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服
(1).佛教的事业。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序:“遂令无上道服,毁於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
(2).僧道的服装。亦指家居穿的道袍。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旦]我公休与婆知,种些善基,有旧底衣服把赠与。[末]兀底老汉有粗道服,赠君家须着取。” 钱南扬 校注:“释道两家的服装都可以称道服,这里是指一般人穿的道袍。”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二:“其衣则縞素道服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王右军别业》:“寺门有 右军 塐像,青巾道服,坐于正中。”
《國語辭典》:肉身  拼音:ròu shēn
父母所生的身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罗汉曰:『凡俗肉身,上之不得。请上沉香座。』」
《國語辭典》:斋醮(齋醮)  拼音:zhāi jiào
僧人、道士设坛祈福。唐。王健〈同于汝锡游降圣观〉诗:「闻说开元斋醮日,晓移行漏帝亲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因念亡夫恩义,思量做些斋醮功果超度他。」
《國語辭典》:道衣  拼音:dào yī
道家之人穿的衣服。《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道坛前。」
分類:僧道
《國語辭典》:法衣  拼音:fǎ yī
1.僧人所穿的袈裟。《法镜经》:「或乏法衣者,当以给施之。」
2.道士行道的法制衣服。《西游记》第六十七回:「那道士,头戴金冠,身穿法衣。令牌敲响符水施为。」
3.司法人员和辩护律师执职务时所穿的制服。也称为「法服」。
《漢語大詞典》:营斋(營齋)
设斋食以供僧道,请为死者超度灵魂。南齐书·刘瓛传:“ 子良 遣从 瓛 学者 彭城 刘绘 、 顺阳 范縝 将厨於 瓛 宅营斋。”法苑珠林卷七六:“留一万钱物寄 谐 ,请为营斋。” 唐 元稹 《遣悲怀》诗之一:“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復营斋。”
《國語辭典》:门僧(門僧)  拼音:mén sēng
门下的僧人。《警世通言。卷七。陈可常端阳仙化》:「将乙侍者剃度为僧,就用他表字可常,为佛门中法号,就作郡王府内门僧。」
《漢語大詞典》:道众(道衆)
僧道们。 宋 洪迈 《夷坚丙志·赵士遏》:“道众恐雨作不能焚词,既而至五鼓,醮事毕,雨乃大至。”《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徒弟又问:‘请问那日,延请多少道众?’”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今乃乙酉年七月十五日,广延道众,大建经坛,要与先帝修斋追荐。”
分類:僧道
《漢語大詞典》:道官
(1).掌道教之官。《宣和遗事》前集:“ 政和 四年春正月,置道阶品秩,凡二十六等……又置道官……凡十六等。”
(2).对僧道的敬称。 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我白日里就与那道官説来,教他把庙门则半掩着。”《西游记》第十七回:“黑汉道:‘我夜来得了一件宝贝,名唤锦襴佛衣,诚然是件玩好之物。我明日就以他为寿,大开筵宴,邀请各山道官,庆贺佛衣,就称为佛衣会如何?’”《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 玉皇庙 吴道官 ,使徒弟送了四盒礼物。”
《漢語大詞典》:神咒
僧道等念以祈神消灾的咒语。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少学道,妙通玄术……善诵神呪,能役使鬼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曛暮之后,各司其务,隐士诵神呪,烈士按銛刀。”元史·释老传·八思巴:“﹝ 胆巴 ﹞过 云州 ,语诸弟子曰:‘此地有灵怪,恐惊乘舆,当密持神呪以厌之。’”
《國語辭典》:斋供(齋供)  拼音:zhāi gòng
供奉神佛的食品。《水浒传》第一回:「次日五更时分,众道士起来,备下香汤斋供。」《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巫娘子与他约定日期,到庵中,先把五钱银子与他做经观斋供之费。」
《漢語大詞典》:主首
(1).头领。《宣和遗事》后集:“留下千户五人,内一主首名 啜鸡兀 。” 元 刘致 《小桃红·武昌歌妓》曲:“温柔乡里甲头,无何乡里主首,便权一日也风流。”
(2).主持寺观的僧道。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又召诸佛寺主首諭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於是诸寺工作鼎兴。”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佛寺﹞ 隋 曰道场, 唐 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在法寺有寺主,郡有僧首,总称主首。”
《漢語大詞典》:世外人
(1).超脱世俗之人。 宋 苏轼 《题卢鸿一〈学士堂图〉》诗:“方为世外人,行止何须録。”
(2).指僧道、神仙。 宋 陈师道 《寄参寥》诗:“惟於世外人,相从可忘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意世外人必不知八股业,乃炫其冠军之作。”
《國語辭典》:俗名  拼音:sú míng
一时或一地内,通俗传用的名称。《老残游记》第六回:「这山鸡专好吃松花松实,所以有点清香。俗名叫做『松花鸡』。」
《漢語大詞典》:符牒
(1).符移关牒等公文的统称。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比闻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 宋 叶适 《宋邹卿墓志铭》:“翁一生姓名不悬符牒,足趾不履官府。”
(2).官符和度牒。官府给予僧道的证明文件。 宋 苏轼 《赵清献公神道碑》:“ 剑州 民 李孝忠 集众二百餘人,私造符牒,度人为僧。” 清 顾炎武 《五台山记》:“ 縉 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 臺山 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説以求货利,於是此山名闻外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