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079,分406页显示  上一页  115  116  117  118  119  121  122  123  12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世
僧昕
释宝儒
释宝岩
释道端
释道生
释道颜( 李 )
释道幽
释法朗
释法顺
释法显
释慧藏
释慧重( 郭 )
释灵达
释灵远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青州人也。负帙问道。迹遍齐鲁。气雄而志壮。谈论之际。人莫能当其锋。开皇入京。住兴善寺。仁寿初。奉诏。送舍利于莱州弘藏寺。四年又送于密州茂胜寺。皆置塔。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僧世。青州人。负帙问道无择夷险。观其游履略周方岳。而雄气所指锋刃难当。时地论是长偏爱喉舌丰词叠难。名闻齐鲁。开皇入京住兴善寺。长游讲会必存论决。仁寿下敕召。送舍利于莱州之弘藏寺。四年又敕送密州茂胜寺。行达青州停道藏寺。夜放赤光。从房而出直指东南。尔夜密州城内又见光明从西北来。相如火炬丛焰非一。绕城内外朗彻如日。预有目者无不同睹。后乃勘究方知先告。既至治所两夜放光。如前绕城朗彻无异。及世举瓶欲示大众。忽然不见。后至寺塔复放大光。通照寺宇。行道初日打刹教化。舍利二粒见于瓶内。及造石函忽变为金。如枣如豆。间错函底。馀处并变为青琉璃。因具图表。帝大悦也。后还京不久寻卒。
僧昕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潞之上党人。资性恬默。不妄言笑。人有以经论微旨奥义问者。则披释无所凝滞。盖其学自远公涅槃十地得也。后入京住兴善寺。风度高爽。非流辈不相往来。仁寿中。送舍利。置塔于毛之护法寺。奉上命也。瑞应具别录。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僧昕。潞州上党人。自骛道法津周听大小。逮诸禅律莫大登临。倾渴身心无席不赴而导戒愚智众通諠静。昕一其正度恭慎横经。聆其披析曾不忽忘。初众见其低目寡言绝杜论道皆号为曚叟也后有智者问其文理咸陈深奥。轻浮章句略不预怀。有问其故。答曰。勿轻未学妙德常藏。惟夫大觉方能静照。盛德明约可无细瑕。愚师轨物时有通悟。惟自两明殷鉴方取会不得以法累人致乖祇奉。暨周灭二教逃隐泰山。大隋开法还归听习。游步洛下从学远公。十地涅槃咸究宗领。后入关住兴善寺。体度高爽不屈非滥。时复谈讲。辩词迅举抑扬有度。至于僧务营造情重勤切躬事率先担摙运涉。仁寿中岁。置塔毛州护法寺。下敕令送舍利初至公馆。有沙门昙义者。高行名僧。闻诸舍利皆放光明我等罪业一无所现。即解衣为忏烧指为灯。竟夕供养。明旦出光通属人物。又出金瓶回旋行道青赤。白光三色流照。经于信宿其光乃隐。四月七日初夜放光。赫赤欻然满佛堂内。须臾出户流照四檐。将入函时又放赤光。烈盛逾日。通夜又放照于函内。四月十日天花如雪从空乱下。五色相间人皆收得。又感异香微风普遍熏塞寺内。其函忽变为青琉璃。内外通彻。人以白绫周匝数重漫覆其函。又加砖累灰泥其上。寻照其泥还如函色。又灰泥上画作十花。饰以金薄。及成就后唯一金色。馀花皆釆。未下塔前。有张世谦。清信士也。常持八戒远离妻孥。静室诵经。乃闻舆所梵赞之声出户看之。见有群僧各执香花绕旋供养。迫之遂失。又见天人持诸幡盖。及以香花东南飞来。当于塔上变成大云旋空良久。又见百馀沙门在塔基上。执帚辇土以陪增者。比及明晨寂无所见。时经夏暑土地乾燥。人皆思雨。应念即降。三四寸许。川野除烦。沙丘县民路如意者。回心信佛望见光相。路虽远映举目彻见寺僧五人在佛堂内。又闻塔边音乐赞叹声极亮远。重雨天花满四十里。塔基倍多。昕庆斯众瑞。即具表闻。晚还资业不测其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幽州人。童子出家。游诸讲肆。后依远公于邺下。究十地论。会周氏废教。南归。有陈逮隋一统函夏。即北还洛汭。听远公涅槃始终三载。俾之覆述。远为印可。而慕义之徒四集。仍居净影寺。仁寿初。诏住邓州之大兴国寺。且以龙潜之地。图筑塔焉。然患无美石。方取寺内恶石砻琢之。既成函忽变玛瑙。复有文作八分体曰正国得。儒悉表闻。晚年闭户修业。欲候之者。非于食次不可见。俄卒于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宝儒。幽州人也。童子出家。游博诸讲居无常准惟道是务。后至邺下依止远公。十地微言颇知纲领。值周丧法宝。南归在陈。达命清通亟振名誉。自隋氏戡定文轨大同。便归洛汭。还师于远。听大涅槃首尾三载。通镜其旨。即蒙覆述。远自处坐印可其言。慕义相从还居净影。慧心更举。遐讨前英立破之间。深鉴弥密。仁寿建塔邓州。乃敕令往寺。名大兴国也。帝昔龙潜所基。既至求石访无美者。乃取寺内璞石镌斲为函。石本粗恶。磨饰将了。乃变成马碯。细腻异伦。复有隶字三枚。云正国得也。形设正直巧类神工。名笔之人未可加点。又见种种林木麟凤等像。儒与官人图以表奏。返寺之后闭门修业。时因食次方见其面。不久卒于本寺。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宝岩。幽州人。标意十地。次综毗昙。未究成实。故于宗部涉猎繁焉。户牖玄文疏条本干。时传富博。而性殊省事不乐谈说。苦祈敷散精理载扬。住京下仁觉寺。守道自娱无事交厚。仁寿下敕召。送舍利于本州弘业寺。即元魏孝文之所造也。旧号光林。依峰带涧面势高敞。多挟徵异事遵清肃。故使行僻之徒必致惊悚。由斯此众滥迹希过。自开皇将末。舍利到前山。恒倾摇未曾休止。及安塔竟山动自息。又仁寿初岁。天降剃刀三十三枚。用甚铦利。而形制殊别。今僧常用以剃剪也。又初造石函。明如水镜。文同马瑙光似琉璃。内外照彻紫焰光起。函外生文如菩萨像。及以众仙禽狩师子林树。杂相非一。四月三日夜放大光明照天地。有目皆见。岩事了还。不测其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潞人也。自出家登具后。一以探揽毗尼藏。为宗要。晚入京都仁法寺。重轻条制。讲解靡慝。且洞晓竺书梵语。义与中国无戾。宜学者所效慕。仁寿中。诏即州梵境寺置塔。以葬舍利。而端听命焉。后卒于所住寺。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端。潞州人。出家受具。听览律藏。至于重轻开制铨定纲猷。雅为宗匠。晚入京都住仁法寺。讲散毗尼神用无歇。时程俊举后学钦之。加复体尚方言梵文书语。披叶洞识了其深趣。勤心护法匡摄有功。仁寿中年。敕送舍利于本州梵境寺。初入州界。山多无水。忽有神泉涌顶。流者非一。旧痾夙痼饮无不愈。别有一泉病饮寻差。若咽酒肉必重发动。审量持戒永除休健。端以事闻后还京寺。常乐弘演。终于本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蒲产也。少事昭玄统延师为弟子。而学有源委。美容观。善仪轨。日用常行皆四分律也。又奚庸于讲解哉。仁寿诏送舍利于楚州。野鹿至能。驯扰拜伏。听受归戒。则舍利之利益广矣。而生之德。亦由是以见。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生。蒲州人。延统是其师也。名父之子系迹厥师。虽雅尚未齐。而思力方远。仁正致怀声色无染。受持戒护耽咏文言。四分一律薄沾声教。讲诲时扬器法难拟。住兴善寺。卓卓标异。目不斜眄。威仪安帖。众敬惮之。仁寿二年。敕召送舍利于楚州。初停公馆。感一野鹿直入城门。防人牵来诣舍利所。自然屈拜驯善安隐。生曰。尔为舍利可上升阶。必若他缘随意而去。鹿闻此语遂即升阶。出入帐前往还无难。乃为说归戒。鹿乃顿头香案。如有听受。因以缯帛系之。即舐人手。夜卧舆边。或往生房经停两宿。自然退出还归荒野。及当下日。白鹤两双飞旋塔上。覆讫方逝。生睹斯瑞。与诸僚属具表以闻并铭斯事在于塔所。既还京室。不测所终。
释道颜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定之李氏子也。初以涅槃十地从远公学。讲授开悟尤多。入京住净影寺。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桂州以葬道远而俗鄙。佛事无梗颜之力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颜。姓李氏。定州人。初学远公涅槃十地。领牒枢纽。最所殷赡。仍频讲授门学联尘。道启东川开悟不少。后入京辇还住净影寺。当远盛世居宗绍业。仁寿中年。置塔赤县。下敕徵召送舍利于桂州。初入州境。有鸟数千齐飞。行列来迎舆上。从野入城良久方散。及下安处。感五色云叆叇垂布屯聚基上。馀便廓清日曜天地。后返京邑常尊上业。唐运惟新宇内尚梗。崇树斋讲相循净影。因疾而卒。春秋七十馀。即武德五年矣。临终清漱。手执香炉。若有所见奄然而逝。自颜之处世也。衣服粗素不妄朋从。行必以时情避嫌郤。言必详审深惟物忤。又兼济禽畜慈育在心。微经恼顿便即垂泣。不忽童稚不行楚叱。纵有轻陵事同风拂。顾诸属曰。不久去也何烦累人。故于无常得其旨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家住代州耆阇寺。通习经论。仁寿中。讲婆伽波若经并论于本寺。众之听者百馀人。偶日午。坐绳床上。瞑目见一人。伟特异常。自云我释提桓因也。兹来无他。正以相屈。为诸天讲经。幽闻之。情独怅然不乐于死。因辞曰。方造佛堂。事有未易赴者。既觉为侍者如法师言之。如曰。此固世间罕遇事也。夫人终一死耳。欲生天道。岂可得乎。今幸而天帝见召。且获开通法利以济益之。其功德大矣。佛堂又何足言哉。幽心以为然。久之。复梦如前。而幽遂许其请。天因炷少香幽掌中。剋时以迎。觉则掌中香气薰一寺。尔后屡讲不怠。一日曰。期至矣。因执香炉正立以逝。于时道俗从外见云气由寺内出。腾空直上如白练。以没。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道幽。代州耆阇寺僧。善解经论。仁寿中于寺讲婆伽般若并论。听众百馀人。日午坐绳床。如睡见一天人。殊为伟异。自云。我是释提桓因。故来奉请。在天讲经。初闻介介情不许之。以畏死。答云。为造佛堂未成。事有不可。眠觉向侍者如法师述之。如曰。此事罕逢。人生终死。死时不知何道。今得生天。则胜人也。开通法利天解胜人。何得不往。佛堂事中功德不足及言。幽从之。不久又如前梦。依如天请。天帝乃以少香注幽手中。剋时来迎。及觉见掌中有香气熏一寺。自后如前说法。下讲至廊下。床上诸僧。遥见香烟充满床侧。惊怪来看。幽执香炉正念蝉蜕而去。于时寺外道俗。望见云气从寺而出如一段云。腾空直上。飘飘而没。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蒲产也。学涉三藏。然于毗尼。尤所研究。篇疑聚惑。问之则冰泮雪消。无所隐伏。仁寿二年。诏送舍利于陕之大兴国寺置塔焉。寺即皇考武元皇帝生地也。故仪礼差盛。瑞应尤殷。岂诚天人之际与。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法朗。蒲州人。学涉三藏偏镜毗尼。开割篇聚不阻名问。加复器用平直无受轻陵。决断刚正未私强禦。后住胜光披究律典。经其房户莫不懔然。仁寿二年。敕召送舍利于陕州大兴国寺。寺即皇考武元本生处也。故置寺建塔。仰谢昔缘。初达州境。大通善法演业三寺。夜各放光。不知何来。而通照寺内朗彻无障。善法寺中见三花树形色分明四月二日灵胜寺中夜忽放光。五色彩云合成一盖。通变为紫。比灵舆入城。云盖方散。又有五色彩云。从乾巽二处缠糺而来。至于塔上相合而住。及掘塔基下深五尺。获一异鸟状如鸲鹆。色甚青黄。巡行基趾。人捉无畏。唯食黄花。三日而死。又青石为函。忽生光影。表里洞彻现诸灵异。东西两面俱现双树。树下悉有水文生焉。函内西面现二菩萨。南边金色北边银色。相对而立。又二菩萨坐花台上。各长一尺并放红紫光明。函内南面现神尼像。合掌向西。函唇西面又见卧佛。右胁而偃。首北面西。函外东面双树间。现前死鸟倾卧。须臾起立。鸟上有三金花。其鸟西南而行。至卧佛下住立不动。凡此光相从已至未形状俨然。命人图写。上纸素讫。方渐歇灭。及将下日。忽然云起。如烟如雾团圆翳日。又如车轮。云色条别。又如车辐轮辐。云色皆如红紫。人皆仰视其相叹怪希遇。藏瘗既了。天还明净失云所在。当斯时也寺院墙外咸见幡盖围绕。谓言他处助来供养。事了追问一无踪绪。朗庆斯神瑞。登即奏闻。晚还京师以疾而卒。
释法顺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京师之延兴寺僧也。后住江州庐山东林寺。仁寿中。诏即其地置塔。葬舍利。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𡩋氏。雍之扶风人。出家事法开为师。开于元魏之季。住京兆之王寺。沈默寡欲无累于世。其禅定之趣。人莫能测。显既久于咨承。则其所得可知矣。仁寿以日岩寺主。诏送舍利。置塔于泷州药王寺。反终年且八十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法显。雍州扶风人。厥姓宁氏。生平志尚禅寂为宗。文字纸笔性不游履。沈默寡欲不为世累。其师法开。定门幽秘。殆是不测。元魏之末。住京兆王寺。与实禅师齐驾朝野。兼以简约清素。华贵倾属。显遇斯明匠承奉累年。传习师宗颇接微绪。住日严寺。仁寿末岁。置塔陇州。下敕令送。显发自帝京。奉舆至彼药王寺内。然寺去州一十馀里。褊狭邪仄殊非形望。乃移近州北三王山下。背崖临水。高胜博敞。仍构大塔。放大光明。阖境同观。欣其罪灭。显因其所利。即而利之。广说法要。倾其心恼。当斯一会荣叹成諠。晚还入京聚徒综业。每年岁首受具者多。显为开发戒缘。鼓行坛忏。引聚清众即而惠之。后终时也。将八十矣。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慧藏。冀州人。初学涅槃后专讲解。禁守贪竞绝迹讥嫌。安详词令不形颜色。入京访道住光明寺。仁寿中年。敕召置塔于欢州。初至塔寺。行道设斋。当其塔上景云出见。彩含五色有若花盖。绮绣锦缋无以加焉。从午至酉方始隐灭。又延兴寺僧法顺者。听习涅槃善守根禁。退让自节负德无傲。敕住江州庐山东林寺。置舍利塔。初至其地。耕者见光寻而掘之。获金铜弥勒像一躯。形质瑰异。即而供养。并不测其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郭氏。雍州人。生而勇悍。靡所怯惮。凡世有所谓魔魅妖怪之地。必勇往而破除之。亦足以见其持戒之力。履道之志也。仁寿间。诏置塔于泰山之岱岳寺。阅四年。又置塔于隆州之禅寂寺。其放光雨华舍利等瑞。具别传。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慧重。姓郭。雍州人。志干威棱不怯邪障。鬼神林屋闻有栖止无往不降。净持戒地明解摄论。履游名教清迥不群。住大兴善。博综机要荣达叙顾。辩章言令写送有法。仁寿置塔。敕召送舍利于泰山之岱岳寺。初至放光。乃至入塔相续流照。岳上白气三道下流。至于基所。岳神庙门无故自开。如是者三。识者以为神灵归敬故也。四年建塔。又送于隆州禅寂寺。初至设斋。忽有野鹿。从南山下度嘉陵江直趣塔所。人以手摩自然依附。乃至下讫其鹿方去。夜放大光在佛堂上。焰高数丈青赤流集。众人同见。三日打刹。合州喜舍。紫云覆塔。雨金银花遍于城邑。其收得者乃有五色相镂。又获舍利五枚于天花上。浮汎旋转合散随心。州内修梵寺先为文帝造塔。有一分舍利。欲与今塔。同日下基。其夜两塔双放光明。朗照幽显至晓方灭。同睹此瑞无数千人。将下之晨又雨银花。变转非一。重还京室。改革前度专修禅悔。昼夜十有二时。礼五十三佛。馀则加坐正念。毕世终业。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灵达。恒州人。先在儒门备参经史。唯见更相图略。时有怀仁抱义。然复终沦诸有未免无常。乃释发道流希崇正轨。从远公学义。咸知大意。因即依随。三业无舍。及达之入京辇。慕义相从。晚住延兴。退隐自守。端敛身心终月禅默。衣食粗弊不希华美。仁寿中。敕召送舍利于本州龙藏寺。初定基趾闻有异香。渐渐芬烈随风而至遍于寺内。有民金玄瓒者。住在寺侧。先患鼻塞。二十馀年莫知香臭。当于此日忽闻香气。惊寻至寺因尔齆差。又雨天花从空而下。光彩鲜净晃若金银。先降塔所后及寺院。道俗竞接轻薄如镂。下舍利讫有双白鹤。旋于塔上良久翔逝。达后连寻定业追访山世。不顾名实头陀林冢虽逢神鬼都不怖惮。大业之始终于墓丛。初不委之村人怪不乞食。就看已卒。加趺如在。因合床殓于杜城窟中。
释灵远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恒州人。史失其姓氏。世儒者。每揽经史。见篡夺僭伪。斗战贼杀事。则掩卷叹曰。夫人以利欲汩心行。当受饿鬼畜生地狱身。于诸苦趣中。然或善缘之未尽。恶贯之未盈。以小缓须臾耳。抑何其仓黄造次迫趣之哉。于是裂缝掖。著伽梨。投延兴寺。从远公游。而未尝质以经论旨义。仁寿中。诏置塔于州之龙藏寺。以葬舍利。既落成。遽弃去。随所在习禅定。后于丛冢中。跏趺而逝。人久而后知之。噫诚丈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