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10,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105 106 107 108 109 111 112 113 114 下一页
释智广( 崔 )
僧常遇( 阴 )
释当遇( 阴 )
僧楚南( 张 )
僧元慧( 陆 号 三白和尚 )
僧智闲(别称 香严和尚 袭灯大师、袭灯 刘 )
释大同
僧神智( 力 号 大悲和尚 )
释慧恭( 罗 )
僧文喜(号 无著 朱 别称 禅门真知识 )
释遂端( 张 )
僧彦称( 龚 )
僧义存( 曾 真觉大师 世称 雪峰和尚 )
释良准
其它辞典(续上)
僧智亮(号 袒膊和尚 )释智广( 崔 )
僧常遇( 阴 )
释当遇( 阴 )
僧楚南( 张 )
僧元慧( 陆 号 三白和尚 )
僧智闲(别称 香严和尚 袭灯大师、袭灯 刘 )
释大同
僧神智( 力 号 大悲和尚 )
释慧恭( 罗 )
僧文喜(号 无著 朱 别称 禅门真知识 )
释遂端( 张 )
僧彦称( 龚 )
僧义存( 曾 真觉大师 世称 雪峰和尚 )
释良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宣宗大中间,住泉州开元寺。又曾结庐于德化县戴云山。常袒膊行乞,时号袒膊和尚。亦能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宣宗大中间泉州开元寺僧。曾结庐于德化县戴云山。常袒膊行乞,时号袒膊和尚。生平事迹见《泉南杂志》卷上。《全唐诗》存其诗2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崔氏。始见之雅州开元寺。羯帝神堂内。然异术奇行。不可测。遇疾者。辄以竹杖扑之一掴。一叱。烧纸缗。散饮食。甚者捩纸蘸水贴之。𤼣者起。跛者奔。病立愈。其律己尤严。女人至门。辄斥去。每斋净饭菜豉汁外。不容他物。食毕即去。无所辞谢。人有以钱䞋者。不过二十文。过则不取。且使投之一箜中。满则于佛殿声钟集。众平等分之。虽齐士夫家亦然。乾宁中。王氏始定蜀。雅守罗公携广上谒。王氏。以圣师呼之。先是咸通中。南诏蛮王及坦绰。引兵围成都。危甚而毗沙门天王。忽现沙门形。长五丈许。立城上。怒视之日光迸射。坦绰惧即遁去。蜀人寻于宝历寺建阁。立天王沙门像奉之。后为牛尚书所毁。而蜀兵大连绵不绝。及是王氏请广脩治。广许诺施者填噎。收币至二十万。又劝使输材。皆水杭陆挽。坌至。工佣效力斧斤。畚锸交作。光化元年。阁成。因循江渎池。祝食掷水中。明日鱼之二尺许者。万亿计。死浮水上。岂其所谓乘功德力。而超生善道欤。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智广。姓崔氏。不知何许人也。德瓶素完道根惟固。化行洪雅特显奇踪。凡百病者造之。则以片竹为杖指其痛端。或一扑之无不立愈。至有𤼣者则起。跛者则奔。其他小疾何足言哉。乾宁初王氏始定成都。雅郡守罗(亡名)罢任。携广来谒蜀主。王氏素知奇术。唯呼为圣师焉。先是咸通中南蛮王及坦绰来围成都府几陷。时天王现沙门形高五丈许。眼射流光。蛮兵即退。故蜀人于城北宝历寺。立五丈僧相。后为牛尚书预毁。次兵火相仍。唯惧毗沙门之颓圮耳。王氏乃语广曰。郎之异术道德动人。乘此可料理天王否。往吴尚书行鲁曾梦令修吾像。方事经营。除书忽到请法力成之。广唯其命徙就天王阁下。居一隅小榻而已。翌日病者填噎其门。日收所施二十万至三十万钱。又发言劝人出材木。浃旬皆运至堆积。令三纲掌管焉。初广在雅郡本寺羯帝神堂内居其半室。低门苫蓐不许女人到门。唯有一竹箜子。每斋受嚫二十文必投箜内满。则置之佛殿。声钟集众自他平等分之。常日俗家请斋亦体广意。止施二十文。净饭菜豉汁此外不许一物。嚫多不取。食毕而去。亦无辞告。其后益加神验。或遇病者一掴一叱皆起。或令烧纸缗掇散饮食。或遇甚痛恼者。捩纸蘸水贴之亦差。光化元年修天王阁。向毕乃循江渎池咒食饲鱼。经夜其鱼二尺已上。万亿许皆浮水面而殒。聊蹑流水救十千鱼生忉利同也。神僧传·卷第九
释智广。姓崔氏。不知何许人也。德瓶素完道根惟固。化行洪雅特显奇踪。凡百病者造之。则以片竹为杖指其痛端。或一扑之无不立愈。为𤼣者则起。跛者则奔。其后益加神验。或遇病者一掴一叱皆起。或令烧纸缗掇散饮食。或遇甚痛恼者。捩纸蘸水贴之亦差。尝循江渎池咒食饲鱼。经夜其鱼二尺已上。亿万许皆浮水面而殒。聊蹑流水救十千鱼生忉利天也。自咸通初至九座山。忽逢巨蟒欲来吞师。师锡自飞撑拄其口。师入其口趺坐入定。神来谢罪师不顾之。逮出定蟒化为石矣。继而雷雨大作涌沙成地。山神移山。八维荫映。以乾符三年示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7—888 【介绍】: 唐僧。幽州范阳人,俗姓阴。出家于燕北安集寺。宣宗大中四年,往五台山瞻礼。初诣华严寺,后至西台,结茅于秘魔岩,后创为僧宇,历十七年不下山。时人多奉事之。李克用在河东,颇申礼敬。卒于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常遇。俗姓阴。苑阳人也。出家于燕北安集寺。襟怀洒落道貌清奇。晦迹林泉避脱声利。大中四年杖锡离燕孤征朔雪。祁冱千里径涉五峰。诣华严寺菩萨堂瞩文殊睟容。施右手中指。沃以香膏爇以星焰。光腾半日怡颜宛然。次遍游圣境终始两期。其所睹祥瑞不可胜纪。后至西台遇古圣迹曰秘魔岩。乃文殊降龙之处也。遇稽首之际忽见轻云金光。烂烂骇目。渐分雉堞方势如城。咸曰金色世界也。化事毕复问其处。僧曰。是地古德尝止。国赠金光照大师。名节孤峻神异不测。载录图记人具尔瞻。遇悲喜交感久而不已。始结茅兹地涤虑澄神。入三摩呬多四十九日。鸟排华雨人萃香云扬袂抠衣归依若市。乃创兴佛庙僧宇。十有七年不下山顶。日以九会杂华五部等法。玩味精课不遗寸阴。觉圣力潜通道出凡境。事或礼问他见莫寻。士向庶归克念如圣。洎懿皇运末。遇易旧规。或拊掌大咍。或击石异语。类不轻之海记。同楚客之佯狂。及祸发中原寇盗交骋夷撤宫壶銮辂蒙尘。因省师言。其若合契矣。时属河东武皇遥向真德就山致信。迨文德元年夏四月。命宪州刺史马师素传意邀请遇曰。浮世之宠辱我何累哉。坚拒远徵确乎不拔。以其年七月十八日召门弟子曰。尔可检护戒足。好住馀生。吾与汝决矣言讫俨然蝉蜕。俗岁七十二。僧夏五十一。门人太文等哀恸哽绝。龙纪初祀四月十八日。阇维获设利罗凡数十粒。文公坚贮孝思旌建灵塔。衔哀出入投诣天府。武皇赗赠加等。文武崇烈及岚宪等州牧守。例刻清俸。俾助良因建乎坟塔。即以九月二十五日封窆基𡑞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阴氏。范阳人。少依蓟北之安集寺出家。大中四年。杖锡登五台。然右手中指于华严寺菩萨像前。优游两期。所睹祥瑞。不可胜纪。后造西台秘魔岩。大圣昔日降龙之地。见金色光明。势若雉堞。比今城郭。无异状。因以问所居之僧。僧曰。此所谓金色世界也。古有师德居之。朝廷褒锡其号。为金光照。遇闻而悲喜交怀。乃复结茅习静。住三摩呬多者。凡四十九日。檀信坌集。遂成兰若。如是十有七年。迹不下山。日惟玩味九会杂华等法。因之以證圣发通。语言动止。不可测识。逮懿宗末年。忽失常度。欢咍怒诟。荡无绳检。既而中原扰攘。銮辂迁播其先见故如此。时李克用。方以晋王据河东。向遇之德。遥致礼敬。文德元年。夏四月。命宪州刺史马师素。导意邀请。遇曰。我岂为浮世宠辱累哉。固辞不赴。七月十八日。集弟子。垂训而卒。寿七十二。腊五十一。龙纪元年。四月十八日。门人太文等。以天竺法。阇维之。获设利罗。别建塔以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88 【介绍】: 唐僧。闽人,俗姓张。投开元寺出家。后诣五台山登戒,学相部律。住上都,学《净名经》。后住芙蓉山,谒黄檗山禅师,问答虽多,机宜顿了。僖宗乾符中,昌化令徐正元召住千顷山慈云院,训示僧徒之外,惟以禅定为事。昭宗闻其道化,赐以鹿胎衣。有《般若经品颂偈》、《破邪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之张氏子也。幼事昙蔼师于郡之开元寺。逮冠岁乃薙落。俄受具五台。而趋逍。以究律部。寻游京师。习净名经等。因叹曰。顿渐之指。悬绝如此。去依芙蓉山。无所契證。寻谒运禅师于黄檗。获记莂焉。会昌间。诏废教。即遁居林谷间。大中初。诏复教。裴公休以相国出尹宛陵。邀致黄檗于府治。以便询访。南侍檗左右惟谨。未几。辞入浙。挂锡姑苏之报恩寺。一室禅坐。阅二十馀载。足未尝踰阈。乾符四年。太守周慎嗣承其风。请说法宝林寺。俄徙支硎山。以其静僻。而悦从之也。五年杭州昌化令徐正元。紫溪镇将饶京。以千顷山慈云院尤幽夐迎。处方丈中。训徒之外。但燕嘿而已。然化被吴越。光启三年。元帅钱公镠。造山供施。且表闻其德于上。诏赐紫衣一领。鹿胎衣五事。文德六年二月。忽双虹贯堂室。二鹿入寺。法堂梁折。五月疾。召众别。床上稍垂足引臂。如起行状。遽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六。塔全身于院西隅。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楚南。闽人也。俗姓张氏。爰在髫龄冥然跪于父母前诉志出家。投开元寺昙蔼师而受训焉。当授经法目所经睹辄诵于口。执巾侍盥洒扫应对。颇能谨愿。迨乎冠岁乃落发焉。诣五台登戒。就赵郡学相部律。往上都学净名经。一律一经略通宗旨。则知顿机不甘为渐教缚。遂往芙蓉山。根性未发。谒黄檗山禅师。问答虽多机宜顿了。倏值武宗废教。南遂深窜林谷。大中兴教出遇升平。相裴公休出抚宛陵。请黄檗出山。南随侍由此。便诣姑苏报恩寺专行禅定。足不踰阈仅二十馀载。乾符四年苏州太守周慎嗣。向风请住宝林院。又请居支硎山。至五年昌化县令徐正元。与紫溪戍将饶京。同召住千顷慈云院。训示禅徒之外。唯俨然在定逾月。或浃旬。光启三年前两浙武肃王钱氏。请下山供施。昭宗闻其道化赐其鹿胎衣五事。别赍紫衣。文德六年二月忽双虹贯堂室。二鹿蹶然入寺。法堂梁折至五月辞众。后于禅床垂两足伸二臂于膝。奄然而卒。春秋七十。僧腊五十六。迁塔于院西隅。大顺二年壬子岁二月。宣州孙儒寇钱唐之封略。兵士发塔见南全身不散爪发俱长。悔罪而去。南公平昔著般若经品颂偈一卷破邪论一卷。以枝梧异宗外敌见贵于时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96 【介绍】: 唐僧。吴郡人,俗姓陆。文宗开成二年于嘉兴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立志持“三白法”,即白饭、白水、白盐,时称“三白和尚”。武宗会昌五年,例遭澄汰,权隐民间。宣宗大中初,还入法门。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懿宗咸通中,曾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昭宗乾宁中示寂。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陆氏。晋平原内史机裔孙也。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开成元年。于京师之法空王寺。师事清进落发。会昌初。造洹阳。纳戒法。即习毗尼部。寻游五台。睹光相不可纪极。二年归里。居建兴寺持三白。谓日食白盐白汤白饭也。诵五部曼拿罗。爇香臂上。五年。诏汰天下僧尼。遽隐白衣舍。大中初。诏复教。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仍隶业。奉报恩山佛牙舍利。且爇香臂上。以供养焉。览天台石桥之胜。咸通中。佛中指骨舍利。反凤翔重真寺。慧从往。爇左手拇指。口诵法华经。以谢。所爇之指。不踰月而复。如未尝爇者。乾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端肃等。备礼葬之吴中。世号三白和尚。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元慧。俗姓陆氏。晋平原内史机之裔孙也。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慧。即仲子也。髫龄颖悟长而温润。畏作枯龟思为瘦雁。以开成二年辞亲。于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会昌元年往恒阳纳戒法。方习毗尼。入礼五台。仍观众瑞。二年归宁嘉禾居建兴寺。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拿罗。于臂上爇香炷。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大中初还入法门。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又然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次往天台山度石桥。利有攸往略无忧虞焉。咸通中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炼左拇指。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复生如故。乾宁三年。偶云乖悆。九月二十八日归寂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端肃等奉神座葬之吴会之间。谓为三白和尚焉。其礼拜诵持不胜其计。如别录也。 系曰。炼大拇指火尽灰飞。如何于焦炭之末。骨肉随生不久如故。此与火中莲华同种而异态耳。何谓三白。通曰。事理二种。一白饭白水白盐事也。二身不遍触。口诵真经。意不妄缘。此三明白非黑业也。故亨此名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青州人。博闻强记,颇有干略,时许为佐时之才。俄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慧忠旧址居之,时称香严和尚。又曾往参洞山良价。卒于后梁时,谥袭灯大师。好作诗偈化世,颇传于时。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青州(今属山东)人。禅宗僧侣。博闻强记,颇有干略,亲党许以佐时之才,因劝其力学。俄尔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忠国师遗迹栖止,世称香严和尚。曾一度参洞山良价,旋返香严山。卒,敕谥袭灯大师。智闲證悟禅理,好以诗偈唱之,著名当时。生平事迹散见《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一等。《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二书收其诗偈30余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青州人。躯干七尺。读世书。有材具。亲党推许之。俄而出家。游潭湘。事大圆禅师于沩山。一日山谓之云。吾不问汝平生。于经卷册子上说得底。且汝于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道将一句来。吾要识汝。闲懵然。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山皆不许。闲云却请和尚与某甲说。山云。吾说得。是吾之见。于汝眼目。有何所益。闲遂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字可以詶对。叹曰。画饼不可以疗饥。因尽焚之。涕泣辞山而去。且曰。此生不学佛法。已作个长行鬻饭僧。庶几免于劳役也。抵南阳。睹国师忠公之遗迹。而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于茅茨次。偶掷瓦砾。击竹作声。廓然大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山云。和尚慈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与某甲说破。岂有今日事也。仍述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脩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上堂云。道由自悟。不在说言。况乎密密堂堂。曾无间隔。不劳心意。暂借威光。日用全功。迷途自背。 参询之士。如水走下。郁成丛社。卒谥袭灯。塔号延福。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智闲。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闻强记有干略。亲党观其所以。谓之曰。汝加力学则他后成佐时之良器也。俄尔辞亲出俗。既而慕法心坚。至南方礼沩山大圆禅师。盛会咸推闲为俊敏。沩山一日召对茫然。将诸方语要一时煨烬曰画饼弗可充饥也。便望南阳忠国师遗迹而居。偶芟除草木击瓦砾。失笑冥有所證抒颂唱之。由兹盛化。终后敕谥袭灯大师。塔号廷福焉。次舒州桐城投子山释大同。姓刘氏。舒州怀宁人也。幼性刚正有老成气度。因投洛下保唐满禅师出俗。初习安般观业垂成遂求华严性海。复负锡谒翠微山。法会。同伏牛元通激发请益大明祖意。由是放荡周游还归故土。隐投子山结茅茨。栖泊以求其志。中和中巢寇荡履京畿天下悖乱。有贼徒持刃问同曰。住此何为。对以佛法。魁渠闻面膜拜。脱身服装而施之下山。以梁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加趺坐亡。春秋九十六。法腊四十六。凡居化此山三十馀载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舒之怀宁刘氏子。夙事洛下保唐满禅师出家。始习安般。业且成矣。意以为华严性海。岂局此哉。乃负锡趋翠微法会。偕伏牛元通请益。大明祖意。归乡里。茅茨投子山。以接学徒。一日赵州谂和尚。以分卫抵桐城县。同亦出山。遇诸途。未相识也。州加侦察。知是同。乃问云。莫是投子山主否。同云茶盐钱乞我一个。州先入山坐庵中。同后𢹂油一瓶至。州云。久响投子。到来只见个卖油翁。同云。汝只见卖油翁。且不识投子。州云如何是投子。同提起油瓶云。油油。州又问死中得活时如何。同云。不许衣行。投明须到。州曰。我早侯白。汝更侯黑。自是同誉播海寓。而咨询之侣。辐辏焉。中和中。巢寇扰攘天下。有渠魁。持刃问同曰。住此何为。同色不变。对以佛法。皆惩戒意。渠魁遽膜拜。脱身所著衣服施之。感泣而去。梁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趺坐而亡。寿九十六。腊四十六。凡居此山三十馀载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0—887 【介绍】: 唐僧。婺州义乌人。俗姓力。出家云门寺。年十二,持《大悲心咒》,应法登戒。常咒杯水以救百疾,时号大悲和尚。宣宗大中中入京兆,裴休为请院额曰大中圣寿。僖宗光启三年元寂于东白山。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力氏。婺之义乌人。幼师事云门寺沙门惟孝薙落。年十二。日中一食。即持诵大悲心咒。尤精厉。属会昌灭法。虽易形服。而志操不小变。大中初。教门复兴。乃游越之诸暨。筑室以事禅燕。仍祝水以疗疾。近远求者。多获效。于是施子日至。而众以给。未几入京师。会相国裴休。尝梦一僧。久能忆其貌。及见智。宛然梦中者。大敬爱之。且其女为物所凭。狂寱莫治。智祝之七日顿愈。裴公因以其懿行伟绩闻上。赐寺额曰大中圣寿。复以神策军所铸钟一口。天后绣㡧藏经五十卷赐之。而殿扁则公所手书者。光启二年十二月终。寿六十八。腊四十八。塔于邑之南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神智。婺州义乌人也。俗姓力。力氏之先。黄帝臣牧之后。汉有鲁郡相力归。因官居兖。遂为鲁人也。祖考皆田畯。而以朴素相沿。智少有贞操恳乐舍家。就云门寺惟孝为师。年十二一食断中。持大悲心咒应法登戒。峻励恪勤。俄属会昌灭法。智形服虽殊誓重为僧。磨不磷而涅不淄。于时见矣。大中初年复道巡游暨阳考于禅室。且曰营廷之鱼潜于薮泽。宜哉。此处吾之薮泽也。恒咒水杯以救百疾。饮之多差。百姓相率日给无算。号大悲和尚焉。大中中入京兆。时升平相国裴公休预梦智来。迨乎相见欣然。相国女即鬼神所被。智持咒七日平复。遂奏请院额曰大中圣寿。仍赐左神策军钟一口天后绣㡧藏经五千卷。裴君为书殿额。智以光启丙午岁十二月终于东白山。春秋六十八。法腊四十八。迁座归暨阳南山入塔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罗氏。闽人。母梦。所居地涌浮图参天而娠。逮童孺。聪寤异常。年十七举进士。偕计到京师。游终南山。睹祖师遗像于奉日寺。释然有得。遂求隶本寺执僧役。时安国寺。新创开坛。年二十二。始薙落受具戒。谒宣鉴禅师于德山。山问云会么。恭云作么。山云请相见。恭云识了也。山大笑。乃许入室。 山既示寂。偶客信州爱玉山之胜。而居焉。刺史为营西禅寺。聚学者数百人。未几以其城市嚣䢇。复入福州长溪之马冠山。泉州之富阳山。所至檀施骈集。徒侣臻拥。志所欲。为立就。景福三年。率弟子观览天台。州牧京兆杜雄。辟紫凝山。筑瑞龙院。以留之。天复三年癸亥十二月。忽命声钟。顾瞻左右云去。遂瞑目。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二。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慧恭。俗姓罗氏。福州闽人也。家传儒素不交非类。母妊之初。梦所居涌出浮图上参于天。迨恭诞生嶷然聪悟。年十七举进士。名随计车将到京阙。因游终南山奉日寺。目祖师遗像释然世网。遂求出家。操执僧事备历艰辛。二十有二适值新创安国寺受具足戒。寻乃游方。缘崄涉荒而无难色。尝遇黑蛇伤指。不求医而毒螫自销。见魑魅占山。谕罪福而妖物遄息。至武陵德山诣宣鉴禅师。领会风飞。由兹道合。因挂锡施门人礼。鉴公顺世后游玉山至信州。刺史营西禅院而礼之。其徒数百人。居岁馀。以郛郭喧繁复入福州长溪马冠山。自马冠抵泉州富阳山。所至之所檀施臻集。徒侣解钵禅坊立就。其为士庶向奉如此。景福三年与门人游天台。州牧京兆杜雄留之而止。杜因创瑞龙院于紫凝山。祈恭兴扬法席以悟沦迷。缁俗云驰。香花山积。天复三年癸亥十二月午时。命众声钟。顾瞻左右。促言云去。加趺瞑目俨然而化。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二。阐圆顿之宗居道德之最。殁无易名塔无题榜。足见浮名为桎梏耳。门人上足师遂植松负土力崇塔庙。所谓法空不坏因缘矣。因缘有之孝行曷伤于道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1—900 【介绍】: 唐僧。嘉禾人,俗姓朱。七岁出家。后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于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懿宗咸通十年居杭州龙泉院,凡十一年。昭宗大顺元年赐号无著。时称禅门真知识。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喜,姓朱氏,崇德人。七岁剃染,遍参诸方。尝往五台,至金刚窟,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入寺堂,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喜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喜纳其味,心意豁然。辞退。翁曰:“童子相送。”喜问:“此何处?”曰:“此般若寺。”乃悟翁即文殊也。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言讫,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时有沧州僧修政等至,尚闻山石震吼之声。咸通三年,至洪州参仰山。一日煮粥,见文殊现镬上,喜以搅粥篦掌之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后筑室千顷山。光启三年,钱王请住龙泉,奏赐紫衣,号无著。将顺寂,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跏趺而逝。白光照室,竹树同色。塔于灵隐山之西坞。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嘉禾禦儿朱氏子。母方娠梦。得三蒂桃吞之。而产。孩孺却荤膻味。七岁依邑之常乐寺僧清国出家。国盖其舅氏也。使习经忏。乃遂薙落。俄学法华。及阅天台文句于越州之开元寺。即事敷演。开成三年。登具足戒。无何属会昌变。故操行愈益属。大中初。再获度于盐官之齐丰寺。大慈山性空禅师。指使参方。咸通壬午岁。见仰山寂公于豫章观音寺。顿契心法。仰山因令曲知常住。一日有客比丘。中后求食。食既尽。喜以事冗偶未食。遂馈客。顷之仰山问曰。求食比丘。已證果位。汝给之否。答辍已分给之。仰山曰。汝得利益。何可言耶。七年还居馀杭之千顷山。十年檀越刘严马徵等。请居龙泉古城院。居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巢寇掠地馀杭。又徙霅之馀。不亭避之。刺史杜孺休以仁王院邀焉。光启三年。钱谬始牧杭。疏以龙泉廨署迎致。即今之慈光院也。僧问如何是涅槃相。喜曰香烟尽处验。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喜唤院主曰。者师僧患颠。问如何是自己。喜默然。僧罔措。再理前问。喜曰青天夜蒙昧。不向月边飞。 大顺初。威胜军节度使董昌。与武肃同表荐。赐紫衣。乾宁四年。赐号无著。光化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坐逝于廨署。寿八十。夏六十。十一月二十二日。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喜性资纯谨。至诚可格物。广明元年夏。螟蝗蔽天下。则野为之赭。喜以柱杖。标袈裟畎浍中。厉声叱之。蝗无下者。是岁一境之内。独喜所耕十顷。为有秋。将终之时。方丈发白光。竹树皆变白。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文喜。嘉禾语儿溪人。姓朱氏。开成年间进具。初习四分律。兼讲法华。常往五台山礼文殊大士。夜投古寺。遇老僧问南方佛法住持众数。师皆答已。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僧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多少众。僧曰。前三三后三三。师罔然。吃茶毕。令童子送出门。俄失所在。但见高林深谷而已。后参仰山契悟。命为典座。一日见文殊跨狮子缘鼐侧。师诃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遂掌之。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咸通中。筑室千顷山居之。光启三年。钱武肃王请住馀杭慈光院。奏赐紫衣及无著号。光化三年。移住无著院。是冬夜半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趺坐而化。时方丈发白光垂树同色。建塔灵隐之西坞。 赞曰。 未见仰山 五台遭卖 既见仰山 何劳缘鼐 物罕为奇 客频招怪 咄咄文殊 草贼自败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文喜。姓朱氏。嘉禾禦儿人也。母氏方娠梦吞桃三蒂。至诞弥不味荤膻。七岁诣本邑常乐寺僧清国下出家。国即喜之渭阳也。勒诵经并忏又十卷。方遂削染。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集天台文句即时敷演。则救蚁分中便能讲训也。开成二年届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属会昌澄汰变素服。内秘之心无改。遇大中初年例重忏度。于盐官齐丰寺讲说。后往礼大慈山性空禅师。诲之曰。子何不学善财遍参乎。咸通壬午岁至豫章观音院见仰山。喜于言下了其心契。仰山令典常住。一日有异貌僧就求斋食。喜减己食馈之。仰山预知。故问曰。此果位僧求食。汝供给周旋否。答曰。辍己分回施。曰汝大得利益。七年旋浙右止千顷山。筑室居之。十年馀杭刘严合马。徵请居龙泉古城院。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岁巢寇掠地至馀杭。喜避地湖州馀不亭。刺史杜孺休请住仁王院。光启三年武肃王钱氏。始牧杭郡降疏请住龙泉廨署。今慈光院是也。大顺元年威胜军节使董昌武肃王同年发表荐论。两赐紫衣。乾宁四年奏师号曰无著。光化三年示疾。十月二十七日加趺坐而终于州郭廨署。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终时方丈上发白色光。竹树变白。十一月二十二日迁塔于灵隐山西坞。喜形貌古朴骨强而瘦。戒德禅门真知识也。初喜寓居霅川。广明元年夏有蝗飞翳天下食田苗。喜自将拄杖悬挂袈裟标于畎浍中。其虫将下遂厉声叱之。悉翻飞而去。十顷之苗斯年独稔。其感通如此。或云所传得马祖细衲袈裟以为信宝矣。迁葬之后。天复二年壬戌八月中。宣城帅田頵应杭将计思叛涣。纵兵大掠。发喜塔见肉身不坏如入禅定发爪俱长。武肃王奇之。遣裨将邵志祭。后重封瘗焉。神僧传·卷第八
无著文喜禅师。入五台山求见文殊。忽见山翁。著揖曰。愿见文殊大士。翁曰。大士未可见。汝饭未。著曰未。翁引入一寺引著升堂命坐。童子进玳瑁杯。贮物如酥酪。著饮之觉心神清朗。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末代比丘少奉戒律。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著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众几何。曰前三三后三三。遂谈论及暮。翁命童子引著出。行未远悽然悟翁即文殊也。不可再见。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言讫童子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白云忽覆之不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张姓。隶业明州之德润寺。平生专以持诵法华经为恒业。咸通二年。趺坐以逝。顷之而莲华青色出其口者七茎。近远争睹。以为希有。葬之东山。屡发光影。及二十馀年。众复启其封而视之。颜貌如生。于是迎归其寺。加漆布。而奉安于真身院。寺即吴太子太傅都卿侯阚泽读书堂也。额德润。即泽字云。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遂端。姓张。不知何从而来。德润寺求师。其为人也质直清粹不妄交游。师授法华经。诵犹宿构。人皆骇叹。至乎老齿勤而无懈。十二时间恒讽不辍。咸通二年忽结跏趺坐而化。须臾口中出青色莲华七茎。远近奔走皆至观礼。邑人同心造龛窆于东山之下。二十馀年坟茔屡屡光发。后开视之形质如生。众迎还寺漆纻饰之。今号真身院存焉。伊寺者吴太子太傅都乡侯阚泽书堂。后舍为伽蓝。其题额取泽字也(今普济寺是也)。 系曰。端终口出优昙钵华是乎。闻诸轮王出世海中道上方生是华。今像末岂有是邪。通曰。为感其人而应则不可以时拘也。譬犹麟非中国之物。感明王而至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920 【介绍】: 五代时僧。吴郡常熟人,俗姓龚。初于本地讲习,鸠聚同好,号为毗尼窟宅。吴越王钱镠钦重之,常召其设斋持法。后住持苏州破山兴福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龚氏。吴郡常熟人。志务求师。晚得继宗记主。而请学焉。侪类响臻。律风孔扇。其地遂为毗尼渊薮。 尝有虎。夜伏寺阁哮吼。称察知其中猎矢而然也。念将登阁救之。弟子谏阻。以为虎鸷兽也。动辄有所伤。且彼方以药发而狂。大人虽慈悯一切。或者其见暴奈何。三鼓矣。众皆困卧。称独持炬火。拔虎所中矢。虎弭耳顿首。若拜谢状。明日猎者朱德。谓虎已死。而求之于寺。称以矢示之。而德亦寻悔过。 武肃钱王。殊加敬重。每脩佛事。必召称诵祝施食。一日覆肩衣堕地。俄而如故。若有物为搭之者。往往见鬼神。侍立其旁。贞明六年六月。卒于破山兴福寺。寿九十九。 又有寿阇黎者。专志南山钞。唐末。扬氏僭有江南之地。频召府第供养。不畜长。翛然自得。诚莫可以世俗事干其虑者。方临坛秉羯磨。而忽尔告殂于覆釜山侧。杨氏闻讣惊叹。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彦称。姓龚氏。吴郡常熟人也。揭厉戒津锱铢尘务。勤求师范唯善是从。末扣击继宗记主得其户牗。乃于本生地讲导。同好鸠聚律风孔扇。号为毗尼窟宅焉。先是海隅巫咸氏之遗壤。招真治之。旧墟古寺周围不全垝垣而已。尝一夜有虎中猎人箭。伏于寺阁哮吼不止。称悯之。忙系鞋秉炬下阁言欲拔之。弟子辈扶遏且止者三四。伺其更阑各睡。乃自持炬就拔其箭。虎耽耳舐矢镞血。顾称而瞑目焉。质明猎师朱德就寺寻虎。称告示其箭。朱德悛心罢猎焉。武肃王钱氏知重。每设冥斋召行持明法。时覆肩衣自肱而堕还自塔上。或见鬼物随侍焉。所谓道德盛则鬼神助也。以贞明六年六月终于山房。年九十九岁云。次寿阇黎者淮浦左右贞谅不群。防护正念时少双偶。传南山律钞。极成不看他面。唐季杨氏。奄有广陵。频召供施。四远崇重食唯正命。不畜盈长户不施关。及临坛度弟子。正秉羯磨。未周三法。忽尔坐亡于覆釜之畔。闻见惊叹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908 【介绍】: 唐僧。泉州南安人。俗姓曾。年十七出家,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后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懿宗咸通中归芙蓉山,后住雪峰山广福院,因称雪峰义存。四方僧人,云集法席,门徒常数千人。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2—908 俗姓曾,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12岁出家,17岁落发。宣宗大中间,北游吴楚、梁宋等地,于幽州受戒。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懿宗咸通六年(865)归住福州芙蓉山。后于福州西二百里雪峰山建院而居,世称雪峰和尚。僖宗时赐号真觉大师。四方禅侣从学者,常年有1500人,历40年而不衰。唐末五代间,其门人遍布闽粤江浙一带,开云门、法眼二宗。《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续藏经》有《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二卷,录其谈禅之语,并录诗偈4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曾氏。泉之南安人。家世奉佛。九岁求脱俗。父母以其幼。未许也。年十二。父游莆田之玉润寺。存侍焉。寺有律师庆玄。操行峻特。存见而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不肯归。十七年落发。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属会昌之祸。遂遁止其所。久之大中既中兴大法。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戒于幽州之宝刹寺。历揽名山。遍扣禅会。卒获益于武陵之德山。咸通六年。始营雪峰之居。天下锡衲响应影随。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颍川陈公。俱仰入府。问道要。或以闻之僖宗皇帝。遣闽人陈延效赐紫伽梨。并真觉师号。岁辛亥。杖屦游丹丘四明。明年王氏审知。始以侍中入闽。据有其地。而存适不在。若相避然。后二年。还自吴。王氏大加礼异。斋僧构宇。设像铸钟。复时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或油幢。临席听法。其熊罢之士。渔猎之民。皆变情易行。薰其德而善矣。 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存云。阇梨行脚为什么事。 存问僧。近离什么处。僧云离浙中。存云。船来陆来。僧云。二途不涉。存云。争得到者里。僧云有什么隔碍。存便打。 上堂。举拂子云。者个为中下。僧问上上人来如何。存举拂子。僧云。又道者个为中下。存以拂子蓦口打。 存因举六祖风幡话。乃云。大小祖师。龙头蛇尾。好与二十柱杖。时大原孚上座侍立。闻之咬齿。存云我适来与么道。也好与二十柱杖。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王使医以药进。存却不受。夏五月二日夜乃灭。寿八十七。腊五十九。其月十五日入塔。嗣其法者。则玄沙师备。云门文偃。洞岩可休。鹅湖智孚。长庆慧棱。鼓山神晏。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义存。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曾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愿。存生而鼻逆荤血。乳抱中或闻钟磬或见僧像。其容必动。以是别垂爱于膝下。九岁请出家。怒而未允。十二从家君游蒲田玉润寺。有律师庆玄持行高洁。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为童侍焉。十七落发来谒芙蓉山恒照大师。见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兴释氏。其道也涅而不缁。其身也袖然而出。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讫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飖云翔鸟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其徒数百咸莫测之。德山曰。斯无阶也吾得之矣。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圆寂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其徒孰(就师已嗣德山)累累而疑关。存拒而久之。则有行实者。始以存同而议曰。我之道魏魏乎。法门围绕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布金之形胜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崷崒以支圆碧。培楼以𤫽群青。怪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壑隐见龙雷。山之巅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树皆别垂藤萝。䒠茸而以为之衣。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诚有待于我也。祈以偕行去。秋七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将及之。存曰。真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效灵。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云庵既立月构旋隆。繇是柅法轮于无为。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斯则庚寅逮于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存而名出。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若召。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交使驰恳。存为之入府从人愿也。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语其道。其侪之拔俗悟空者。请蜕浮华而来脱屣。僖宗皇帝闻之。翰林学士访于闽人陈延效得其实奏。于是乃锡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辛亥岁朔遽然杖屦。其徒启而不答。云以随之。东浮于丹丘四明。明年属王侍中之始据闽越。乃洗兵于法雨致礼于禅林。馥存之道常东望顶手。后二年自吴还闽大加礼异。及闽王王氏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道。凡斋僧构刹必请问焉。为之增宇设像。铸钟以严其山。优施以充其众。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每将俨油幢聆法论未尝不移时。仅乎一纪勤勤恳恳。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那。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闽王走医。医至粒药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饵之。其后札偈以遗法子。函翰以别王庭。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俗寿八十有七。僧腊五十有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尔日奔走闽之僧尼士庶。巷无居人。闽王涟如出涕。且曰。师其舍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禀躬祭奠之。复斋僧焉。存之行化四十馀年。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驰而愈离。辩而愈惑。其庶几者。一曰师备。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次曰智孚。拥徒于信州鹅湖。其四曰惠棱。拥徒于泉州招庆。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皆膺圣奖赐紫袈裟。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 系曰。雪峰道也恢廓乎骏奔四海学人。所出门生形色不类何邪。玄沙乘楞严而入道。识见天殊。其犹谚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尝在明经。故有过师之说。一则雪峰自述塔铭。已尽其致也。一则玄沙安立三句决择群见。极成洞过欤。今江表多尚斯学。此学虚通无系了达逍遥勿拘。知乘急也。雪峰化众切乎杜默禅坐。知戒急也。其能各舍一缓以成一全。则可乎。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法喜之神僧也。往山中化木。起造法喜。单身回。巨细木。俱从河出。迄今河底有木。人不能动。一生形迹。隐显不常。疑为圣贤应化。按经幢石刻。大中十四年。咸通五年。俱系良准题名。复考景祐重修寺碑云。异人间出。有如良准。业四分律。慧行精通。塔在寺之东廊。距殿五十步。飞鸟不栖。游尘弗立。时时合利放光现瑞。宣和四年王春正月。欲起塔亭。迁就西庑。灵像袈裟。腾掣远去。光怪华煜。贯穿户牖。众惧祈诵。方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