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66,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下一页
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
修忍
修悲
修习决定
三祇修六度
修道所灭流
正观修诚礼
阿脩罗
脩多罗
善行修习
修性不二门
明修行普
四众易修,金刚守护门
阿脩罗法界
佛类词典(续上)
修行止观门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
修忍
修悲
修习决定
三祇修六度
修道所灭流
正观修诚礼
阿脩罗
脩多罗
善行修习
修性不二门
明修行普
四众易修,金刚守护门
阿脩罗法界
修行止观门
【三藏法数】
止谓遮止,一切境界散乱之相,随顺奢摩他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之相,随顺毗钵舍那故。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令得成就,是名修行止观门。(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梵语毗钵舍那,华言观。)
止谓遮止,一切境界散乱之相,随顺奢摩他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之相,随顺毗钵舍那故。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令得成就,是名修行止观门。(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梵语毗钵舍那,华言观。)
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
【三藏法数】
四无色定者,即无色界中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也。若诸外道,以有漏心,妄修邪定,以求解脱者,菩萨能以此四无色定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證解脱,则无妄修解脱之染也。
四无色定者,即无色界中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也。若诸外道,以有漏心,妄修邪定,以求解脱者,菩萨能以此四无色定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證解脱,则无妄修解脱之染也。
修忍
【三藏法数】
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中,忍可忍證,故名修忍。(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中观者,谓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也。)
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中,忍可忍證,故名修忍。(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中观者,谓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也。)
修悲
【三藏法数】
修悲者,谓因成就忍度,故修习大悲心,饶益众生。若不长时忍受,及不饶益众生,则忍度不得圆满也。
修悲者,谓因成就忍度,故修习大悲心,饶益众生。若不长时忍受,及不饶益众生,则忍度不得圆满也。
修习决定
【三藏法数】
谓菩萨由精进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是名修习决定。
谓菩萨由精进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是名修习决定。
三祇修六度
【三藏法数】
三祇者,三阿僧祇劫也。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度,越也,越生死流,到涅槃岸也。谓菩萨既发心已,必须行六度行,填满本愿,是为三祇修六度。(梵语阿僧祇劫,华言无数时。)
三祇者,三阿僧祇劫也。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度,越也,越生死流,到涅槃岸也。谓菩萨既发心已,必须行六度行,填满本愿,是为三祇修六度。(梵语阿僧祇劫,华言无数时。)
修道所灭流
【三藏法数】
谓第二果、第三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能断欲界思惑,因灭此惑,不为欲界漂流。故云修道所灭流。(二果,即斯陀含果;三果,即阿那含果也。)
谓第二果、第三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能断欲界思惑,因灭此惑,不为欲界漂流。故云修道所灭流。(二果,即斯陀含果;三果,即阿那含果也。)
正观修诚礼
【三藏法数】
谓人礼佛,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是自礼自身佛也。盖由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与佛平等,为随染缘,迷于己性,妄认为恶,无始以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供养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名正观修诚礼。
谓人礼佛,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是自礼自身佛也。盖由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与佛平等,为随染缘,迷于己性,妄认为恶,无始以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供养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名正观修诚礼。
阿脩罗
【三藏法数】
梵语阿脩罗,华言无端正,以男多丑而女端正故,又云非天。谓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行非天也。其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于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地居天者,即三十三天及四天王天也。)
梵语阿脩罗,华言无端正,以男多丑而女端正故,又云非天。谓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行非天也。其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于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地居天者,即三十三天及四天王天也。)
脩多罗
【三藏法数】
梵语脩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法也、常也,乃圣教之总名。今言脩多罗,即经中长行之文也。谓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是为长行。
梵语脩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法也、常也,乃圣教之总名。今言脩多罗,即经中长行之文也。谓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是为长行。
善行修习
【三藏法数】
菩萨修习菩提之道,勇猛精勤,心无间断。譬如以木钻火,未热不息也。
菩萨修习菩提之道,勇猛精勤,心无间断。譬如以木钻火,未热不息也。
修性不二门
【三藏法数】
修谓修治造作,即随缘变造之事也。性谓本有不改,即真如不变之理也。性德不出色心,修德莫非三观。今示全性起修,则诸行无作;全修在性,则一念圆成。是则修外无性,性外无修,互泯互融,故称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泯,绝也、亡也。论性,则修全在于性,性外无修,修泯亡也;论修,则性全在于修,修外无性,性泯亡也。融即圆融,性不碍修,修不碍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也。)
修谓修治造作,即随缘变造之事也。性谓本有不改,即真如不变之理也。性德不出色心,修德莫非三观。今示全性起修,则诸行无作;全修在性,则一念圆成。是则修外无性,性外无修,互泯互融,故称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泯,绝也、亡也。论性,则修全在于性,性外无修,修泯亡也;论修,则性全在于修,修外无性,性泯亡也。融即圆融,性不碍修,修不碍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也。)
明修行普
【三藏法数】
行有五种不同:一者,圣行,谓戒定慧;二者,梵行,谓慈悲喜舍;三者,天行,谓證第一义天,由理成行故;四者,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人所修之行;五者,病行,谓示为六道之身,现有三障之相,此之次第。五行虽菩萨所修,而未名为普。如涅槃经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菩萨能修此之一行,故名修行普。(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也。第一义天者,天即天地自然之义,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自然而然,非造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七方便者,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此三位名外凡;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此四位名内凡;是七方便位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障者,业障、报障、烦恼障也。)
行有五种不同:一者,圣行,谓戒定慧;二者,梵行,谓慈悲喜舍;三者,天行,谓證第一义天,由理成行故;四者,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人所修之行;五者,病行,谓示为六道之身,现有三障之相,此之次第。五行虽菩萨所修,而未名为普。如涅槃经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菩萨能修此之一行,故名修行普。(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也。第一义天者,天即天地自然之义,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自然而然,非造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七方便者,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此三位名外凡;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此四位名内凡;是七方便位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障者,业障、报障、烦恼障也。)
四众易修,金刚守护门
【三藏法数】
谓一切四众,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易于诵习,不假备通教典,所以曼荼罗疏云:念如来之神咒,心心暗契如来心;讽菩萨之密言,愿愿冥符菩萨愿。何生死之不逃?何涅槃而不得?又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陀罗尼者,是无畏藏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也。(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谓一切四众,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易于诵习,不假备通教典,所以曼荼罗疏云:念如来之神咒,心心暗契如来心;讽菩萨之密言,愿愿冥符菩萨愿。何生死之不逃?何涅槃而不得?又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陀罗尼者,是无畏藏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也。(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阿脩罗法界
【三藏法数】
梵语阿脩罗,华言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报而生,是名阿脩罗法界。(下品者,谓于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也。)
梵语阿脩罗,华言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报而生,是名阿脩罗法界。(下品者,谓于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