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2,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无依涅槃
无常依
无常依经
无馀依
无馀依妙涅槃界
智自在所依真如
等无间缘依
喻依
遍依圆
嗟袜囊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诸行依果
诸波罗蜜依果
转依
转依难證屈
佛类词典(续上)
无依无依涅槃
无常依
无常依经
无馀依
无馀依妙涅槃界
智自在所依真如
等无间缘依
喻依
遍依圆
嗟袜囊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诸行依果
诸波罗蜜依果
转依
转依难證屈
无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言无著,谓虽接于万境而一无所依也。是之谓无依道人。临济录曰:「这个无依道人乘境出来。」又曰:「达六种色声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
(术语)如言无著,谓虽接于万境而一无所依也。是之谓无依道人。临济录曰:「这个无依道人乘境出来。」又曰:「达六种色声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
无依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无馀依涅槃。
(术语)同无馀依涅槃。
无常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德号。如来为一切众生之所依,故名。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的德号,因如来是一切众生所依靠之处。
(术语)如来之德号。如来为一切众生之所依,故名。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的德号,因如来是一切众生所依靠之处。
无常依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梁真谛译。说造佛像之功德及如来之功德。
(经名)二卷,梁真谛译。说造佛像之功德及如来之功德。
无馀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馀涅槃又云无馀依涅槃。依者苦所依之身体也,涅槃有二种,有苦之依身谓之有馀依涅槃,无苦之依身谓之无馀依涅槃。唯识述记十末曰:「依谓依身。」
【佛学常见辞汇】
无馀依涅槃的简称。(参见:二涅槃)
(术语)无馀涅槃又云无馀依涅槃。依者苦所依之身体也,涅槃有二种,有苦之依身谓之有馀依涅槃,无苦之依身谓之无馀依涅槃。唯识述记十末曰:「依谓依身。」
【佛学常见辞汇】
无馀依涅槃的简称。(参见:二涅槃)
二涅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馀涅槃,无馀涅槃也。(参见:涅槃)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性净涅槃〕,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诸法实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相,相相皆实,故名实相。不可染、不可净者,谓实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净。不染即不生者,既无惑染,岂有法生。不净即不灭者,既非智净,岂有法灭。是故名为不生不灭。)
〔二、方便净涅槃〕,方便犹善巧也,智既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此生非生者,谓机感即生,心常寂灭也。此灭非灭者,谓缘尽即灭,应用常兴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有馀涅槃〕,谓见、思烦恼已断,尚馀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馀涅槃。(见、思烦恼,即见、思惑,于意识起诸分别,曰见惑;于尘境起诸贪爱,曰思惑。)
〔二、无馀涅槃〕,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馀,是名无馀涅槃。(五众即五阴,谓色受想行识也。)
(名数)有馀涅槃,无馀涅槃也。(参见:涅槃)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性净涅槃〕,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诸法实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相,相相皆实,故名实相。不可染、不可净者,谓实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净。不染即不生者,既无惑染,岂有法生。不净即不灭者,既非智净,岂有法灭。是故名为不生不灭。)
〔二、方便净涅槃〕,方便犹善巧也,智既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此生非生者,谓机感即生,心常寂灭也。此灭非灭者,谓缘尽即灭,应用常兴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有馀涅槃〕,谓见、思烦恼已断,尚馀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馀涅槃。(见、思烦恼,即见、思惑,于意识起诸分别,曰见惑;于尘境起诸贪爱,曰思惑。)
〔二、无馀涅槃〕,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馀,是名无馀涅槃。(五众即五阴,谓色受想行识也。)
无馀依妙涅槃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罗汉灰身灭智而寂灭之境界也。无有漏之依身,故云无馀依,其境界不可思议故云妙,圆寂故云涅槃。毗奈耶杂事十八曰:「现诸神变,入无馀依妙涅槃界。」
(术语)阿罗汉灰身灭智而寂灭之境界也。无有漏之依身,故云无馀依,其境界不可思议故云妙,圆寂故云涅槃。毗奈耶杂事十八曰:「现诸神变,入无馀依妙涅槃界。」
智自在所依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真如之一。于第九善慧地證悟之真如。无碍智所依之真如也。在此地得四无碍智,自在得知,故有此名。
(术语)十真如之一。于第九善慧地證悟之真如。无碍智所依之真如也。在此地得四无碍智,自在得知,故有此名。
等无间缘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开导依。谓前念之心灭而为生起后念心心所之所依也。盖后念之心心所,必俟前念之心灭,让现行之位,始得生起,故前灭之心(意根),望后念之心心所,谓之等无间缘依。
(术语)又名开导依。谓前念之心灭而为生起后念心心所之所依也。盖后念之心心所,必俟前念之心灭,让现行之位,始得生起,故前灭之心(意根),望后念之心心所,谓之等无间缘依。
喻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之喻法,分喻依喻体之二义,欲喻之义理为喻体,其喻体之所依为喻依,例如瓶为喻依,瓶上所作无常之义为喻体。喻法所取者为喻体,而非为喻依也。因明大疏上曰:「瓶等喻依。」又曰:「如空等,此举喻依以彰喻体。」
(术语)因明之喻法,分喻依喻体之二义,欲喻之义理为喻体,其喻体之所依为喻依,例如瓶为喻依,瓶上所作无常之义为喻体。喻法所取者为喻体,而非为喻依也。因明大疏上曰:「瓶等喻依。」又曰:「如空等,此举喻依以彰喻体。」
遍依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学所说之三性。(参见:三性)
(术语)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学所说之三性。(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嗟袜囊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天子当死堕猪身。帝释教以三归,乃生于兜率陀天。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天子当死堕猪身。帝释教以三归,乃生于兜率陀天。
诸行依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种依果)
(术语)(参见:十种依果)
诸波罗蜜依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种依果)
(术语)(参见:十种依果)
转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舍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为所转舍之法,菩提与涅槃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为所转舍二障与所转得二果之所依,故名。因之今修圣道,转舍其第八识中烦恼障之种子,而转得其实性之涅槃。又转舍第八识中所知障之种子,而转得其中无漏之真智(即菩提)谓之转依。所得之菩提涅槃,谓为二转依之妙果。唯识论九曰:「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證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證得如斯二转依果。」见百法问答钞八。
【佛学次第统编】
转依者,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云何證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證得。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密多。义见后文。
(术语)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舍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为所转舍之法,菩提与涅槃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为所转舍二障与所转得二果之所依,故名。因之今修圣道,转舍其第八识中烦恼障之种子,而转得其实性之涅槃。又转舍第八识中所知障之种子,而转得其中无漏之真智(即菩提)谓之转依。所得之菩提涅槃,谓为二转依之妙果。唯识论九曰:「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證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證得如斯二转依果。」见百法问答钞八。
【佛学次第统编】
转依者,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云何證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證得。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密多。义见后文。
转依难證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退屈)
【三藏法数】
谓闻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极难可證,心便退屈,是名转依难證屈。(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术语)(参见:三退屈)
【三藏法数】
谓闻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极难可證,心便退屈,是名转依难證屈。(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退屈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五位中,第一资粮位之间,有三种之退屈:一、菩提广大屈,无上菩提,广大深远,闻而生退屈之心也。二、万行难修屈,布施之万行甚难修,闻而生退屈之心也。三、转依难證屈,二转依之妙果难證,闻而生退屈之心也。对治此三退屈,谓之三练磨。见唯识论九。第一引他既證大菩提者而练磨自心,第二省己意乐而练磨自心也。第三引他之粗善,比已之妙因而练磨自心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菩提广大屈〕,梵语菩提,华言道。谓闻无上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是名菩提广大屈。
〔二、万行难修屈〕,谓闻布施等波罗蜜多,修之甚难,心便退屈,是名万行难修屈。(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三、转依难證屈〕,谓闻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极难可證,心便退屈,是名转依难證屈。(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名数)菩萨五位中,第一资粮位之间,有三种之退屈:一、菩提广大屈,无上菩提,广大深远,闻而生退屈之心也。二、万行难修屈,布施之万行甚难修,闻而生退屈之心也。三、转依难證屈,二转依之妙果难證,闻而生退屈之心也。对治此三退屈,谓之三练磨。见唯识论九。第一引他既證大菩提者而练磨自心,第二省己意乐而练磨自心也。第三引他之粗善,比已之妙因而练磨自心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菩提广大屈〕,梵语菩提,华言道。谓闻无上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是名菩提广大屈。
〔二、万行难修屈〕,谓闻布施等波罗蜜多,修之甚难,心便退屈,是名万行难修屈。(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三、转依难證屈〕,谓闻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极难可證,心便退屈,是名转依难證屈。(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