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偶像  拼音:ǒu xiàng
1.以土木金属或其他材料所制的神佛塑像。如:「基督教是禁止祭拜偶像的。」
2.比喻崇拜的对象。如:「他一直是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
《國語辭典》:铜像(銅像)  拼音:tóng xiàng
以铜塑铸成的人像,纪念有特殊勋劳的人。《宋书。卷九三。隐逸传。戴颙传》:「宋世子铸丈六铜像于瓦官寺,既成,面恨瘦。」《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世宗曰:『佛以寂灭为事,以有身为幻,苟利众生,虽割舍身命有所不恤,况区区之铜像哉?』」
《國語辭典》:泥塑  拼音:ní sù
1.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用黏土揉捏修整成各种形状,阴乾后可再施以彩绘。也称为「夹彩塑」。《西游记》第三六回:「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红楼梦》第八一回:「把他家中一抄,抄出好些泥塑的煞神。」
2.比喻愚昧迟钝。《西游记》第二九回:「真是木雕成的武将,泥塑就的文官。」《土风录。卷六。泥塑》:「俗谓痴钝者曰『泥塑』。」
《漢語大詞典》:无貌(無貌)
(1).没有美的仪容。大戴礼记·劝学:“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
(2).指不设供人敬奉的偶像。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五岳神庙:“ 衡山 岳庙坍损,﹝ 陈祚 ﹞遂欲尽毁其后妃像设、寝殿朝堂……按礼,五岳视三公,岂有无室无貌之理?”
《國語辭典》:菩萨(菩薩)  拼音:pú sà
1.佛教用语。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全名为「菩提萨埵」,意译作觉有情。其义有二:一、专指成佛前的悉达多太子。《修行本起经。卷下》:「菩萨见此众生品类,展转相吞,慈心悯伤,即于树下得第一禅。」二、指具备自利、利他的大愿,追求无上觉悟境界,并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众生。菩萨所觉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罗汉之上。《佛说十地经》卷二:「菩萨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乐已,为欲救拔一切有情,转更访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初刻拍惊案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使夫妻得相见。」
2.尊称乐善好施的好人。《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小的送他到广东家里,他家亲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谢了老爷的恩典;又都磕小的头,叫小的是『菩萨』。」
《漢語大詞典》:傀儡
亦作“ 傀垒 ”。 比喻郁结在心中的闷气或愁苦。傀,通“ 块 ”。 清 陈裴之 《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君当日以他人酒盃浇自己傀垒,兴酣落笔,概乎言之。” 廖仲恺 《双清词草》:“右诗词若干首,为予幽禁中穷极无聊之作,藉以排遣胸中傀儡,工拙不计也。”
《國語辭典》:化生  拼音:huà shēng
1.出生,从一种形体变化而产生新形体。《易经。咸卦。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资治通鉴。卷八二。晋纪四。惠帝元康七年》:「阴阳恃以化生,贤者恃以成德。」
2.佛教四生之一。指无须依托,因业力而出现者,如诸天神及地狱中的受苦者。南朝梁。沈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湿生化生,有想无想,皆藉今日慈悲,咸簉浣濯。」唐。可空图偶书诗五首之四:「證因池上今生愿,的的他生作化生。」
《國語辭典》:化身  拼音:huà shēn
1.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显现的生命形态;亦指人或事物所转化的种种形象。《西游记》第一七回:「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西游记》第二五回:「却又打我的化身,所以我真身打噤。」
2.抽象观念的具体形象。如:「他经常仗义执言,为民发声,可以说是正义的化身。」《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如有一个上帝,则一定有一个『势力尊者』,要知道上帝同阿修罗都是『势力尊者』的化身。」
3.变换身形。如:「孙悟空拥有七十二种变化的法力,能化身为各种人物。」
《國語辭典》:圣像(聖像)  拼音:shèng xiàng
神明、天主的雕像或画像。如:「教堂内四周墙壁上挂著几幅耶稣基督的圣像。」
《漢語大詞典》:耕人
农人。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此指泥塑的农人偶像。 唐 郑谷 《经贾岛墓》诗:“水绕荒坟县路斜,耕人讶我久咨嗟。” 宋 刘克庄 《运粮行》:“ 汉 军何日屯 渭 滨,营中子弟皆耕人。” 明 高启 《干将墓》诗:“青蛇冢间出,犹欲恐耕人。” 清 吴伟业 《避乱》诗:“尽道征夫苦,不惜耕人劳。”
《國語辭典》:形象  拼音:xíng xiàng
1.形状、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聊斋志异。卷一二。公孙夏》:「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2.由一个人的内涵作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色。如:「他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颇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对实体而言。因美之所在,不在实体,而在实体的形象,此形象即出自实体的模仿,而不为实体所限定,乃经心中的醇化而生者。
《國語辭典》:脱空(脫空)  拼音:tuō kōng
1.前功尽弃,一无所得。《俗语考原。脱空》引《十国春秋》:「郭忠恕责冯道曰:『公累朝大臣,诚信著天下。今一旦反作脱空汉乎?』今俗以一无所得为脱空。」
2.掉弄玄虚、背信、不老实。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则俺这脱空的故人何处?」《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他自从来宾楼张家的妖精缠昏了头,那一处不脱空!」也作「托空」。
《國語辭典》:土梗  拼音:tǔ gěng
1.土壤和树木的根茎。比喻卑贱无用或卑贱无用之人。《庄子。田子方》:「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2.以泥土捏塑的偶像。比喻轻贱无用。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唐。杜甫〈雷〉诗:「真龙竟寂寞,土梗空俯偻。」
《漢語大詞典》:土主
泥塑的偶像。 明 王廷相 慎言·五行:“世有风雷之师,云雨之巫,是人握其权矣;土主木偶,行祷求应,是鬼司其机矣,然乎?儒者假借而罔正於道,伤造化之大伦,邪诬之俗,谁其责哉?”
分類:泥塑偶像
《國語辭典》:享堂  拼音:xiǎng táng
供奉祖宗、神佛的地方。《老残游记》第二回:「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
《國語辭典》:泥胎  拼音:ní tāi
未加彩饰或镀金的泥塑偶像。《红楼梦》第三九回:「连忙进去,一看泥胎,吓的我跑出来了,活似真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