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3,分39页显示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页
结茅依岛
结茅依竹
落花依草
离本依末
履信依仁
绿叶依笼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七有依福业
十无依行
十无依止
十种依果
十种有依行轮
遍依圆三性
词典(续上)
进退无依结茅依岛
结茅依竹
落花依草
离本依末
履信依仁
绿叶依笼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佛类词典
二转依七有依福业
十无依行
十无依止
十种依果
十种有依行轮
遍依圆三性
《漢語大詞典》:离本依末(離本依末)
见“ 离本趣末 ”。
《國語辭典》: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拼音: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
(谚语)只要留得青山,便能植树而有柴可烧。比喻只要根本的东西还在,不怕将来没有作为。《红楼梦》第八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也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二转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相宗以第八识为迷悟之所依,性宗以真如为迷悟之所依。今转第八识或真如之迷依,而为悟依,以得菩萨涅槃之二果,谓之二转依。楞严经七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参见:转依)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
〔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二、转生死依涅槃〕,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證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
(术语)相宗以第八识为迷悟之所依,性宗以真如为迷悟之所依。今转第八识或真如之迷依,而为悟依,以得菩萨涅槃之二果,谓之二转依。楞严经七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参见:转依)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
〔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二、转生死依涅槃〕,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證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
七有依福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依他苦而行施,以成福业,有七种,名曰七有依福业:一施于客人,二施于行人,三施于病人,四施于侍病之人,五以园林施于诸寺等,六以常食施于众僧,七应寒风热等之时,施随时之饮食衣服等。见俱舍论十八。
(名数)依他苦而行施,以成福业,有七种,名曰七有依福业:一施于客人,二施于行人,三施于病人,四施于侍病之人,五以园林施于诸寺等,六以常食施于众僧,七应寒风热等之时,施随时之饮食衣服等。见俱舍论十八。
十无依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十无依止。依行法以为生功德善根之所依处,然或缘邪见,或依恶缘,其行法有不为功德善之所依止者,此有十种,名为十无依行:一、意业不坏而加行坏者。二、加行不坏而意业坏者,三、加行意业皆坏者,四、戒坏而见不坏者,五、见坏而戒不坏者,六、戒见皆坏者,七、加行与意业,见与戒,皆不坏,而但依止于恶友之力者,八、虽依止于善友之力,而复愚钝,犹如哑羊不能分别事理者,九、于种种之财宝众具,常无厌足,以追求之因缘故,其心迷乱者,十、为众病所逼近,求种种之咒术祠祀,为此因缘,而坏其行者。见大集地藏十轮经五。
(名数)又名十无依止。依行法以为生功德善根之所依处,然或缘邪见,或依恶缘,其行法有不为功德善之所依止者,此有十种,名为十无依行:一、意业不坏而加行坏者。二、加行不坏而意业坏者,三、加行意业皆坏者,四、戒坏而见不坏者,五、见坏而戒不坏者,六、戒见皆坏者,七、加行与意业,见与戒,皆不坏,而但依止于恶友之力者,八、虽依止于善友之力,而复愚钝,犹如哑羊不能分别事理者,九、于种种之财宝众具,常无厌足,以追求之因缘故,其心迷乱者,十、为众病所逼近,求种种之咒术祠祀,为此因缘,而坏其行者。见大集地藏十轮经五。
十无依止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无依行项同。
(名数)与十无依行项同。
十种依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依菩萨乘而修行,其所得之功德有十种,谓为十种之依果:一、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故名。二、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故名。三、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故名。四、诸波罗蜜依果,究竟修行,故名。五、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故名。六、诸愿依果,长养菩提,故名。七、诸行依果,广为修习,故名。八、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故名。九、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故名。十、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故名。见华严经三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名数)菩萨依菩萨乘而修行,其所得之功德有十种,谓为十种之依果:一、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故名。二、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故名。三、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故名。四、诸波罗蜜依果,究竟修行,故名。五、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故名。六、诸愿依果,长养菩提,故名。七、诸行依果,广为修习,故名。八、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故名。九、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故名。十、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故名。见华严经三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十种有依行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者摧破之义,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一具足净信、二具足惭愧、三安住律仪、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归依、九具足精进、十常乐寂静。见地藏十轮经六。
【佛学常见辞汇】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以摧碾为义。佛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具足净信〕,谓众生具足清净信心,则于一切善恶业缘受报因果,皆无所疑,此为有依行也。
〔二、具足惭愧〕,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过非,而能内自羞耻,发露向人,悉不覆藏,此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仪〕,谓众生若能摄身口意业,安住净戒,则于杀盗淫妄等诸律仪,悉无毁犯,此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慈爱之心,则于一切有情,悉与其乐,不加恼害,此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悯之心,则于一切有情,见其受苦,普为救拔,令其安隐,此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谓众生若能安住欢喜之心,见诸有情,离苦得乐,了无憎嫉之意,此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八、具正归依〕,谓众生发心修行之初,必须归向依止佛法僧宝,则所修所證,有所凭据,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见,此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进〕,谓众生于如来一切善法,若能随顺修学,勇猛精勤,始终不懈,此为有依行也。
〔十、常乐寂静〕,谓众生修习禅定,当远离愦闹,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绝诸妄想,此为有依行也。
(名数)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者摧破之义,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一具足净信、二具足惭愧、三安住律仪、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归依、九具足精进、十常乐寂静。见地藏十轮经六。
【佛学常见辞汇】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以摧碾为义。佛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具足净信〕,谓众生具足清净信心,则于一切善恶业缘受报因果,皆无所疑,此为有依行也。
〔二、具足惭愧〕,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过非,而能内自羞耻,发露向人,悉不覆藏,此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仪〕,谓众生若能摄身口意业,安住净戒,则于杀盗淫妄等诸律仪,悉无毁犯,此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慈爱之心,则于一切有情,悉与其乐,不加恼害,此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悯之心,则于一切有情,见其受苦,普为救拔,令其安隐,此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谓众生若能安住欢喜之心,见诸有情,离苦得乐,了无憎嫉之意,此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八、具正归依〕,谓众生发心修行之初,必须归向依止佛法僧宝,则所修所證,有所凭据,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见,此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进〕,谓众生于如来一切善法,若能随顺修学,勇猛精勤,始终不懈,此为有依行也。
〔十、常乐寂静〕,谓众生修习禅定,当远离愦闹,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绝诸妄想,此为有依行也。
遍依圆三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遍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故曰遍计。为此遍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为蛇耳。是曰遍计所执性,吾人于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为之万法,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但自妄情计度而迷执为我为法,因而指实我实法。谓之遍计所执性。是但由妄情而存,不能离妄情而有者。二、依他起性,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是也。他指因缘,以阿赖耶识之种子为第一之因。藉其他种种之助缘而生者。是离忘妄情用而自存也。例如绳自麻等之因缘而生者。三、圆成实性,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也。亦曰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体性也,恰如绳之实性为麻。此有二义。谓此法性随缘,为依他起性者,为实大乘之义。谓此法性为所依,而依他起性成立者,为权大乘之义。然而此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为妄有,依他起性为假有,圆成实性为实有。又遍计所执性为实无,依他起性为似有,圆成实性为真有。此三性于别事上亦在,于一事上亦具。龟毛兔角及过未之法,认为实者,为遍计所执性。如于百法之中差别前九十四法为依他起性,后六无为为圆成实性,是别事上之三性也。又举一花以妄情迷执为实之花,花之相,是遍计所执性也。自因缘而生,假现花之相,是依他起性也。花之实体,是圆成实性也。如此分别之。则诸法各各于一事上具三性。说见唯识论八,百法问答抄四。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性)
(术语)一、遍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故曰遍计。为此遍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为蛇耳。是曰遍计所执性,吾人于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为之万法,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但自妄情计度而迷执为我为法,因而指实我实法。谓之遍计所执性。是但由妄情而存,不能离妄情而有者。二、依他起性,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是也。他指因缘,以阿赖耶识之种子为第一之因。藉其他种种之助缘而生者。是离忘妄情用而自存也。例如绳自麻等之因缘而生者。三、圆成实性,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也。亦曰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体性也,恰如绳之实性为麻。此有二义。谓此法性随缘,为依他起性者,为实大乘之义。谓此法性为所依,而依他起性成立者,为权大乘之义。然而此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为妄有,依他起性为假有,圆成实性为实有。又遍计所执性为实无,依他起性为似有,圆成实性为真有。此三性于别事上亦在,于一事上亦具。龟毛兔角及过未之法,认为实者,为遍计所执性。如于百法之中差别前九十四法为依他起性,后六无为为圆成实性,是别事上之三性也。又举一花以妄情迷执为实之花,花之相,是遍计所执性也。自因缘而生,假现花之相,是依他起性也。花之实体,是圆成实性也。如此分别之。则诸法各各于一事上具三性。说见唯识论八,百法问答抄四。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