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34—883后 【介绍】: 唐襄阳人,字逸少,后改袭美,早年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懿宗咸通八年擢进士第。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交游唱和,人称皮陆。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五年,黄巢军下江浙,日休为巢所得,任为翰林学士。巢败,日休下落不明,或云为朝廷所杀,或云为巢所杀,或云至吴越依钱镠,或云流寓宿州。有《皮子文薮》、《松陵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4?—883? 字逸少,后改袭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于襄阳鹿门山,自号间气布衣,又号醉吟先生、鹿门子、醉民、醉士等。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遂退居寿州(今安徽寿县)自编所作诗文为《皮子文薮》。八年再应进士试,以榜末及第。十年,苏州刺史崔璞聘为州军事判官。时陆龟蒙以所业谒崔璞,结识皮氏,相与唱和,皮陆由此齐名。僖宗乾符二年(875)任毗陵副使。黄巢军入江浙,“劫以从军”(《唐诗纪事》卷六四)。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称帝,以其为翰林学士。钱易《南部新书》(卷四)等书谓其因作谶,巢疑讥己,被杀。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〇引《该闻录》云巢兵败后为唐室所害。北宋尹师鲁《皮子良墓志》、陶岳《五代史补》卷一谓其入吴越国依钱镠而终。《文薮》所载早期诗文多有抨击时弊、同情民瘼之作,其中《正乐府》诸什继承白居易《新乐府》,尤为著名。皮陆唱和诗中亦不乏佳作,胡震亨赞其“《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唐音癸签》卷八)。今人萧涤非、郑庆笃校点之《皮子文薮》较为完备。《全唐诗》存诗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
唐诗汇评
皮日休(约834-约883),字逸少,后改字袭美,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家贫,隐鹿门山,苦学。早年曾南涉洞庭,登庐山,经箕颍、樊邓入蓝关,行程二万馀里。咸通七年应举不第,退居鹿门,自编诗文十卷为《文薮》。八年(867),登进士第,苏州刺史崔璞召为军事判官,与陆龟蒙等交游唱和,唱和诗编为《松陵唱和集》十卷。后入朝任著作郎、太常博士。广明元年,黄巢入长安,以日休为翰林学士。巢败,被杀。或云为巢所杀,或云流落江南病死。有《胥台集》七卷、《皮日休集》十卷、《》一卷、《皮氏鹿门家纱》九十卷,均佚。其《文薮》十卷及《松陵唱和集》存。《全唐诗》编诗九卷。
全唐诗补逸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间气布衣。咸通八年登进士。授著作佐郎。迁太常博士。乾符中为毗陵副使。黄巢之乱。陷贼中。伪署学士。使为谶文。疑其讥巳。遂害之。(谨按宋尹师鲁作皮子良墓志云曾祖日休避广明之难徙籍会稽依钱氏官太常博士赠礼部尚书与该闻录文献通考诸书所载不同)

作品评论

沧浪诗话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若皮日休《九讽》,不足为骚。
沧浪诗话
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而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
唐才子传
日休性冲泊无营,临难不惧……在乡里,与陆龟蒙交拟金兰,日相赠和。
诗镜总论
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陆龟蒙、皮日休知用实,而不知运实之妙,所以短也。
诗薮
七律……皮日休、陆龟蒙驰骛新奇,又一变也。
唐音癸签
皮袭美……律体刻画堆垛,讽之无音,病在下笔时先词后情,无风骨为之干也。
《诗源辨体》
皮、陆律诗实流于恶,而或以为巧,此千古大谬。
《诗源辨体》
予尝以唐律比闺媛:初唐可谓端庄,盛唐足称温惠……皮、陆乃怪恶其丑,见之必唾其面。今好奇之上反以为姣好而慕悦之,此人情之大变,不可以常理推也。
《唐诗评选》
皮、陆松陵唱和诗奕奕自别,巧心佳句,城不可掩,如天台、雁宕自不欲与岱、华竞品目。
十驾斋养新录
五七言近体第一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至皮、陆《松陵集》,则举之不胜举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渊明《五柳先生赞》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读《松陵集》仿佛犹存其致。诗不为佳,笔墨之外,自觉高韵可钦,其神明襟度胜耳。吾尤喜其诗序,或数十百言,或数百言,皆疏落有古意。皮、陆并称,吾之景皮,更甚于陆……读其《五贶》诸篇,令人忽忽与之神游。
《载酒园诗话又编》
(日休)集中诗亦多近宋调,吴体尤为可憎。四声、叠韵、离合、回文,俱无意味。
《石园诗话》
袭美好以“僧”、“鹤”为对仗,如《题鲁望屋壁》十首,言鹤者五,及“因分鹤料家赀减,为置僧餐口数添”、“昨夜眠时稀似鹤,今朝餐数减于僧”、“园蔬预遣分僧料,𢊬粟先教算鹤粮”之类,皆未免词意重复,数见不鲜。与郑都官诗多用“僧”字凡四十馀处,韦庄诗好用“马”字,同是一癖。
《东目馆诗见》
袭美律诗无晚唐衰𦬼气……《正乐府》十章,虽不及乐天《新乐府》深透沉痛,而指抉利弊,何让讽谕。时无忌讳,乃得此稗世之作。杂体拟作,亦不减韩、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王绩、王建二家,而祖述汉魏乐府谣谚。寄情疏逸,怀词讽诽,毁华去饰,自有林下风;而显露无馀,排比见迹,是鲁望一流,神情又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49 【介绍】: 宋绵州盐泉人,字子美,号沧浪翁。苏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少有大志,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其与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杰多从之游。初以父荫补官,累迁大理评事。庆历中,范仲淹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岳父杜衍与仲淹主新政,多遭谗陷,舜钦坐售故纸钱召妓乐会宾客除名。流寓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以自适。工诗文,其体豪放,时发愤于歌诗中。又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为时人所传。后为湖州长史卒。有《苏学士集
全宋诗
苏舜钦(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自曾祖起移家开封(今属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进士(《隆平集》卷六),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时杜衍、富弼、范仲淹执政,主持“庆历新政”。苏舜钦为杜衍婿,因进奏院祠神,以出售废纸公钱宴会,为人所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后复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年四十一。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苏舜钦诗,以沈文倬点校《苏舜钦集》为底本。沈氏点校本以清康熙中宋荦校定徐惇复刊印本为底本,曾参校清黄丕烈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黄本)、陈乃乾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陈本)、清光绪中李星根等重编校刊十卷本(简称李本)、黄丕烈过录顾广圻校记(简称顾校)、陈乃乾过录钱泰吉校记(简称钱校)等。此次据《全宋诗》体例,对底本校语作若干删节、调整,并据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学士集》(简称四库本)予以补正。辑录所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词学图录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苏易简孙。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庆历革新,见嫉于守旧党,罢职闲居苏州。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有词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八七四
苏舜钦(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景祐元年举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丁父忧,居丧于长安。服除,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庆历四年,以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以岳父杜衍与仲淹、富弼主新政,为人倾陷,坐用鬻故纸公钱召 妓乐会宾客被劾除名。寓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诗文。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诗文豪健,善草书。有集十六卷。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有传。
《國語辭典》:候选(候選)  拼音:hòu xuǎn
等候诠选以补缺额。《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他家里很有几文,不到二十岁上,就报捐了个候选道。」
《國語辭典》:候选人(候選人)  拼音:hòu xuǎn rén
选举时通过检覈,等候选民投票圈选的人。如公职候选人。
《漢語大詞典》:备选(備選)
候选。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肃宗:“臣以为掖庭中故衣冠以事没入其家者,宜可备选。”《解放军报》1976.12.4:“他们搞了一个部长备选名单,要把这些人安插到中央各部门。”
分類:候选
《國語辭典》:选人(選人)  拼音:xuǎn rén
唐代称候选的官员。《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后为吏部侍郎,常病选人冒名接脚,阙员既少,取士良难。」
《漢語大詞典》:破白
(1).谓候选或依资格可以升职的官员第一次得到上级或有关官署的荐举状。 宋 赵升 朝野类要·破白合尖:“选人得初举状,谓之破白;末后一纸凑足,谓之合尖,如造塔上顶之意。” 宋 叶适 《刘靖君墓志铭》:“作邑者,要路之储也,以改官为急。盖有因缘属託於破白之初矣,未有逡巡退却於及格之际也。”
(2).指开始征收钱粮,在空白的籍帐上登录缴纳情况。《续御寇略》引 清 咸丰 四年五月《催完钱粮示》:“而一县之大,屈计素封有力之家,实亦不少,显係藉端观望延挨,以致上年旧欠为数甚鉅,本年新粮尚未破白。”
《漢語大詞典》:守选(守選)
等候选用。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闕通之,盖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宋史·选举志一:“旧制,及第即命以官。上初復廷试,赐出身者亦免选,於是策名之士尤众,虽艺不及格,悉赐同出身。迺詔有司,凡赐同出身者并令守选,循用常调,以示甄别。”
《漢語大詞典》:选期(選期)
古时指赴吏部报到听候选用的日期。 明 冯梦龙 《永团圆·报任宁阳》:“本欲给假归省老母,因选期在邇,冀得授职,便可近养了。”
《国语辞典》:得缺  拼音:dé quē
候选官员赴选后,递补缺额官职。《文明小史》第三一回:「北京久居不易,便商量动身。为著赴选未经得缺,同乡官面子上的应酬,也就减少了一半。」
《漢語大詞典》:听选(聽選)
明 清 对已授职而等候选用者之称。明史·选举志三:“初授者曰听选,陞任者曰陞迁。”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儒生保辅臣:“至十二月, 蕚 未至,听选监生 钱潮 等又上疏请遣使趣大学士 蕚 还朝,与 璁 共辅政。”清史稿·礼志十一:“﹝ 世祖 崩﹞听选官、监生、吏典、僧道,咸素服赴 顺天府 署,朝夕哭临三日。”
《漢語大詞典》:选解(選解)
唐 时,地方向朝廷荐送候选官员的考查报告。新唐书·选举志下:“每岁五月,颁格于州县,选人应格,则本属或故任取选解,列其罢免、善恶之状,以十月会于省,过其时者不叙。”
《國語辭典》:投供  拼音:tóu gōng
清制,候补官每月到吏部投呈履历,以待任用,称为「投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