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慈恩谓为世俗谛。义净谓为覆俗谛。皆为于胜义谛之称。单曰世谛或俗谛,亦同。世俗之道理也。寄归传四曰:「覆俗谛,旧云世俗谛,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盖真名为覆俗矣。此据覆即是俗,名为覆俗,或可但云真谛覆谛。」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术语)慈恩谓为世俗谛。义净谓为覆俗谛。皆为于胜义谛之称。单曰世谛或俗谛,亦同。世俗之道理也。寄归传四曰:「覆俗谛,旧云世俗谛,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盖真名为覆俗矣。此据覆即是俗,名为覆俗,或可但云真谛覆谛。」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白俗
【佛学大辞典】
(杂语)白衣之俗人也。印度之俗人,多著白服,故亦曰白衣。(参见:白衣)
(杂语)白衣之俗人也。印度之俗人,多著白服,故亦曰白衣。(参见:白衣)
白衣
【佛学大辞典】
(杂名)俗人之别称。以天竺之波罗门及俗人,多服鲜白之衣故也。以是称沙门,谓之缁衣,或染衣。西域记二曰:「衣裳服玩无所裁制,贵鲜白,轻杂彩。」道宣律师感通录曰:「白衣俗服,佛严制断。」涅槃经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遗教经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维摩经方便品曰:「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智度论十三曰:「白衣虽有五戒,不如沙门。」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在家人。
(杂名)俗人之别称。以天竺之波罗门及俗人,多服鲜白之衣故也。以是称沙门,谓之缁衣,或染衣。西域记二曰:「衣裳服玩无所裁制,贵鲜白,轻杂彩。」道宣律师感通录曰:「白衣俗服,佛严制断。」涅槃经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遗教经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维摩经方便品曰:「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智度论十三曰:「白衣虽有五戒,不如沙门。」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在家人。
他方道俗菩萨院
【佛学大辞典】
(堂塔)在祇园精舍中。他方世界在家出家之菩萨修行佛道之院也。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故曰道俗菩萨。见祇园图经。
(堂塔)在祇园精舍中。他方世界在家出家之菩萨修行佛道之院也。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故曰道俗菩萨。见祇园图经。
在俗
【佛学大辞典】
(杂语)没在世俗之中者。谓不能修正道之人也。
(杂语)没在世俗之中者。谓不能修正道之人也。
昏俗
【佛学大辞典】
(杂语)盲昧之凡俗也。行事钞下三曰:「昏俗多务,慧观难修。」同资持记下三之三曰:「尘网所萦,故云昏俗。」
(杂语)盲昧之凡俗也。行事钞下三曰:「昏俗多务,慧观难修。」同资持记下三之三曰:「尘网所萦,故云昏俗。」
俗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誐罗娑他Gr!hastha,言在家之人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世俗的人。
(术语)梵语曰誐罗娑他Gr!hastha,言在家之人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世俗的人。
俗妄真实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判十宗之一。小乘中说出世部等所立,言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俗谛为妄,真谛为实者也。见五教章上。
【三藏法数】
谓此宗计世俗之法皆是虚妄,出世之法皆是真实,是为俗妄真实宗。
(术语)华严宗所判十宗之一。小乘中说出世部等所立,言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俗谛为妄,真谛为实者也。见五教章上。
【三藏法数】
谓此宗计世俗之法皆是虚妄,出世之法皆是真实,是为俗妄真实宗。
俗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真我而言,又云假我。佛者于五蕴之假者顺世俗之法而称为我,谓之俗我。真我又云实我。外道凡夫所执之妄我也。佛者排妄我,不拨俗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假我,亦即凡夫所执著的妄我。
(术语)对真我而言,又云假我。佛者于五蕴之假者顺世俗之法而称为我,谓之俗我。真我又云实我。外道凡夫所执之妄我也。佛者排妄我,不拨俗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假我,亦即凡夫所执著的妄我。
俗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无漏之道具戒而名有漏之诸戒为俗戒。法苑珠林曰:「夫戒有三种:一是俗戒,二是道戒,三是定戒。五、八、十,具戒等为俗戒。」又对于十戒具足戒之出家戒而称五戒八戒之在家戒为俗戒。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有漏的戒。2。指五戒和八戒等在家戒。
(术语)对于无漏之道具戒而名有漏之诸戒为俗戒。法苑珠林曰:「夫戒有三种:一是俗戒,二是道戒,三是定戒。五、八、十,具戒等为俗戒。」又对于十戒具足戒之出家戒而称五戒八戒之在家戒为俗戒。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有漏的戒。2。指五戒和八戒等在家戒。
俗形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俗人之形也。萨婆多律摄五曰:「非法衣服,是俗形仪。」
(术语)俗人之形也。萨婆多律摄五曰:「非法衣服,是俗形仪。」
俗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俗之流类也。释门归敬仪中曰:「自揣形服,都非俗流。」
(术语)世俗之流类也。释门归敬仪中曰:「自揣形服,都非俗流。」
俗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俗浅近之智,又知俗谛之智。又有漏杂染之智。(参见: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1。俗人的智慧。2。明白俗谛的智慧。3。有漏杂染的智慧。
(术语)凡俗浅近之智,又知俗谛之智。又有漏杂染之智。(参见: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1。俗人的智慧。2。明白俗谛的智慧。3。有漏杂染的智慧。
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三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著,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无量无边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行宗记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谛故。世出世法,唯佛通达,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谛故。法性真理,唯佛尽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又】一、根本智,如理智之异名,真智初起契会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实智,为通后有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后得智,如量智之异名,真智后照了有为万法之俗智也。此为生于根本智后边之智,故名后得智。此二者,又称无分别智,后得智,以根本智之境,离一切之分别也。唯识论十曰:「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馀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同九曰:「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又】一、真智,根本智之异名,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后得智之异名,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下曰:「真俗二智,更互相违。」佛性论二曰:「般若有二:一无分别真智,二有分别俗智。」【又】一、实智,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二、权智,又名方便智,通于佛菩萨权方便之智也。维摩经佛道品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天台维摩经会疏九曰:「智度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往生论注下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大乘义章十九曰:「知于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又】一、一切智,达于一切法实性之智也。二、一切种智,通于一切法种种事相之智也。声闻缘觉唯有一切智,佛具二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佛智为二种: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后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实智,权智。曰一切智,一切种智。要之为事理一双相对,诸义相通,然华严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后得,天台宗通用权智实智之目。(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数种。(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
二、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如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出大集经)
〔一、尽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二、无生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烦恼已尽,知诸缚解,更不三界受生,是名无生智。(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观察智〕,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證者,谓能證之智;所證者,谓所證之理。)
〔二、取相智〕,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名数)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三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著,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无量无边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行宗记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谛故。世出世法,唯佛通达,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谛故。法性真理,唯佛尽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又】一、根本智,如理智之异名,真智初起契会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实智,为通后有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后得智,如量智之异名,真智后照了有为万法之俗智也。此为生于根本智后边之智,故名后得智。此二者,又称无分别智,后得智,以根本智之境,离一切之分别也。唯识论十曰:「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馀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同九曰:「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又】一、真智,根本智之异名,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后得智之异名,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下曰:「真俗二智,更互相违。」佛性论二曰:「般若有二:一无分别真智,二有分别俗智。」【又】一、实智,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二、权智,又名方便智,通于佛菩萨权方便之智也。维摩经佛道品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天台维摩经会疏九曰:「智度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往生论注下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大乘义章十九曰:「知于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又】一、一切智,达于一切法实性之智也。二、一切种智,通于一切法种种事相之智也。声闻缘觉唯有一切智,佛具二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佛智为二种: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后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实智,权智。曰一切智,一切种智。要之为事理一双相对,诸义相通,然华严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后得,天台宗通用权智实智之目。(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数种。(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
二、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如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出大集经)
〔一、尽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二、无生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烦恼已尽,知诸缚解,更不三界受生,是名无生智。(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观察智〕,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證者,谓能證之智;所證者,谓所證之理。)
〔二、取相智〕,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俗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俗之尘垢。斥一切世间之人事而言,往生要集上本曰:「头戴霜发,心染俗尘,一生虽尽,希望不尽。」续高僧传(道杰传)曰:「宿植德本,情厌俗尘。」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切世间的人事而言。
(术语)凡俗之尘垢。斥一切世间之人事而言,往生要集上本曰:「头戴霜发,心染俗尘,一生虽尽,希望不尽。」续高僧传(道杰传)曰:「宿植德本,情厌俗尘。」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切世间的人事而言。
俗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真谛而有俗谛之称。又云世谛。俗者俗事也,又世俗之人也。一切因缘生之事相,对于真理而云俗,又世俗之人所知,故云俗。谛者,真实之道理也。即俗事上之道理,谓之俗谛。又世俗之人所知之道理谓之俗谛。大乘义章一曰:「俗谓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谛。」(参见:二谛)
【佛学常见辞汇】
世间的真理,为二谛之一。
【三藏法数】
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也。
【三藏法数】
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诸法虽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观照之,则能谛了性具诸法,历历宛然,故名俗谛。
(术语)对于真谛而有俗谛之称。又云世谛。俗者俗事也,又世俗之人也。一切因缘生之事相,对于真理而云俗,又世俗之人所知,故云俗。谛者,真实之道理也。即俗事上之道理,谓之俗谛。又世俗之人所知之道理谓之俗谛。大乘义章一曰:「俗谓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谛。」(参见:二谛)
【佛学常见辞汇】
世间的真理,为二谛之一。
【三藏法数】
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也。
【三藏法数】
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诸法虽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观照之,则能谛了性具诸法,历历宛然,故名俗谛。
真俗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俗为事理之异名,因缘所生之事理曰俗,不生不灭之理性曰真。故有空中或空假中之三者为有,又以假为俗,空中为真。而是为相对之名,故依相对而生重生之真俗。遂至为世出世或在家出家之异名。(参见:二谛)
【佛学常见辞汇】
1。事理的别名。因缘所生之事相叫做俗,不生不灭之理体叫做真。2。在假空中三谛中,假是俗,空与中是真。3。世间是俗,出世间是真。4。在家是俗,出家是真。
(术语)真俗为事理之异名,因缘所生之事理曰俗,不生不灭之理性曰真。故有空中或空假中之三者为有,又以假为俗,空中为真。而是为相对之名,故依相对而生重生之真俗。遂至为世出世或在家出家之异名。(参见:二谛)
【佛学常见辞汇】
1。事理的别名。因缘所生之事相叫做俗,不生不灭之理体叫做真。2。在假空中三谛中,假是俗,空与中是真。3。世间是俗,出世间是真。4。在家是俗,出家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