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讲求(講求) 拼音:jiǎng qiú
1.研究、研习。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于内。」《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农隙之际,讲求弓马,以习战伐。」
2.喜好、重视。《文明小史》第三一回:「现在讲求新政的,有一位商务部里的冯主事,单名一个廉,字号叫直斋。」
《国语辞典》:学成(学成) 拼音:xué chéng
技艺或学业修习完毕,且有所成就。《文明小史》第三六回:「莫如入陆军学校,学成了倒还有个出身。」
《國語辭典》:肄业(肄業) 拼音:yì yè
修习学业。通常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而言。《儒林外史》第一九回:「考过,宗师著实称赞,取在一等第一,又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因他二人自幼喜欢耍枪弄棒,很有点尚武精神,所以兄弟一齐送他们到武备学堂肄业。」
《國語辭典》:游艺(游藝) 拼音:yóu yì
1.优游于六艺之学。《论语。述而》:「依于仁,游于艺。」南朝宋。
谢庄 〈〉:「游艺殚数,抚律穷机。」
2.一般多指通俗的民间艺能表演,后亦包括娱乐性较高的戏剧或音乐会。也作「游艺」。
3.游学讲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蓬转。」清。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迨中入学宫,游艺四方,稍致甘旨之养。」
《國語辭典》:游艺(遊藝) 拼音:yóu yì
一般多指通俗的民间艺能表演,后亦包括娱乐性较高的戏剧或音乐会。也作「游艺」。
《國語辭典》:施食 拼音:shī shí
佛教谓施食给饿鬼。《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请了大和尚在船上悬挂佛像,铺设经坛从西水关起,一路施食到进香河。」也称为「放焰口」、「焰口」。
《漢語大詞典》:禅天(禪天)
佛教语。指修习禅定所能达到的色界四重天(初重天至第四重天)。 宋
王安石 《示宝觉》诗之一:“翛然迥出山林外,别有禪天好浄居。”
《漢語大詞典》:谨修(謹修,謹脩)
(1).谓敬慎修习、守持。
《礼记·曲礼下》:“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脩其法而审行之。”
《韩非子·扬权》:“谨脩所事,待命於天。毋失其要,乃为圣人。” 明
章懋 《方母贞节传》:“其教子 廷仪 ,则崇俭朴,去华靡,谨修乡行,不为市道。”
(2).敬谨撰写。 宋
毕仲游《贺门下相公启》:“谨修前啟通贺,兼布悰诚万一。”
《漢語大詞典》:报身(報身)
佛教语。三身之一。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 唐
白居易 《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偈铭》:“师既疾亟,四大将坏,无恋著念,无厌离想。郡太守、门弟子进医馈药者数四,师頷之云:‘报身非病,焉用是为?’言讫,趺坐,恬然就化。” 宋
苏轼 :“试以喻眼:见是法身,能见是报身,所见是化身。何谓见是法身?眼之见性,非有非无。无眼之人,不免见黑,眼枯睛亡,见性不灭。”
《漢語大詞典》:书课(書課)
(1).书载官吏考绩。 唐
包佶 《立春后休沐》诗:“定知书课日,优詔许辞归。”
(2).指修习的课业。 宋
陆游 《春雨》诗:“黯黯阴连月,萧萧滴到明。窗昏减书课,弦缓咽琴声。”
《國語辭典》:素养(素養) 拼音:sù yǎng
平日的修养。《后汉书。卷七四下。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
《國語辭典》:渐教(漸教) 拼音:jiàn jiào
中国古代高僧依据经典,将佛陀的教法分成渐教、顿教。渐教是指教导的修学的方法有次第,由浅而深,须经长久时间,渐次修行。
《漢語大詞典》:隶业(隸業)
肄业。谓修习其业。隶,通“ 肄 ”。
《国语辞典》:补修(补修) 拼音:bǔ xiū
1.修理、修补,使受损害的物品能够继续使用。如:「补修房屋」。
2.学生补行修习该修的学科或学分。如:「他还要补修三个学分才能毕业。」
《漢語大詞典》:四施
(1).向四周散布。 战国 楚
宋玉 :“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
《文选·扬雄〈甘泉赋〉》:“樵蒸昆上,配藜四施。” 李善 注:“言燔燎之盛,故樵蒸之光同上,而披离四布也。”
(2).佛教语。僧徒修习的四种布施: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见
《菩萨戒经》。
《漢語大詞典》:礼园(禮園)
指修习礼仪之处。 汉
司马相如 :“脩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 北周
庾信 :“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翱翔于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