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98,分60页显示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8 59 60 下一页
疑使
播般曩结使波
瞋恚使
监斋使者
阎罗王五天使经
识使
见惑百十二使
思惑十六使
看风使帆
八十八使
使修行显示
边见使
能使惊怖
役使鬼
佛类词典(续上)
慢使疑使
播般曩结使波
瞋恚使
监斋使者
阎罗王五天使经
识使
见惑百十二使
思惑十六使
看风使帆
八十八使
使修行显示
边见使
能使惊怖
役使鬼
慢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使之一。慢惑驱使人之身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使之一。(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慢即自恃轻他也。谓诸众生,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有才,轻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三藏法数】
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术语)十使之一。慢惑驱使人之身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使之一。(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慢即自恃轻他也。谓诸众生,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有才,轻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三藏法数】
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十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疑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疑惑所驱役,而流转于三界,谓之疑使。十使之一。大乘义章六曰:「使者如地论说:随逐缚义,名之为使,盖乃就喻以名烦恼。如世公使随逐罪人,得便系缚。烦恼亦尔,久随行人,系缚三有,不令出离,故名为使。有人释言,驱役名使,于义无爽,但非经论。」法界次第上之上曰:「使以驱役为义,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
【佛学常见辞汇】
十使之一。(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疑即犹豫不决也。谓诸众生,迷心乖理,不能通达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三藏法数】
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术语)为疑惑所驱役,而流转于三界,谓之疑使。十使之一。大乘义章六曰:「使者如地论说:随逐缚义,名之为使,盖乃就喻以名烦恼。如世公使随逐罪人,得便系缚。烦恼亦尔,久随行人,系缚三有,不令出离,故名为使。有人释言,驱役名使,于义无爽,但非经论。」法界次第上之上曰:「使以驱役为义,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
【佛学常见辞汇】
十使之一。(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疑即犹豫不决也。谓诸众生,迷心乖理,不能通达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三藏法数】
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十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播般曩结使波
【佛学大辞典】
(神名)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神名)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瞋恚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钝使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钝使之一。
【三藏法数】
瞋即忿怒,谓诸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瞋恚,恼乱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术语)五钝使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钝使之一。
【三藏法数】
瞋即忿怒,谓诸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瞋恚,恼乱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监斋使者
【佛学大辞典】
(图像)监护僧食之神。支那僧寺称为监斋菩萨。青面朱发。见象器笺四。
(图像)监护僧食之神。支那僧寺称为监斋菩萨。青面朱发。见象器笺四。
阎罗王五天使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阎罗王五天使经,一卷。宋慧简译。说世间生,老,病,死,刑罚,是阎罗王五天使之旨者。
(经名)佛说阎罗王五天使经,一卷。宋慧简译。说世间生,老,病,死,刑罚,是阎罗王五天使之旨者。
识使
【佛学大辞典】
(杂语)色欲驰使人,故名为使。普贤观经曰:「色使所使,为恩爱奴。」
(杂语)色欲驰使人,故名为使。普贤观经曰:「色使所使,为恩爱奴。」
见惑百十二使
【佛学次第统编】
见惑百十二使者:
一、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下,各有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惑,合为四十。
二、于色界无色界之各四谛下,各除瞋(上界总无瞋毒)为九惑,故合为八九七十二。
三、四十合七十二,成百十二。
唯识述记曰:「见所断,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
见惑百十二使者:
一、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下,各有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惑,合为四十。
二、于色界无色界之各四谛下,各除瞋(上界总无瞋毒)为九惑,故合为八九七十二。
三、四十合七十二,成百十二。
唯识述记曰:「见所断,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
思惑十六使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十六使者:
一、于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
二、于上二界各除瞋而馀五惑,故合为十惑。
三、六惑合十惑,成十六惑。
┌苦┐ ┌十使┐
│集│各有(贪、瞋、痴、慢│十使│
┌ 欲 界 ┤ ├ 、疑、身、边、邪┤ ├四十使 ┐
│ │灭│ 、取、戒、) │十使│ │
│ └道┘ └十使┘ │百
┌见惑┤ ┌苦┐ ┌九使┐ ├十┐
│ │┌色 界┐│集│各有(贪、痴、慢、疑│九使│三十六使│二│
│ └┤ ├┤ ├ 、身、边、邪、取┤ ├三十六使┘使│百
二惑┤ └无色界┘│灭│ 、戒、) │九使│ │二
│ └道┘ └九使┘ ├十
│ ┌ 欲 界 ……贪、瞋、痴、慢、身见、边见、…六使┐ │八
└思惑┤ 色 界┐ ┌五使│ │使
│ ├……贪、痴、慢、身见、边见、……┤ ├十六使┘
└ 无色界┘ └五使┘
思惑十六使者:
一、于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
二、于上二界各除瞋而馀五惑,故合为十惑。
三、六惑合十惑,成十六惑。
┌苦┐ ┌十使┐
│集│各有(贪、瞋、痴、慢│十使│
┌ 欲 界 ┤ ├ 、疑、身、边、邪┤ ├四十使 ┐
│ │灭│ 、取、戒、) │十使│ │
│ └道┘ └十使┘ │百
┌见惑┤ ┌苦┐ ┌九使┐ ├十┐
│ │┌色 界┐│集│各有(贪、痴、慢、疑│九使│三十六使│二│
│ └┤ ├┤ ├ 、身、边、邪、取┤ ├三十六使┘使│百
二惑┤ └无色界┘│灭│ 、戒、) │九使│ │二
│ └道┘ └九使┘ ├十
│ ┌ 欲 界 ……贪、瞋、痴、慢、身见、边见、…六使┐ │八
└思惑┤ 色 界┐ ┌五使│ │使
│ ├……贪、痴、慢、身见、边见、……┤ ├十六使┘
└ 无色界┘ └五使┘
看风使帆
【俗语佛源】
原为禅语,意为随缘,对机。语本《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这是法云法秀禅师上堂开示的法语。法秀属禅宗云门宗门下。该宗祖师文偃有「云门三句」,名噪丛林,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看风使帆」是解释「随波逐浪」句的。后变为「随风倒舵」、「看风转舵」、「见风转舵」等,比喻顺著势头行事,多含贬义。如元·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则你这媒人一个个,啜人口似蜜钵,都只是随风倒舵。」又如《民国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尾批:「为老袁计,不即当看风转舵,临崖勒马耶?」又如刘流《烈火金刚》第二七回:「他马上见风转舵,说道:『你是金区长吧!早就耳闻。请到屋里坐!』」(李明权)
原为禅语,意为随缘,对机。语本《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这是法云法秀禅师上堂开示的法语。法秀属禅宗云门宗门下。该宗祖师文偃有「云门三句」,名噪丛林,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看风使帆」是解释「随波逐浪」句的。后变为「随风倒舵」、「看风转舵」、「见风转舵」等,比喻顺著势头行事,多含贬义。如元·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则你这媒人一个个,啜人口似蜜钵,都只是随风倒舵。」又如《民国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尾批:「为老袁计,不即当看风转舵,临崖勒马耶?」又如刘流《烈火金刚》第二七回:「他马上见风转舵,说道:『你是金区长吧!早就耳闻。请到屋里坐!』」(李明权)
八十八使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三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三、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也。五、邪见,谓无明不了,邪心取理也。六、贪,谓于诸欲境,引取无厌也。七、瞋,谓于逆情之境,而起忿怒也。八、痴,谓于事理之中,迷惑不了也。九、慢,谓自恃才德富贵,轻蔑于他也。十、疑,谓迷心垂理,犹豫不决也。此之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共成八十八使。盖欲界苦谛下十使具足;集、灭二谛下,各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三使;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二使。则四谛合为三十二使也。色界、无色界四谛下,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又除瞋使,故一界有二十八使,二界合为五十六使。并前欲界三十二使,总成八十八也。(集、灭二谛各除身见、边见、戒取者,谓此三使,皆依苦谛而起;而此二谛,则无也。道谛除身见、边见者,谓此二使亦苦谛所起,而此则无也。然不除戒取者,谓外道执取邪戒,妄为正道,故于此不除也。上二界除瞋使者,以上二界无瞋故也。)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三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三、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也。五、邪见,谓无明不了,邪心取理也。六、贪,谓于诸欲境,引取无厌也。七、瞋,谓于逆情之境,而起忿怒也。八、痴,谓于事理之中,迷惑不了也。九、慢,谓自恃才德富贵,轻蔑于他也。十、疑,谓迷心垂理,犹豫不决也。此之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共成八十八使。盖欲界苦谛下十使具足;集、灭二谛下,各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三使;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二使。则四谛合为三十二使也。色界、无色界四谛下,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又除瞋使,故一界有二十八使,二界合为五十六使。并前欲界三十二使,总成八十八也。(集、灭二谛各除身见、边见、戒取者,谓此三使,皆依苦谛而起;而此二谛,则无也。道谛除身见、边见者,谓此二使亦苦谛所起,而此则无也。然不除戒取者,谓外道执取邪戒,妄为正道,故于此不除也。上二界除瞋使者,以上二界无瞋故也。)
使修行显示
【三藏法数】
谓众生既知性具如来之法,令其修行,悟入显现。如法华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等,是名使修行显示。
谓众生既知性具如来之法,令其修行,悟入显现。如法华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等,是名使修行显示。
边见使
【三藏法数】
边见者,谓诸众生,于前之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也。由此边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
【三藏法数】
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边见者,谓诸众生,于前之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也。由此边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
【三藏法数】
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能使惊怖
【三藏法数】
菩萨有大智威德,光明烜赫,能令天魔外道,悉生惊怖,离彼地方,退伏远去;譬如大火,所有一切恶兽,皆生惊怖,离己窟穴,四散驰去也。
菩萨有大智威德,光明烜赫,能令天魔外道,悉生惊怖,离彼地方,退伏远去;譬如大火,所有一切恶兽,皆生惊怖,离己窟穴,四散驰去也。
役使鬼
【三藏法数】
谓此鬼宿因多枉,劳心役思,常行不正,挠害无辜,故受此报;寓明显境,托以成形,而为担沙、负石、走使之类,是名役使鬼。
谓此鬼宿因多枉,劳心役思,常行不正,挠害无辜,故受此报;寓明显境,托以成形,而为担沙、负石、走使之类,是名役使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