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倒身 拼音:dǎo shēn
《漢語大詞典》:厌伏(厭伏)
(1).倾倒伏地。《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而散,吏士皆厌伏。”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七:“﹝ 周子文 ﹞少时喜射猎,常入山,忽山岫间有一人……此人便牵弓满鏑向 子文 , 子文 便失魂厌伏。”
(2).用权威和强力制伏。《北齐书·神武纪下》:“王若厌伏人情,杜絶物议,唯有归 河 东之兵,罢 建兴 之戍……则谗人结舌,疑悔不生。”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 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赂公行,权要请託之害。”《金史·海陵纪》:“﹝ 亮 ﹞在 东京 ,专务立威,以厌伏小人。”
(3).折服。 宋 苏舜钦 《寄富彦国》诗:“猾胡闻风已厌伏,聚听大议羞乱常,愿如故约不敢妄,脱甲争献寳玉觴。”《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四年》:“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奬,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
(4).用巫术镇伏邪祟。《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
(2).用权威和强力制伏。《北齐书·神武纪下》:“王若厌伏人情,杜絶物议,唯有归 河 东之兵,罢 建兴 之戍……则谗人结舌,疑悔不生。”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 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赂公行,权要请託之害。”《金史·海陵纪》:“﹝ 亮 ﹞在 东京 ,专务立威,以厌伏小人。”
(3).折服。 宋 苏舜钦 《寄富彦国》诗:“猾胡闻风已厌伏,聚听大议羞乱常,愿如故约不敢妄,脱甲争献寳玉觴。”《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四年》:“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奬,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
(4).用巫术镇伏邪祟。《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
《漢語大詞典》:迷眩
(1).迷失本性。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猿妖》:“ 嘉隆 间,一部郎之妻,偶出南门 梅庙 烧香,为物所祟,每至輒迷眩,百计遣之不去。”
(2).指迷惑。 鲁迅 《华盖集续编·关于〈三藏取经记〉等》:“然而在考辨的文字中杂入一点滑稽轻薄的论调,每容易迷眩一般读者,使之失去冷静,坠入彀中。”
(3).目眩神迷。形容所见令人惊异倾倒。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明武宗遗事》:“帝微行过之,见其丰神绰约,国色无双,不禁迷眩。” 王西彦 《神的失落》二:“最初,他简直迷眩了,一如小孩子的迷眩于天上多彩的霓虹。”
(4).(眼睛)昏花。 叶圣陶 《金耳环》:“他定一定眼睛,自觉很有把握,并不迷眩了,才向前仔细地看。” 王西彦 《寻常事》:“里面那人就啪脱一声扭亮电灯,倏地放射出来强烈的光线,使得 洪发佬 的眼睛迷眩了一阵。”
(2).指迷惑。 鲁迅 《华盖集续编·关于〈三藏取经记〉等》:“然而在考辨的文字中杂入一点滑稽轻薄的论调,每容易迷眩一般读者,使之失去冷静,坠入彀中。”
(3).目眩神迷。形容所见令人惊异倾倒。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明武宗遗事》:“帝微行过之,见其丰神绰约,国色无双,不禁迷眩。” 王西彦 《神的失落》二:“最初,他简直迷眩了,一如小孩子的迷眩于天上多彩的霓虹。”
(4).(眼睛)昏花。 叶圣陶 《金耳环》:“他定一定眼睛,自觉很有把握,并不迷眩了,才向前仔细地看。” 王西彦 《寻常事》:“里面那人就啪脱一声扭亮电灯,倏地放射出来强烈的光线,使得 洪发佬 的眼睛迷眩了一阵。”
《國語辭典》:倒心 拼音:dǎo xīn
《國語辭典》:倒心伏计(倒心伏計) 拼音:dǎo xīn fú jì
心甘情愿,言听计从。《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这个庵里的老尼,从天上掉下这个女人,吃了别人家的饭,安安静静,倒心伏计的与你做活,却该十分庆幸才是。」
分類:心甘情愿
《漢語大詞典》:回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