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依法不依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
【三藏法数】
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馀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说四依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依草附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依草附叶。谓精灵之依附草木者。对人之精灵而云。无门关曰:「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灵精。」临济录曰:「十年五岁并无一人,皆是依草附叶,竹木精灵,野狐精魅。」
依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力之一种。依凭药力咒术等而现神通之作用,故云依通。所谓神仙之类是也。五通之一。见宗镜录十五,三藏法数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依靠药力或是咒术而显现的神通。
【三藏法数】
依即依凭,谓依凭术法,任意无碍,如乘符往来,药饵灵变之类,是名依通。(乘符往来,药饵灵变,皆神仙之术也。)
依教分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教相判释同。(参见:教判)
教判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相判释之略。天台之五时八教,法相之三时教,华严之五教等,判决释迦一代之教义者。所谓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是也。(参见:五时教及三时教)
【佛学常见辞汇】
教相判释的简称。判决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华严的五教等是。
依智不依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附录。
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说四依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依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执著也。大般若经七十一曰:「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故,复名摩诃萨。」往生要集上末引此文执著作依著。
依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身者,正实之果报也。此心身依止之身外诸物,谓之依报。如世界国土,家屋,衣食等是。璎珞本业经上曰:「凡夫众生,住五阴中,为正报之土。山林大地共有,名依报之土。」(参见:依正)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依果。(参见:依果)
【佛学次第统编】
十方 四方、四维、上下。
三世 过、现、未。
一世界 一初禅。
三千大千世界 小千、中千、大千。
小千世界 千世界、一二禅。
中千世界 千小千、一三禅。
大千世界 千中千、一四禅。
劫 小、中、大。
小劫 增劫、灭劫。
中劫 二十小劫。
大劫 四中劫,成、住、坏、空。
【三藏法数】
依报亦名依果,即世界国土也。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故名依报。
依正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由过去之业,而受之我心身,谓之正报,为其心身依止之一切世间事物,谓之依报。三藏法数二十七曰:「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阴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行愿品疏钞二曰:「依者凡圣所依之国土,若净若秽。正者凡圣能依之身,谓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
【佛学常见辞汇】
依报与正报。世间国土房屋器具等,为身所依,叫做依报;众生五蕴假合之身,乃过去造业所感,叫做正报。
依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依报。凡有情之果报有二种。总谓有情之心身曰正报正果。谓身外之物(即山川居家衣服饮食等)曰依报依果。以是乃正报正果之依处也。赞弥陀偈曰:「无漏依果难思议。」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依报,即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是。
九十四种阿僧祇依报庄严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之菩萨,说愿回向其法施所修之善根,以九十四种阿僧祇之庄严具,庄严十方佛刹云。」
依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之二性也。三论大义钞一曰:「都存依圆徒,还同栗过。」
【佛学常见辞汇】
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依义不依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
【三藏法数】
依义者,义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则能成就万行,破诸颠倒,而显中道之理也。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言语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则万行不成,颠倒不破,中道不显也。
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说四依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依学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仅为依学学问之宗,而非信心修行之宗也。如俱舍成实宗即是。
依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赖也。南本涅槃经十九曰:「依凭国王,无有盗贼。」
依诠谈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废诠谈旨而言,谓托于言虑之诠门,说其旨也。例如真如为妙谛,永离言诠,无实可名,然为使人悟其体义,强立真如之名,谈真实如常等之旨,是也。其他三性三无性等,总为依诠门之谈。见百祛问答钞等。
所知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论三曰:「或名所知依,能为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述记三末曰:「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异名也。因彼识为偏依圆三性所知法之所依故也。唯识述记三末曰:「所知者,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阿赖耶识的别名,因它是遍依圆三性所知法之所依,故名。
所依不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四不成之第四。谓因所依之宗有法不成就也。例如对经部之无空论者,而胜论师谓虚空实有,德所依故。见因明大疏五。
【三藏法数】
谓虚空实有,为万物所依,若言虚空定无,则万物无所依,是名所依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