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10,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道高
释道契(僧契 傅 )
释道融
释道仪( 贾 )
释法和
释法绪( 混 )
释慧湛( 彭 )
释僧生( 袁 )
释僧卫
释僧先
释史宗(麻布道士、麻衣道士 )
释昙戒(慧精 卓 )
释昙邕( 杨 )
支僧敦
竺僧度( 晞、僧度 玄宗 王晞 )

人物简介

全晋文
道高,居瓦官寺。

人物简介

全晋文
道契,又名僧契,姓傅,北地泥阳人,姚兴以为僧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汲郡林虑人也。史亡其氏。十二弃家从师。无所得书。遣借论语于旁舍。晚不持归。曰已习之矣。师使覆之。不遗一字。大嗟异。为落发。及受具戒。长游关中。依依罗什。什谓姚兴曰。比见融公。殆是人类精奇。引见与语。心服之。诏入逍遥园参译。当是时。什译菩萨戒本。又译中论。方就两卷。融便能讲之。什又使讲新法华经。而自听其判析曰。大法之兴。正赖此子也。国有婆罗门。自谓尽读西国书。闻什在关中。乃曰岂可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耶。遂驼其书至。姚兴几惑其说。婆罗门乞与僧辨优劣。关中僧皆相视缺然。什谓融曰。子可当之。融顾外道经书未读。乃密使人尽录其书目。一览即诵。剋日论义。姚兴与公卿大集。婆罗门以博观为夸。融数其所读。并秦地经史。三倍之。什嘲之曰。君乃未闻大秦有学者乎。敢轻远来。于是婆罗门愧服。再拜融足而去。后还彭城讲授。众常数百人。性不喜喧狎。常登楼读书。人罕识面。殁寿七十四。著法华大品。维摩义疏。金光明十地品义若干卷。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道融。汲郡林虑人。十二出家。厥师爱其神彩先令外学。往村借论语竟不赍归。于彼已诵。师更借本覆之不遗一字。既嗟而异之。于是恣其游学。迄至立年才解英绝。内外经书闇游心府。闻罗什在关故往咨禀。什见而奇之。谓姚兴曰。昨见融公复是奇特聪明释子。兴引见叹重。敕入逍遥园参正详译。因请什出菩萨戒本。今行于世。后译中论始得两卷。融便就讲剖折文言预贯终始。什又命融令讲新法华。什自听之乃叹曰。佛法之兴融其人也。俄而师子国有一婆罗门。聪辩多学。西土俗书罕不披诵。为彼国外道之宗。闻什在关大行佛法。乃谓其徒曰。宁可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而吾等正化不洽东国遂乘驼负书来入长安。姚兴见其口眼便僻。颇亦惑之。婆罗门乃启兴曰。至道无方各尊其事今请与秦僧捔其辩力。随有优者即传其化。兴即许焉。时关中僧众相视缺然莫敢当者。什谓融曰。此外道聪明殊人。捔言必胜。使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良可悲矣。若使外道得志则法轮摧轴。岂可然乎。如吾所睹在君一人。融自顾才力不减。而外道经书未尽披读。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一披即诵。后剋日论义。姚兴自出。公卿皆会阙下。关中僧众四远必集。融与婆罗门拟相詶抗。锋辩飞玄彼所不及。婆罗门自知辞理已屈。犹以广读为誇。融乃列其所读书并秦地经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因嘲之曰。君不闻大秦广学。那忽轻尔远来。婆罗门心愧悔伏顶礼融足。数日之中无何而去。像运再兴融有力也。融后还彭城常讲说相续。问道至者千有馀人。依随门徒数盈三百。性不狎諠。常登楼披玩。慇勤善诱毕命弘法。后卒于彭城。春秋七十四矣。所著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义疏。并行于世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汲郡林虑人。十二出家。厥师爱其神彩。先令外学。往村借论语。竟不赍归。于彼已诵。师借本覆之。不遗一字。嗟而异之。于是恣其游学。迄至立年。才解英绝。闻罗什在关。特往咨禀。什见而奇之。谓姚兴曰。昨见融公。复是大奇聪明释子。兴引见叹重。敕入逍遥园。参正详译。因请什出菩萨戒本。并译中论。始得两卷。融复就讲。剖析文言。预贯终始。什又命融令讲新法华。什自听之。叹曰。佛法之兴。融其人也。俄而师子国。有一婆罗门。聪辨多学。西土俗书。罕不披诵。为彼国外道之宗。闻什在关。大行佛法。乃谓其徒曰。宁可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而吾等不洽东国。遂驼负书。来入长安。姚兴见其口眼便辟。颇亦惑之。婆罗门乃启兴曰。至道无方。各遵其事。今请与秦僧捔其辩力。随有优者。即传其化。兴即许焉。时关中僧众。相视缺然。莫敢当者。什谓融曰。此外道聪明殊人。捅言必胜。使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良可悲矣。若使外道得志。则法轮摧轴。岂可然乎。吾所睹。在君一人。融自顾才力不减。而外道经书。未尽披读。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一披即诵。后尅日论义。姚兴自出。公乡皆会阙下。关中僧众。四远毕集。融与婆罗门拟相训抗。锋辩飞玄。彼所不及。婆罗门自知辞理已屈。犹以广读为誇。融乃列其所读书。并秦地经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因嘲之曰。君不闻大秦广学。那忽轻尔远来。婆罗门心愧悔伏。顶礼融足。旬日之中。无何而去。融后还彭城。常讲说相续。依随门徒。数盈三百。后卒于彭城。春秋七十四。所著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义疏。并行于世。
释道仪 朝代: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一
道仪。本姓贾。雁门娄烦人慧远之姑。出𡣪同郡解直。直为寻阳令亡。仪年二十二。弃舍俗累披著法衣。聪明敏哲博闻强记。诵法华经讲维摩小品。精义妙理因心独悟。戒行高峻神气清邈。闻中畿经律渐备讲集相续。晋泰元末乃至京师住何后寺。端心律藏妙究精微。身执卑恭在幽不惰。衣裳粗弊自执杖钵。清散无矫道俗高之。年七十八遇疾已笃。执心弥励诵念无殆。弟子请曰。愿加消息冀蒙胜损。答曰。非所宜言。言绝而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荣阳人。少与安公同学。相厚善。其为人恭让。议论纯正。能解疑释惑。石氏之祸。避地西蜀。闻襄阳陷。入关中住阳平寺。后于金舆容设会。与安公共登山岭。极目周睇。既而曰。此山高耸。游望者多。一从物化。竟测何之。安曰。法师持心有在。何惧后生。若慧心不萌。斯可悲矣。因与安公详定新经辞义。顷之赴姚绪蒲坂讲席。寻语弟子曰。俗网烦恼非一。乃正容服。绕佛拜起。还室以袈裟蒙首而化。寿八十。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法和。荣阳人也。少与安公同学。以恭让知名善能标明论纲解悟疑滞。因石氏之乱率徒入蜀。巴汉之士慕德成群。闻襄阳陷没。自蜀入关住阳平寺。后于金舆谷设会。与安公共登山岭极目周睇。既而悲曰。此山高耸游望者多。一从此化竟测何之。安曰。法师持心有在何惧后生。若慧心不萌斯可悲矣。后与安公详定新经参正文义。顷之伪晋王姚绪请住蒲坂讲说。其后少时敕语弟子。俗内烦恼苦累非一。乃正衣服绕佛礼拜还坐本处。以衣蒙头奄然而卒。时年八十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混氏。高昌人。有高行。诵法华维摩金光明。入蜀。居刘师冢间。脩禅观。虎为伴侍。及卒。当盛夏。施身虫鸟。而七日不坏。夕有光明照村落。其香气则经旬乃歇。父老塔之冢上。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法绪。姓混。高昌人。德行清谨蔬食修禅。后入蜀于刘师冢间头陀山谷。虎兕不伤。诵法华维摩金光明。常处石室中且禅且诵。盛夏于室中舍命。七日不臭。尸左侧有香。经旬乃歇。每夕放光照彻数里。村人即于尸上为起冢塔焉。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一
慧湛。本姓彭。任城人也。神貌超远精操殊特。渊情旷达济物为务。恶衣蔬食乐在其中。尝荷衣山行逢群劫。欲举刃向湛。手不能胜。因求湛所负衣。湛欢笑而与曰。君意望甚重所获殊轻。复解其衣内新裙与之。劫即辞谢并以还湛。湛舍之而去。建元二年渡江。司空何充大加崇敬请居建福寺住云。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僧生。姓袁。蜀郡郫人。少出家以苦行致称。成都宋丰等请为三贤寺主。诵法华习禅定常于山中诵经。有虎来蹲其前。诵竟乃去。后每至讽咏辄见左右四人为侍卫。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厉。后微疾。便语侍者云。吾将去矣死后可为烧身。弟子依遗命。

人物简介

全晋文
卫居荆州长沙寺,为殷仲堪所重。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僧先。冀州人。常山渊公弟子。性纯素有贞操。为沙弥时与道安相遇于逆旅。安时亦未受具戒。因共披陈志慕神气慷慨。临别相谓曰。若俱长大勿忘同游。先受戒已后励行精苦。学通经论值石氏之乱隐于飞龙山。游想岩壑得志禅慧。道安后复从之。相会欣喜。谓昔誓始从。因共披文属思。新悟尤多。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先曰。且当分折逍遥。何容是非先达。安曰。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先乃与汰等。南游晋平讲道弘化。后还襄阳遇疾而卒。又有沙门道护。亦冀州人。贞节有慧解。亦隐飞龙山。与安等相遇。乃共言曰。居靖离俗每欲匡正大法。岂可独步山门使法轮辍轸。宜各随力所被以报佛恩。众佥曰善。遂各行化。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著麻衣加纳其上。号麻布道士。喜怒不常。体癣疥。日坐广陵白土埭。讴唱引䋏自适。夜不知其归宿处。江都令檀祗召至。与语词无畔岸。索纸赋诗曰。有欲苦不足。无欲即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要当脱尘累。栖志老山丘。檀祗异之。施布若干。宗即以施人。时有一男子。杖负一簏。暮依海盐令宿。见牧鹅鸭小儿。从令借之。曰数日当遣还。令许之。即领一儿登一山。山有屋数椽。道人三四辈。相劳苦。所语小儿一不解。但食一小瓯如熟艾。问男子曰。君知史宗否。其谪何当竟。答曰。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计其词。行当竟矣。问者作书。授男子曰。为我达之。即以系之小儿衣带。还海盐。令喜问簏中何有。曰书疏耳。然终不次示令令欲盗观之而男子辄夜移他处且辞去。且曰吾本欲小留。而君常有盗意。岂复可留耶。令因呼小儿。问前事。小儿曰。前为捉杖飘然去。但闻足下波浪声。至一山。山中人。寄书。与曰。上埭阿上。即引衣带开读。令不能晓。小儿诣史宗。史宗大惊曰。汝乃从蓬莱山来耶。后过渔梁见捕鱼者。宗因浴其上流。而鱼悉不可捕。又与沙门道开夜语颇。闻蓬莱事。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史宗者。不知何许人。常著麻衣或重之为纳。故世号麻衣道士。身多疮疥性调不恒。常在广陵白土𡍖赁𡍖。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施人。栖憩无定所。或隐或显。时高平檀祇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祇知非常人。遣还所在。遗布三十匹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赍一杖一箱自随。尝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中困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塸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冥道人辞欲还去。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𡍖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云。书疏耳。道人常在厅事上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持。时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近所经。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耳。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𡍖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其潜拯物类如此。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究明论孝。而韬光隐迹世莫之知。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受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所之。陶渊明记。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或云。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见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置书于船中。同侣欲看书。书著船不脱。及至白土𡍖。书飞起就宗。宗接而将去。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常著麻衣。世号麻衣道士。常在广陵白土埭。凭埭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布施。栖憩无定所。持高平檀祗。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祗知非常人。遗布二十疋。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常赍一杖一箱。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日中。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瓯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瞑。道人辞欲还。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曰书疏耳。道人常在听事止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之。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韬光隐迹。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之所之。陶渊明记。白土埭。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一名慧精。出卓氏。南阳人。嗜学。始闻于法道讲放光般若。从亲旧往听。遂深悟妙理。弃家事安公博究三藏。日诵五十馀万言。礼五百拜。后疾笃。持弥勒名不辍口。临终弟子智生侍。问曰。乃不愿生安养乎。曰吾与和尚八人。同愿见慈氏。今和尚𢹂道。愿先我矣。言讫有光照身。容颜悦泽。遂化。葬安塔之右。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昙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阳人。晋外兵部棘阳令潜之弟也。居贫务学游心坟典。后闻于法道讲放光经。乃借衣一听。遂深悟佛理。废俗从道。伏事安公为师。博通三藏诵经五十馀万言。常日礼五百拜佛。晋临川王甚知重。后笃疾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口。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诫曰。吾与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毕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奄尔迁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杨氏。关中人。少仕伪秦。为卫将军。长八尺。雄武能立事。太元八年。从符坚南寇。为晋所败。归长安。师事安公。安化。又事慧远。倒志经论。多所通解。且屡为远入关。致书罗什。专对不辱。流辈忌之。远以微罪遣邕。邕识其意。无忤容。独结庐于山之西南居焉。山神来乞戒。邕如法授之。神施以外国匕箸。精巧特异。及远亡。奔赴号恸如礼。后殁于荆州竹林寺。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邕。姓杨氏。关中人。少仕伪秦为卫将军。形长八尺雄武过人。太元八年从符坚南𡨥。为晋军所败。还至长安。因从安公出家。安公既往。复事远公。后又于山之西南营立茅宇。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受。少时邕见一人著单衣帢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邕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戒。神䞋以外国匕箸。礼拜辞别倏忽不见。至远临亡之日奔赴号踊。后往荆州卒于竹林寺。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昙邕。姓杨。关中人。少仕伪秦至卫将军。形长八尺雄武过人。太元八年从符坚南征。为晋军所败。还至长安。因从安公出家。安公既往。乃南投庐山事远公为师。内外经书多所综涉。志尚弘法不惮疲苦。后为远入关致书罗什。凡为使命十有馀年。鼓击风流摇动峰岫。强捍果敢专对不辱。京师道场僧鉴挹其德解。请还杨州。邕以远年高遂不果行。然远神足高抌者其类不少。恐后不相推谢。因以小缘托摈邕出。邕奉命出山容无怨忤。乃于山之西南营立茅宇。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受。后少时邕见一人著单衣帽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邕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戒。神䞋以外国匕筋。礼拜辞别。倏忽不见。至远临亡之日。奔赴号踊痛深天属。后往荆州卒于竹林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僧。冀州人。少游汧陇,长历荆雍。妙通大乘,兼善数论。撰有《人物始义论》。

人物简介

全晋文
僧度姓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后为僧改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王氏。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也。少孤。天姿秀发。独事母。以孝闻。年十六。求同郡杨德慎女茗华为妻。既纳采矣。而苕华母亡。俄其父又亡。继而晞母亦亡。由是感悟。易名出家。妻移书以承宗奉祀之义劝焉。系之以诗。辞尤悽惋。度不为动。答书与诗。以见其志。而绝之。卒究群经。著毗昙旨归。行世。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竺僧度。姓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也。虽少出孔微。而天姿秀发。至年十六神情爽拔卓尔异人。性度温和乡邻所羡。时独与母居。孝事尽礼。求同郡杨德慎女。亦乃衣冠。家人女字苕华。容貌端正又善坟籍。与度同年。求婚之日即相许焉。未及成礼。苕华母亡。顷之苕华父又亡。庶母亦卒。度遂睹世代无常。忽然感悟。乃舍俗出家。改名僧度。迹抗尘表避地游学。苕华服毕自惟三从之义无独立之道。乃与度书。谓发肤不可伤毁。宗祀不可顿废。令其顾世教。改远志曜翘烁之姿于盛明之世。远休祖考之灵。近慰人神之愿。并赠诗五首。其一篇曰。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人生一世间。飘忽若过牖。荣华岂不茂。日夕就彫朽。川上有馀吟。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曜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度答书曰。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安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然积篑成山。亦冀从微之著也。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公王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炜晔之色。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且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坐失盛年也。又报诗五篇。其一首曰。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度既志怀匪石不可回转。苕华感悟亦起深信。度于是专精佛法。披味群经著毗昙旨归亦行于世。后不知所终。时河内又有竺慧超者。亦行解兼著。与高士雁门周续之友善。注胜鬘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