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7—1684 【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阳曲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一字仁仲,别署公之佗,一作公他,又称啬庐、朱衣道人、石道人、随厉、六持、丹崖翁、丹崖子、浊堂老人、青年庵主、不夜庵老人、傅乔山、侨山、侨黄山、侨黄老人、侨黄之人、傅道人、傅子、老檗禅、真山、侨黄真山、五峰道人、龙池道人、龙池闻道下士、观花翁、大笑下士。明末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有《霜红龛集》等。
词学图录
傅山(1607-1684) 字青竹,后改青主,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山西阳曲人。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清初通儒无出其右者。书法为"清初第一写家",画被列入逸品。崇祯十七年于寿阳五峰山中加入道教,改着黄冠朱衣。顺治十一年,南明委宋谦来汾州与其密谋举义,后事暴露被捕,抗词不屈,绝食九日,几死,门人以计救之,得免出狱。康熙十七年征举博学鸿词,被迫舁至北京,以死拒不应试,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后与顾炎武、阎若璩、李因笃、朱彝尊、戴本孝等数十人在太原松庄、祁县丹枫阁聚会,切磋学问,砥砺志行。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二
傅山,字青主,又字啬庐,阳曲人。明诸生。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不试,授内阁中书。有《霜红龛集》。
清诗别裁集
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辞,未应试授职,不就归。○征君归后,变姓名为公之佗,诗卷零落,只存一篇,以志梗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0—1684 【介绍】: 清直隶容城人,字君侨。孙奇逢子。不应科举,从侍其父,不离左右。奇逢晚年听力减退,弟子质疑,均赖博雅转达;所著各书,亦赖博雅缮写。康熙八年,拒应“山林隐逸”之荐。弟孙韵雅坐事遣戍,徒步送之,途中病卒。学者称文孝先生。有《约斋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四
孙博雅,字君侨,辉县人,有《约斋集》。
郑侨生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郑侨生。康熙六年(1667年)中式丁未科二甲进士。官遵化县知县。康熙十六年(1677年),因孝陵在遵化之故,升遵化县为州,并将丰润县划归其属。郑侨生即升知州。历官湖广提学佥事。曾修《遵化州志》。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
贺祥麟,字麓侨,浏阳人。举人,官云龙知州。有《有真意斋诗集》。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字步洲,又字瀛侨,邑增生。工诗词骈体,中年弃去,专致力于经世之学,尤精舆地。馆予叔瑞徵家,教从弟子座读,一时负笈从游者甚众。年甫四十卒。诗文稿均为门弟子携去,散失殆尽,识者惜之。
吴正肃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江都人,字静娴,号侨杨女史。黄履岳妻。工画山水,笔墨苍劲,无纤秾之习,得沈周笔意。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五十八
郑之侨,字东里,仁怀人。康熙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维基
郑之侨,字东里,贵州赤水人,同进士出身。
高荀侨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高荀侨,字毅斋,直隶静海人,进士出身。康熙五十四,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后官至兵部郎中。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9—1732 【介绍】: 清福建安溪人,字世邠,号抑亭。李天宠弟。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官编修。曾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又曾视学江西。降补国子监丞。有《论语孟子讲蒙》、《诗经测义》、《易解》。
郑之侨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郑之侨(1707年—1784年),字茂云,号东里,广东潮阳县举练都金浦(今潮阳区金浦街道)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中进士,授江西铅山县令,建鹅湖书院。继而弋阳县令。在饶州府同知任上建濂溪书院。之后历任广西柳州府知府,湖南宝庆(今邵阳市)知府,山东济东泰武道员,湖广安襄郧兵备道(今湖北之安陆、襄阳、郧阳三地区,当时各为府)。致仕后家居近20年,其府第今存。
洪侨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洪侨(1714年—1785年)字闰之,号东里,广东惠州府海丰县石帆都甲子所(今陆丰甲东)人。同进士出身。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广东乡试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登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教职。任广东德庆府儒学教授,升陕西延安府延长县知县,敕授文林郎。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
刘东里,字也侨,庆云人。乾隆癸卯举人,官费县知县。
葛树蕃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湘乡人,字筠侨,号莞花居士。嘉庆初贡生。与同县舒东交善,并有文名,时称舒葛。喜吟诗。卒年九十余。有《绿石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