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王益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历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元丰三年,封荆国公。卒谥文。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097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全宋诗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历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复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诗书论语说》等百馀卷,已佚。南宋王𨗨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八六
孔武仲(一○四二——一○九八),字常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弟、平仲兄。幼力学,举进士中甲科。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进起居郎兼侍讲,除起居舍人,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复原官。著《》、《》、《论语说》、《金华讲义》、内外制、杂文共百馀卷。《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传》有附传(卒年见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8—1160 【介绍】: 宋湖州归安人,字行简,号苕溪。徽宗宣和三年进士。为越州教授,荐除敕令所删定官。高宗绍兴中,累迁监察御史、起居郎、浙东提刑,擢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数上书论澄清吏治、杜绝幸门,封驳不避权贵。忤秦桧等宰臣意,又极言执政植党之私,罢去。桧死,召还,因病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博学多才,为文敏捷,诗意高远。有《非有斋类稿》,后改名《苕溪集》。
全宋诗
刘一止(一○八○~一一六一),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监秀州都酒务,迁越州教授。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绍兴间,历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郎,以言事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起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又以言事罢,提举江州太平观。一止以忤秦桧,两次奉祠,秦桧死,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此据《行状》,《宋史》本传作八十三)。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传世。事见《苕溪集》卷五四《阁学刘公行状》,《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刘一止诗,以清拥万堂《苕溪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朱祖谋跋本(简称朱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二六四
刘一止(一○七八——一一六一),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登进士第,监秀州都酒务,为越州教授。建炎四年,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绍兴改元,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校书郎,迁监察御史、起居郎,以直言忤执政罢。三年,召为祠部郎,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召入为秘书少监。九年,复起为起居郎,擢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封驳不避权贵。忤秦桧,罢祠。二十三年,以秘阁修撰致仕。桧死,进为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三。一止博学工诗文,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事迹见韩元吉《阁学刘公行状》(《苕溪集》卷五五),《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50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初名京,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以上舍释褐为博士,迁秘书郎。蔡京欲与交,遭拒。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首请诛叛国者,主养兵以图恢复,被黄潜善等排挤而去。累官中书舍人,以徽猷阁待制奉祠。还里,十年不出。有《默成文集》。
全宋诗
潘良贵(一○九四~一一五○),字子贱(原名京,字义荣),号默成居士,婺州金华(金属浙江)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登上舍第,为太学博士,累迁提举淮南东路常平。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对,论何𣓨等人不可用,黜监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召为左(一作右)司谏,因请诛叛命者,忤时相,去职奉祠。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起为左司员外郎,与宰相串颐浩语不合,出知严州,未几又奉祠。五年,起权中书舍人。八年,再奉祠。九年,起知明州,一年后离职奉祠。二十年,坐与李光通书,贬三官,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一),年五十七。有《默成居士集》十五卷,已佚。清康熙初由其裔孙辑成《默成文集》八卷。《宋史》卷三七六、《宋元学案》卷二五有传。 潘良贵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校以《敬乡录》卷二(简称敬乡)所引诗。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四○七八
潘良贵(一○九四——一一五○),初名京,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政和五年,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主客郎中,出提举淮南东路常平。靖康元年,召还赐对,因言时宰何㮚、唐恪不可用,黜监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首论伪党当诛,为汪、黄所恶,书奏三日而左迁。越数年,提点荆湖南路刑狱,除考功郎,迁左司。求出,以直龙图阁知严州,转秘书少监,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以廷叱言者忤旨,求去,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起知明州。期年,除徽猷阁待制、提举亳州明道宫。绍兴二十年卒,年五十七。著有《默成文集》,朱熹为序,极推重之。见朱熹《金华潘公文集序》(黄刻本《潘默成公文集》卷首)及《宋史》卷三七六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6—1204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子充,又字洪道,号省斋居士,晚号平园老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授徽州户曹,累迁监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权给事中,缴驳不避权幸。后任枢密使,创诸军点试法。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进左丞相。光宗时,封益国公。遭弹劾,出判潭州。宁宗初,以少傅致仕。卒谥文忠。工文词,有《玉堂类稿》、《玉堂杂记》、《平园集》、《省斋集》等八十一种,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攻愧集》卷九四神道碑》
全宋诗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诜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为太学录,累迁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因缴驳龙大渊、曾觌除知閤门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剑州。六年,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八年,兼权中书舍人时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阁待制、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七年,除参知政事。九年,除知枢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兴府。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未几,为韩侂胄指为伪学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开禧三年(一二○七),赐谥文忠。生平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事见本集卷首年谱,《宋史》卷三九一有传。 周必大诗,以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宋开禧二年刊本(简称宋本,原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校者校补及异文甚夥,部分有判断,不少仅罗列未定。整理时凡异文与宋本相同,文义且无窒碍者,概从宋本。四库本错夺衍倒极多,而编次较底本、宋本合理,从四库本。编为十四卷。
词学图录
周必大(1126-1204) 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卒谥文忠。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交深谊笃。有《益国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斋文稿》、《平园续稿》、《省斋别稿》、《二老堂诗话》等24种。
全宋文·卷五○一四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初字弘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及第,授徽州司户参军。二十七年中博学宏词科,授建康府学教授。孝宗即位,除起居郎,迁权中书舍人。权给事中,缴驳不避权幸。淳熙五年,除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七年,除参知政事。九年,除知枢密院事。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进左丞相,封益国公。绍熙二年,除观文殿学士,判潭州。庆元元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太师,赐谥文忠。著有《周益国文忠公集》二百卷(存)。见周纶《周益国文忠公年谱》(本集卷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6—1193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孝宗初,知处州,修复通济堰,民得灌溉之利。乾道六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除中书舍人。淳熙五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奉祠。后因病,退居故里石湖。卒赠少师,追封崇国公,谥文穆。素有文名,尤工于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全宋诗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为编类高宗圣政所兼敕令所检讨官。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为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为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静江知府、资政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工诗词,以善写田园诗著称,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集》等。孝宗淳熙四年(1177)中秋,由四川卸任东回临安,经过武昌时曾数次登临黄鹄山南楼,作《水调歌头•中秋饮南楼》并载入其所撰《吴船录》,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开登南楼题黄鹤楼词之先河。并在南楼题诗七律《鄂州南楼》,描绘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达出对江城的赞美之情。
全宋文·卷四九七五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号此山居士,后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隆兴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乾道元年升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罢,主管台州崇道观。三年,起知处州。五年,召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擢起居舍人兼侍讲,仍兼实录院检讨官。六年五月,迁起居郎。使金还,除中书舍人、同修国史。九年,出为广西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淳熙元年,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四年,以病丐归。入对,除权礼部尚书。五年知贡举,寻兼直学士院,以中大夫参知政事,兼权修国史日历。出知婺州、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帅江东兼行宫留守、知建康府。十年丐闲。十五年起知福州,力辞。绍熙三年,知太平州,旋丐归。四年薨,年六十八。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本传,于北山《范成大年谱》,孔凡礼《范成大年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0—1204 【介绍】: 宋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全宋诗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历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一九四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寓居湖州。登隆兴元年进士第。淳熙四年为秘书丞,历知池州。绍熙中入为侍左郎中,知临安府。宁宗即位,为户部侍郎兼侍讲。庆元二年出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复入为吏部尚书,历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二年除同知枢密院事。三年,拜参知政事。罢知镇江府,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嘉泰四年卒,年六十五。著有《择善易解》,《东塘集》。尝命僚属纂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五十卷(存)。见《东塘集》附《家传》,《宋史翼》卷一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9—1256 【介绍】: 宋宗室,字用父,号虚斋。寓居长乐。宁宗嘉定十年进士。历知邵武军、漳州,皆有治绩。理宗嘉熙初为枢密都承旨,次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初罢。寻加资政殿学士,进吏部尚书兼侍读,诏与刘克庄同纂修国史。有《易通》、《虚斋乐府》。
全宋诗
赵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号虚斋。居长乐(今属福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知监利县。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枢密都丞旨兼国史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二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复除枢密都承旨(《宝庆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抚年表》卷上)。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
全宋文·卷七六七六
赵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号虚斋,又号芝山老人、云泉野客,彦括子,居长乐(今福建长乐)。嘉定十年登进士第,历知邵武军、漳州。嘉熙初为枢密都承旨,二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初罢。寻加资政殿学士,进吏部尚书兼侍读。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著有《易通》、《虚斋乐府》(均存)。见刘克庄《虚斋赵公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1—1257 【介绍】: 宋广州番禺人,字俊明,号文溪。理宗宝庆二年进士。历秘书郎、著作郎、直秘阁。淳祐初,累擢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在职不畏强御,史嵩之、贾似道俱为所劾。卒谥忠简。有《文溪存稿》、《文溪词》。
全宋诗
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号文溪,番禺(今广东广州)人。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授汀州推官。除广东经抚司主管机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为太学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迁秘书郎兼沂王府教授,出为福建建宁宪仓提举。丁父忧。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为右正言兼侍讲,以劾史嵩之、赵与■等,罢。十二年,起为江西提刑,兼知赣州。宝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翰林侍讲学士。三年,因论救御史洪天锡斥宦官董宋臣等专权,与俱贬,遂归隐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谥忠简。遗著由门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编为《文溪存稿》。事见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际明刊本卷首裔孙李殿苞《忠简先公行状》,《宋史翼》卷一六有传。 李昴英诗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溪集》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四《文溪集》(简称名贤集)、明崇祯李振鹭重修《李忠简公文溪存稿》(简称崇祯本)。
全粤诗·卷三八
李昴英(一二○一 — 一二五七),字俊明,号文溪,番禺(今广东广州)人。宋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授汀州推官。除广东经抚司主管机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为太学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迁秘书郎兼沂王府教授,出为福建建宁宪仓提举。丁父忧。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为右正言兼侍讲,以劾史嵩之、赵与 等,罢。十二年,起为江西提刑,兼知赣州。宝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翰林侍讲学士。三年,因论救御史洪天锡斥宦官董宋臣等专权,与俱贬,遂归隐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谥忠简。遗著由门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编为《文溪存稿》。事见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际明刊本卷首裔孙李殿苞《忠简先公行状》,《宋史翼》卷一六有传。
全宋文·卷七九三八
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号文溪,番禺(今广东广州)人。宝庆二年廷对第三,调汀州推官,累迁兵部郎中、福建提举。淳祐初除吏部郎官,擢右正言,以直声闻。十二年除江西提刑、兼知赣州。宝祐二年召为大宗正卿,兼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除兼侍讲,进太常卿,擢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三年丐归,五年卒,年五十七。谥忠简。有《文溪集》二十卷,为门人李春叟辑。见李殿苞《忠简先公行状》,姚虞《文溪先生传》(粤十三家集本《文溪集》卷首),《宋史翼》卷一六《李昴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