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10,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120 121 122 123 124 126 127 128 129 下一页
僧清耸
僧清竦
僧如体
僧省僜(别称 文僜、省澄 阮 世称 福先招庆和尚 净修禅师 )
僧师静(别称 大静上座 )
僧师鼐(号 鉴真禅师 )
僧守安
僧文彧
僧无则
僧献蕴(别称 大哥和尚 )
僧小白
僧小静(别称 小静上座 )
僧晓荣( 邓 )
僧秀登
其它辞典(续上)
僧契从僧清耸
僧清竦
僧如体
僧省僜(别称 文僜、省澄 阮 世称 福先招庆和尚 净修禅师 )
僧师静(别称 大静上座 )
僧师鼐(号 鉴真禅师 )
僧守安
僧文彧
僧无则
僧献蕴(别称 大哥和尚 )
僧小白
僧小静(别称 小静上座 )
僧晓荣( 邓 )
僧秀登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福清人。嗣法眼文益。归住明州四明山。节度使钱弘亿师事之。钱俶命于衣锦军开法,后居杭州灵隐寺,署了悟禅师。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清耸。福州人也。初参法眼。眼指雨谓师曰。滴滴落在上座眼中。初不喻。后阅华严。了悟其旨。因入山求卓庵之地。至四明。登高四望。投以一石。石所住处。吾其止焉。遂结庵居之。既而钱忠懿王。闻其名。命主灵隐。署了悟禅师。摩诃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师说法也。一日王阅华严经。知震旦有支提山。为天冠菩萨住处。乃大集诸山耆德问之。无能知者。唯师道所以然甚详。王曰。非师一往不可随。遣人偕行。至海滨踪迹圣境。入深山行三日。时有钟声。白猿相导而前。师至心顶礼。见幽林中有一大刹。扁金书古佛大华严之境。既入寺。殿阁峥嵘。众盈万指。菩萨千躯。俨然居上。异香袭人。光明射目。师默想运诚。随喜竟夜。既曙。依然在林莽间。所见乃化刹也。师还报王。即其处建寺。如师所见。铸天冠千身。航海入山。至中流飓风大作。舟重欲没。相视无策。遂沉像之半于水既济。其半沉水者。已先至其地矣。其异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台州天台人。依元琇出家,精思止观,旦夜不懈。时钱镠建吴越国,清竦继元琇主国清寺,领众修法。后人尊为天台宗十四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禅僧。嗣玄沙师备。后住天台山国清寺,历30余年不下山,博综三学,时谓大静上座。卒于寺。《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国清寺师静上座。始遇玄沙和尚。示众云。汝诸人。但能一生如丧考妣。吾保汝。究得彻去。师乃蹑前语问曰。只如教中。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玄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得及否。师从此信入。后居天台。三十馀载不下山。博综三学。操行孤立。禅寂之馀。常阅龙藏。遐迩钦重。时谓大静上座。尝有人问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明诲。师答曰。汝将纷飞心。以究纷飞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非寂者。无能寂之人。照非照者。无所照之境。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要道也。师因睹教中幻义。乃述一偈。问诸学流。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时有小静上座。答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二静上座。并终本山。今国清寺遗踪在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僧。与陈文亮为友。文亮仕闽,入王氏幕,乃作诗讥之。及其遇害,又为诗吊之。著有《诗格》。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闽僧。与陈文亮同时。陈文亮入王氏幕,文彧作诗讥之;及其遇害,又作诗吊之。又著《诗格》一卷,探讨近体诗写作技巧,收入《吟窗杂录》卷一二。《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九引《雅言系述》载其事迹,并收诗1首、断句2。《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京兆人。嗣青林师虔。初住南岳,后迁夹山。道出潭州时,楚王延入天册府,供养数日。于夹山开堂授徒。后以土人乱起,迁襄州,创石门寺,再振玄风。应机对答,多云“好大哥”,时称大哥和尚。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五代吴越时禅僧。住天台山国清寺,为上座僧。与师静并称二静。后卒于寺。《景德传灯录》卷二一载其事迹,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国清寺师静上座。始遇玄沙和尚。示众云。汝诸人。但能一生如丧考妣。吾保汝。究得彻去。师乃蹑前语问曰。只如教中。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玄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得及否。师从此信入。后居天台。三十馀载不下山。博综三学。操行孤立。禅寂之馀。常阅龙藏。遐迩钦重。时谓大静上座。尝有人问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明诲。师答曰。汝将纷飞心。以究纷飞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非寂者。无能寂之人。照非照者。无所照之境。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要道也。师因睹教中幻义。乃述一偈。问诸学流。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时有小静上座。答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二静上座。并终本山。今国清寺遗踪在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