即为定其今古出其人世。变体诂训明若面焉。每曰。余字学颇周。而不识字者多矣。无人通决。以为恨耳。造众经音及苍雅字苑。宏叙周赡达者高之。家藏一本以为珍璧。晚事导述变革前纲。既绝文褥颇程深器。缀本两卷陈叙谋猷。学者秘之。故斯文殆绝。京师沙门玄应者。亦以字学之富。皂素所推。通造经音。甚有科据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江表人。明晓字源,精研俗字。后以所学,得入慧日道场,凡秘书正字雠校著作遇有言义不通者,皆咨智骞以决。著有《众经音》及《苍雅字苑》,所叙周备,识者高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比丘尼。蒲坂刘氏女。少出家,有戒行。传能预言成败吉凶,皆验。杨坚初生于冯翊般若寺,尼自河东来,言坚非常儿,将坚舍别馆,躬自抚养。坚年十三始还家。北周武帝破灭佛法,尼隐坚家,内著法衣,戒行不改。及坚称帝,尼卒,坚称之为神尼,散其舍利于诸州,建塔百有余,皆图其像于塔下。
人物简介
全隋文·卷三十四
宝贵,周时住中兴寺,师事道安。入隋,在大兴善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出郑州。始业律。宝镇师之学子也。有青蓝冰水之誉。识者刮目焉。开皇偕镇住大兴善寺。规言矩行。率恊科条。仁寿诏送舍利置塔。以表其地。人天瞻仰至今。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宝宪。郑州人。宝镇律师之学士也。童稚依止即奉科条。审量观能具承大法。受具之日但奉文言。至于行模并先具委。有师资焉有弘业焉。开皇之始。与镇同来住大兴善。威仪调顺言无涉俗。仁寿奉敕。置塔洪州。即豫章之故地。初向彼州。路由江阻。既失正溜泥泞不通。人力殆尽无前进理。程期又逼道俗遑惧。宪乃凭心舍利请垂通涉。忽降白鸟船前缓飞。乍来乍去如有引导。即遣随逐遂逢水脉。通夕汎舟安达无障。宪还京室。寻事卒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幽州人。出家进具。力宛毗尼。然于十地成实尝所涉猎。性殊静默。阐演之馀。惟跏趺宴息而已。始住辇下之仁觉寺。从之游者。皆俊伟。仁寿诏。送舍利塔于州之弘业寺。事毕岩亦随卒。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道辩。齐人。住泰山灵岩寺。居无常所。游行为任。经史洞达偏解数术。以大业年中来游襄部。年过七十。又与同邑僧神辩。相随杖策。登临眺望山水。多所表诣如曾闻见。行至禅居寺南岭望云。此寺达者所营。极尽山势。众侣繁盛清肃有馀。如何后锐于前起阁。寺僧非唯寡少。更增諠诤。相接曾未经涉。恰如其言。于是盘游诸寺。备陈胜负。莫不幽通前识鉴彻精灵。又至诸墓亦陈休咎。有士俗忘姓名。去者请为图其坟茔。巡历岘原示其一所曰。此中安墓足食丰财。入地三尺获粟一升。又深一丈获石二片五彩交映。斯曰财缘。依言掘凿果获粟石。遂行卜葬。至今殷有。襄州有袁山松者。博览经诰。时号儒宗。闻辩学广故来寻造。以杨子太玄王弼易道。用相探瞋。辩曰。杨王道术未足研寻。可赐愚徒无闻智者。松勃然变色。笑辩抑扬。辩曰。公学未周。信其前述。可除我固。当为指归。便引太玄经云。又于玄象偏所留心。曾不寝卧夜便露视。审宿度之所次。察孛彗之光景。便告人云。吾昔于裕法师所。学观七曜。告余云。晋朝道安。妙于此术。人虽化往遗文在焉。其所注素女之经。最为要举。恨失其本。如何得之。时有一僧偶然获本。请为披决。辩得欣然。即为销摘。此僧茫味情犹梦海。遂以惠之。辩曰。安目弥天。诚非虚称。学统弥纶数术穷尽。此虽四纸文综无遗。要约包富灵台所尽。于时月临井宿。便云。事在西楚。可告道俗。宜营水备。不盈两夕汉江大涨。汛溢襄邑城隍将没。预见之明其类若此。所得财物并用市金。将事合丹拟延其寿。人告来盗不可行之。便云。盗假遁甲六丁。吾明此术。常以月朔加气。何得相欺。吾不畏也。以义宁年。与神辩南游岭表。不知所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恒州人。姓氏则未闻也。慧学素以摄论华严十地论。为指南。能发深疑伏旨于讲辨之际。志尚幽静。诚不乐为阙辇游者。后住净光。势不得已耳。仁寿起塔。诏送舍利于许州。后不知所终。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璨。恒州人。慧学如神。钻求摄论华严十地。深疑伏旨解其由绪。志尚幽静不务奢华。重义轻财自小之大。后入关辇便住胜光。访道求贤栖遑靡托。仁寿起塔。敕召送舍利于许州辩行寺。初至塔寺。堂中佛像素无灵异。忽放大光通烛院宇。舍利上踊金瓶之表。又放光明绕瓶旋转。既属炎热。将入塔时感云承日。覆讫方灭又于塔侧造池供养。因获古井。水深且清轻软甜美。举州齐调一从此井而无竭浊。莫不嗟叹。璨后不测其终。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贵。并州人。华严为业。词义性度宽雅为能。而于经中深意。每发精彩。有誉当时。加以闲居放志。不涉烦扰。市肆俳优未曾游目。名利贵贱故自绝言。精洁守素清真士也。晚在京师住随法寺。拥其道德闲守形心。及建塔之初下敕流问。令送舍利于德州会通寺至治之日放赤光明如大瓮许久之方灭。有一妇人躄疾多载。闻舍利至舆来塔所。苦心发愿乞蒙杖步。依言立愈。疾走而归。将下塔时。忽有大鸟十二形相。希世不识名目次第行列旋绕空中。正当塔上。覆讫方逝。贵后镇业京辇不测其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瀛州河间刘氏。蚤岁孤苦。出家历事名哲于洛下。虽衣服单弊。弗恤也。后从慧远陶甄经论。先声所至。京师学者歆艳。仁寿置塔于姑苏。掘地得古舍利。因合葬焉。后住总化寺而卒。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嵩。姓刘。瀛州河间人。十三出家。游听洛下访讯明哲。终日迁遑。衣服粗单全不涉意。值慧远法师讲诸经论。陶染积时遂寝幽极。随入京室。为慕义学士同侣推崇道心人也。仁寿置塔。敕召送于苏州。舍利将至。井吼出声。二日乃止。造基掘地得古砖函。内有银合。获舍利一粒。置水瓶内。旋绕呈祥。同藏大塔。嵩还京室住总化寺。餐味涅槃依行忏悔。身戒心慧悉戴奉之。一钵三衣盈长不畜。遵经圣行息世讥嫌。遂卒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