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针指(針指)  拼音:zhēn zhǐ
刺绣、缝纫等工作。《初刻拍案惊奇》卷三:「琴棋书画,女工针指,无不精通。」《儒林外史》第一回:「只靠著我替人家做些针指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也作「针黹」。
《國語辭典》:针黹(針黹)  拼音:zhēn zhǐ
缝纫、刺绣等工作。《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自小学了些手工针黹,因来到这南京大邦去处,借此糊口。」《红楼梦》第五二回:「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紫鹃倒坐在暖阁里临窗作针黹。」也作「针指」。
《漢語大詞典》:忌作
唐 宋 习俗谓春、秋社日停做针线。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九:“今人家闺房,遇春秋社日,不作组紃,谓之忌作。乃知 唐 时已有此忌,循习至今也。”
《国语辞典》:拈针指(拈针指)  拼音:nián zhēn zhǐ
做针线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一个睡昏昏不待观经史,一个意悬悬懒去拈针指。」
《國語辭典》:顶针(頂針)  拼音:dǐng zhēn
1.缝纫时夺在手指上的金属环。环上满布小凹点,用来推针穿布,以免针扎到手。也称为「针箍」、「指沓」。
2.前后接连著。《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这个县丞乃是数一数二的美缺,顶针挨住,赵昂用了若干银子方才谋得。」
《國語辭典》:顶真续麻(頂真續麻)  拼音:dǐng zhēn xù má
用前一句的结尾,做为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的修辞法。如元代郑光祖的《㑳梅香第一折》「你道信步出兰庭,庭院悄人初静,静听是弹琴的那生」。也称为「顶针续麻」。
《國語辭典》:做活  拼音:zuò huó
1.工作以谋生计。《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所生一子,名唤邱长儿,年十四岁,资性愚鲁,尚未会做活,只在家中走跳。」
2.妇女从事针线工作。《红楼梦》第三二回:「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
《国语辞典》:抵针(抵针)  拼音:dǐ zhēn
旧时妇女做针线时,套在右手中指尖端,借以抵住针的尾端,帮助使力的器物。以铜做成圆管状,表面凹点密集,形似扳指。也作「顶针」。
《漢語大詞典》:缝联(縫聯)
缝合。亦指做针线活。 宋 钱愐 钱氏私志:“宫人旋取针线缝联袖口。”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裁小剪我都会,浆洗缝联不説谎。”
《國語辭典》:针箍(針箍)  拼音:zhēn gū
缝纫时套在手指上的金属环。环上布满小凹点,用来推针穿布。也称为「顶针」、「指沓」。
《漢語大詞典》:针扎(針扎)
(1).用针刺。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 小刘 拧着头,想过去想过来,心像针扎。”
(2).做针线时用来在较厚的织物上戳眼的小锥子。 梁彦 熊塞声 《巧媳妇》:“嘿,真俊哪,大襟儿上还有个小针扎!” 杲向真 《妈妈割麦去了》:“他把金光闪闪的顶针套在自己的大拇指上,把一缕花线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又顺手抓起了‘针扎’。”
《漢語大詞典》:洋册子
方言。妇女做针线活的夹子,可折迭,里面装花样子、鞋样子、花线一类东西。 梁斌 《红旗谱》十:“﹝ 春兰 ﹞翻着洋册子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称心的花样子。”
《國語辭典》:飞针走线(飛針走線)  拼音:fēi zhēn zǒu xiàn
比喻缝纫、刺绣精妙迅速。《水浒传》第四一回:「江湖人称他第一手裁缝,端的是飞针走线。」《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若题起女工一事,飞针走线,出人意表。」
《漢語大詞典》:顶指(頂指)
做针线活时戴在手指上的工具。白雪遗音·马头调·货郎儿:“新添的,白铜顶指,上鞋锥上,广条京针,时样高底梅花瓣。”参见“ 顶针 ”。
《國語辭典》:顶针(頂針)  拼音:dǐng zhēn
1.缝纫时夺在手指上的金属环。环上满布小凹点,用来推针穿布,以免针扎到手。也称为「针箍」、「指沓」。
2.前后接连著。《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这个县丞乃是数一数二的美缺,顶针挨住,赵昂用了若干银子方才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