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之二性也。三论大义钞一曰:「都存依圆徒,还同栗过。」
【佛学常见辞汇】
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参见:三性)
(术语)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之二性也。三论大义钞一曰:「都存依圆徒,还同栗过。」
【佛学常见辞汇】
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依义不依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
【三藏法数】
依义者,义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则能成就万行,破诸颠倒,而显中道之理也。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言语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则万行不成,颠倒不破,中道不显也。
(术语)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
【三藏法数】
依义者,义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则能成就万行,破诸颠倒,而显中道之理也。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言语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则万行不成,颠倒不破,中道不显也。
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说四依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名数)有四种: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说四依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依学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仅为依学学问之宗,而非信心修行之宗也。如俱舍成实宗即是。
(术语)谓仅为依学学问之宗,而非信心修行之宗也。如俱舍成实宗即是。
依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赖也。南本涅槃经十九曰:「依凭国王,无有盗贼。」
(术语)依赖也。南本涅槃经十九曰:「依凭国王,无有盗贼。」
依诠谈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废诠谈旨而言,谓托于言虑之诠门,说其旨也。例如真如为妙谛,永离言诠,无实可名,然为使人悟其体义,强立真如之名,谈真实如常等之旨,是也。其他三性三无性等,总为依诠门之谈。见百祛问答钞等。
(术语)对于废诠谈旨而言,谓托于言虑之诠门,说其旨也。例如真如为妙谛,永离言诠,无实可名,然为使人悟其体义,强立真如之名,谈真实如常等之旨,是也。其他三性三无性等,总为依诠门之谈。见百祛问答钞等。
所知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论三曰:「或名所知依,能为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述记三末曰:「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异名也。因彼识为偏依圆三性所知法之所依故也。唯识述记三末曰:「所知者,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阿赖耶识的别名,因它是遍依圆三性所知法之所依,故名。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论三曰:「或名所知依,能为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述记三末曰:「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异名也。因彼识为偏依圆三性所知法之所依故也。唯识述记三末曰:「所知者,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阿赖耶识的别名,因它是遍依圆三性所知法之所依,故名。
所依不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四不成之第四。谓因所依之宗有法不成就也。例如对经部之无空论者,而胜论师谓虚空实有,德所依故。见因明大疏五。
【三藏法数】
谓虚空实有,为万物所依,若言虚空定无,则万物无所依,是名所依不成。
(术语)因明四不成之第四。谓因所依之宗有法不成就也。例如对经部之无空论者,而胜论师谓虚空实有,德所依故。见因明大疏五。
【三藏法数】
谓虚空实有,为万物所依,若言虚空定无,则万物无所依,是名所依不成。
宗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中宗法有宗依宗体二者。前陈之声(是曰有法),后陈之无常(谓之能别),二者名宗依。此二言极成而相关连,若于立敌一许一不许,是名宗体。此二者为宗体之所依,故曰宗依。因明大疏上曰:「有法能别,但是宗依,而非是宗。」
(术语)因明三支中宗法有宗依宗体二者。前陈之声(是曰有法),后陈之无常(谓之能别),二者名宗依。此二言极成而相关连,若于立敌一许一不许,是名宗体。此二者为宗体之所依,故曰宗依。因明大疏上曰:「有法能别,但是宗依,而非是宗。」
家依
【佛学大辞典】
(人名)梁朝真谛三藏之别名。
(人名)梁朝真谛三藏之别名。
俱有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净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藏识若无定不转故。如伽他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馀转识得生。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论说藏识恒与末那俱时转故,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此为唯识家之正义,难陀,安慧,净月等所说与之异。
(术语)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净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藏识若无定不转故。如伽他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馀转识得生。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论说藏识恒与末那俱时转故,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此为唯识家之正义,难陀,安慧,净月等所说与之异。
根本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识四种依之一。
(术语)诸识四种依之一。
能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所依而言。如地之于草木,地为所依,草木为能依。
(术语)对所依而言。如地之于草木,地为所依,草木为能依。
毕竟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德号也。佛为众生究竟之依处,故称毕竟依。赞阿弥陀佛偈曰:「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垢除,是故稽首毕竟依。」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德号,因佛是一切众生究竟的依处。
(术语)佛之德号也。佛为众生究竟之依处,故称毕竟依。赞阿弥陀佛偈曰:「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垢除,是故稽首毕竟依。」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德号,因佛是一切众生究竟的依处。
菩萨修行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依为地前,供养五恒沙之佛,二依为初地乃至六地,供养六恒沙之佛,三依为七八九地,供养七恒沙之佛,四依为十地,供养八恒沙之佛。菩萨经此四依成就修道。
(名数)初依为地前,供养五恒沙之佛,二依为初地乃至六地,供养六恒沙之佛,三依为七八九地,供养七恒沙之佛,四依为十地,供养八恒沙之佛。菩萨经此四依成就修道。
开导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前生之心王开路引导后生之心王心所也。唯识论三曰:「开导依者,谓有缘法为主,能作等无间缘。此于后生心心所法,开路引导名开导依。此但属心,非心所等。」
(术语)谓前生之心王开路引导后生之心王心所也。唯识论三曰:「开导依者,谓有缘法为主,能作等无间缘。此于后生心心所法,开路引导名开导依。此但属心,非心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