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晚参(晚参) 拼音:wǎn cān
禅宗寺院傍晚时集众上堂念诵修行。《
祖庭事苑》卷八:「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晡念诵谓之『晚参』。」
《漢語大詞典》:法眷
佛教语。指共同修行的道友。 明
李梦阳 《功德寺》诗:“法眷撞鐘鼓,宫女拭御牀。”
《國語辭典》:粗人 拼音:cū rén
力气大而举止不文雅的人。《文明小史》第八回:「只因乡下都是一般粗人,虽有几个入了他的教,却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
《漢語大詞典》:觉苑(覺苑)
(1).本谓佛所居的净土。借指僧院。 唐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诗:“招提何清浄,良牧驻轩盖。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宋
苏轼 :“卿位重戚藩,望隆耆德,归诚觉苑,增祝寿山。”
(2).比喻修行者的心境。 元
清珙 《闲咏》:“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长开智慧花。”
《漢語大詞典》:驱乌(驅烏)
驱赶乌鸦。佛教有驱乌沙弥,指男孩修行者。
《四分律·受戒揵度之四》:“佛问 阿难 :此小儿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不?若能如是者,听令出家。” 清
钱谦益 《孙子长徵君六十寿序》:“ 兔园 之师,驱乌之子,促膝引手,人人得至其前。”
《漢語大詞典》:脩真
道教谓学道修行为脩真。
《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这 卓员外 丧偶不娶,慕道脩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丘真人》:“大宗师 长春真人 ,姓 丘 氏……年十九,辞亲居 崑崙山 ,依道者脩真。”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女即息于旁,自云脩真者,只打坐,不用睡也。”
《漢語大詞典》:出世人
修行佛法的人。 明
李贽 《与明因书》:“我为出世人,光彩不到他头上,我不为出世人,羞辱不到他头上。”
《漢語大詞典》:七众(七衆)
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大智度论》卷十:“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餘五众是出家。”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七众攀号,哀踰青树。” 唐 道宣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以三归七众,制御情尘。”
《國語辭典》:渐悟(漸悟) 拼音:jiàn wù
渐次證悟真理。与顿悟相对。
《漢語大詞典》:果位
佛教名词。谓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与“因位”对言。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今人动自负道家真伯, 释氏 果位,恐悉过矣,得不勉旃!”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復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后来果位,当胜前生,这是正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且於 宗喀巴 微行解衣时,见有山神奉衣护卫,知已证果位,遂共礼拜称弟子。”
《國語辭典》:苦修 拼音:kǔ xiū
天主教中严格的修会生活方式。修道者在与外界隔离的修道院中生活,强调在守斋刻苦、祈祷劳动的朴实生活中修养心性。
《漢語大詞典》:鼻端白
佛教修行法之一。注目谛观鼻尖,时久鼻息成白。
《楞严经》卷五:“世尊教我及 拘絺罗 观鼻端白,我初諦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动世界,徧成虚浄,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 宋
黄庭坚 《谢曹方惠物》诗:“注香上褭褭,映我鼻端白。”
《漢語大詞典》:三祇
“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此菩萨位超十地,果满三祇;十号将圆,一生成道。” 唐
慧净 《杂言》诗:“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归依佛,弹指越三祇。”
《国语辞典》:念力 拼音:niàn lì
佛教用语。五力之一。一种佛教的修行方法──正念。因为正念有灭烦恼、證解脱的作用,故称为「念力」。《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四:「是菩萨修行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厌离灭,回向涅槃。」
《漢語大詞典》:加行
(1).佛教语。意为加力修行,以作入正位的准备。亦译作“方便”。 唐
窥基 《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因中行未成圆足,所行必须加功求后胜果。”
(2).美德懿行。加,通“ 嘉 ”。 宋
叶适 :“至且老克有加行,迄无妄求,遂皆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