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6,分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下一页
修行住
修行门
修行经
修行道经
修行道地经
修行本起经
修行方便禅经
修行菩萨行诸经要集
菩萨修行经
菩萨修行四依
菩萨修行四法经
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释迦三僧祇修行
修行四法
佛类词典(续上)
修行修行住
修行门
修行经
修行道经
修行道地经
修行本起经
修行方便禅经
修行菩萨行诸经要集
菩萨修行经
菩萨修行四依
菩萨修行四法经
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释迦三僧祇修行
修行四法
修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法之一。如理修习作行也。通于身语意之三业。汉书儒林传曰:「严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诠言训曰:「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务。自晋书谓鸠摩罗什不拘小检,修行者颇疑之,后人遂专以为释氏言,如白居易长斋诗: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苏轼僧爽白鸡诗: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修行,皆得道果。」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佛学常见辞汇】
依佛法的路线去行持实践。
【俗语佛源】
含有实行、修养、实践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实现生活上之统制、调节、规定等则必须藉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来就有信仰与修行双重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实现佛陀体验之境界,而专心精研修养,故特别重视修行方面,亦因而发展成为详细之戒律条文、生活规范与精神之修养方法。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门中好修行,望老爷高抬贵手。」(李君冈)
【三藏法数】
修行者,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无有过失也。
(术语)四法之一。如理修习作行也。通于身语意之三业。汉书儒林传曰:「严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诠言训曰:「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务。自晋书谓鸠摩罗什不拘小检,修行者颇疑之,后人遂专以为释氏言,如白居易长斋诗: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苏轼僧爽白鸡诗: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修行,皆得道果。」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佛学常见辞汇】
依佛法的路线去行持实践。
【俗语佛源】
含有实行、修养、实践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实现生活上之统制、调节、规定等则必须藉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来就有信仰与修行双重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实现佛陀体验之境界,而专心精研修养,故特别重视修行方面,亦因而发展成为详细之戒律条文、生活规范与精神之修养方法。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门中好修行,望老爷高抬贵手。」(李君冈)
【三藏法数】
修行者,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无有过失也。
修行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位十住之第三。
【三藏法数】
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术语)菩萨位十住之第三。
【三藏法数】
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修行门
【佛学大辞典】
(杂名)谓葬场之南门也。由阿字四转之深义而来。(参见:四转)
(杂名)谓葬场之南门也。由阿字四转之深义而来。(参见:四转)
修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修行道地经之略名。
(经名)修行道地经之略名。
修行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修行道地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卷,天竺沙门众护撰,西晋竺法护译。有三十品。明五阴等之法相及三乘之行法。论藏也。
(经名)七卷,天竺沙门众护撰,西晋竺法护译。有三十品。明五阴等之法相及三乘之行法。论藏也。
修行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后汉竺大力等译。与过去现在因果经同本。
(经名)二卷,后汉竺大力等译。与过去现在因果经同本。
修行方便禅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修行菩萨行诸经要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乘修行菩萨行诸经要集,三卷,唐智严译。集诸经四十二部,明菩萨之行门六十六条。
(书名)大乘修行菩萨行诸经要集,三卷,唐智严译。集诸经四十二部,明菩萨之行门六十六条。
菩萨修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白法祖译。又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大宝积经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之异译也。
(经名)一卷,西晋白法祖译。又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大宝积经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之异译也。
菩萨修行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依为地前,供养五恒沙之佛,二依为初地乃至六地,供养六恒沙之佛,三依为七八九地,供养七恒沙之佛,四依为十地,供养八恒沙之佛。菩萨经此四依成就修道。
(名数)初依为地前,供养五恒沙之佛,二依为初地乃至六地,供养六恒沙之佛,三依为七八九地,供养七恒沙之佛,四依为十地,供养八恒沙之佛。菩萨经此四依成就修道。
菩萨修行四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四法经义同而文稍异。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四法经义同而文稍异。
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之略名。
(经名)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之略名。
释迦三僧祇修行
【佛学大辞典】
(本生)智度论四云:「菩萨过一阿僧祇,还从一起,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能知我必当作佛,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言我于来世当得作佛。释迦文佛,自过去释迦文佛至罽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其中菩萨永离女人身,自罽那尸弃佛至然灯佛为二阿僧祇,其中菩萨以七茎青莲华供养然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然灯佛便授记,汝当于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自然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若过三阿僧祇劫,则是时种三十二相业因缘。」俱舍论十八曰:「最初发心位所逢之佛,名释迦牟尼,从此供养七万五千佛,其最后之佛名宝髻(即上之罽那尸弃),是为第一祇劫满。从此供养七万六千佛,其最后之佛名然灯,是为第二祇劫满。从此供养七万七千佛,其最后之佛名胜观(即上之毗婆尸),是为第三祇劫满。」此外小乘为感三十二相说百劫之修行。【又】依优婆塞戒经一之说,则往昔于释迦牟尼佛所初发心,于宝顶佛所满第一阿僧祇劫,于然灯佛所满第二阿僧祇劫(此与上同),于迦叶佛所满第三阿僧祇劫,是大乘于三祇外不别立百劫,总摄之于第三祇劫。
(本生)智度论四云:「菩萨过一阿僧祇,还从一起,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能知我必当作佛,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言我于来世当得作佛。释迦文佛,自过去释迦文佛至罽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其中菩萨永离女人身,自罽那尸弃佛至然灯佛为二阿僧祇,其中菩萨以七茎青莲华供养然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然灯佛便授记,汝当于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自然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若过三阿僧祇劫,则是时种三十二相业因缘。」俱舍论十八曰:「最初发心位所逢之佛,名释迦牟尼,从此供养七万五千佛,其最后之佛名宝髻(即上之罽那尸弃),是为第一祇劫满。从此供养七万六千佛,其最后之佛名然灯,是为第二祇劫满。从此供养七万七千佛,其最后之佛名胜观(即上之毗婆尸),是为第三祇劫满。」此外小乘为感三十二相说百劫之修行。【又】依优婆塞戒经一之说,则往昔于释迦牟尼佛所初发心,于宝顶佛所满第一阿僧祇劫,于然灯佛所满第二阿僧祇劫(此与上同),于迦叶佛所满第三阿僧祇劫,是大乘于三祇外不别立百劫,总摄之于第三祇劫。
修行四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识。
三、不舍堪忍爱乐。
四、不舍阿练若。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识。
三、不舍堪忍爱乐。
四、不舍阿练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