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圭璋  拼音:guī zhāng
1.贵重的玉器。《礼记。礼器》:「圭璋特。」唐。孔颖达。正义:「圭璋特者,圭璋,玉中之贵也。」
2.比喻人品的高洁。语本《诗经。大雅。卷阿》:「颙颙邛邛,如圭如璋。」
《國語辭典》:圭璋(珪璋)  拼音:guī zhāng
1.一种玉器。古代朝觐的礼仪,诸侯朝王执圭,朝后执璋。
2.比喻人品高洁。《文选。刘孝标。辩命论》:「天才英伟,圭璋特秀。」
《漢語大詞典》:使范(使範)
犹使节。 宋 范仲淹 《谢转给事中移知邓州表》:“俄奉明恩,曲加异数,假职名於秘殿,领使范於边藩。”
分類:使节
《國語辭典》:持节(持節)  拼音:chí jié
1.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證,故称出使为「持节」。如:「持节守志」。唐。韩愈 送殷员外序:「丞相其选宗室四品一人,持节往赐君长,告之朕意。」
2.固守节操。
《國語辭典》:大使  拼音:dà shǐ
1.职官名。唐代节度使有大使、副大使之别。
2.地位最高的外交官员。派驻在邦交国,代表国家与一国元首。如:「大使代表国家元首,率领使馆人员与驻在国元首或外交部门办理交涉事项。」
《國語辭典》:召见(召見)  拼音:zhào jiàn
上级的人要下级的人前来会见。《战国策。秦策三》:「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汉。孔融荐祢衡疏〉:「陛下笃慎,取士必须效试,乞令衡以褐衣召见。」
《漢語大詞典》:专对(專對)
(1).谓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何晏 集解:“专,犹独也。”汉书·王吉传:“光禄勋 匡衡 亦举 骏 有专对材。” 颜师古 注:“谓见问即对,无所疑也。”明史·刘定之传:“今宜择内藴忠悃,外工专对,若 陆贾 、 富弼 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
(2).单独应对。后汉书·马援传:“ 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 唐 元稹 《翰林学士承旨记》:“大凡大誥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他人无得而参。”
《漢語大詞典》:藁街
亦作“藳街”。 汉 时街名,在 长安 城南门内,为属国使节馆舍所在地。 晋 陆机 《饮马长城窟行》:“振旅劳归士,受爵 藁街 传。”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苟获戎首,置之 藳街 。” 清 钱谦益 《李将军国樑挽词》:“谁悬 藁街 首,酹酒向铜驼。”
《國語辭典》:法冠  拼音:fǎ guān
1.古代司法官所戴的冠帽。《隋书。卷一一。礼仪志六》:「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朝服,腰剑,法冠。」
2.道教法师的冠帽。《三洞奉道科戒》卷六:「保举师为著法裙,次监度师为著云袖,次度师为著法帔,然后便为戴法冠。」
《漢語大詞典》:泛使(汎使)
亦作“泛使”。 宋 代称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一般使节。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 熙寧 七年春, 契丹 遣汎使 萧禧 来言 代 北对境有侵地,请遣使分画。”宋史·范成大传:“迁 成大 起居郎,假 资政殿 大学士,充 金 祈请国信史。国书专求陵寝,盖泛使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二年:“正旦,生辰之外,又有泛使。”
《漢語大詞典》:小会(小會)
(1).小规模的会集。史记·匈奴列传:“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
(2).古代君主册拜三公、接受方国使节和百僚称贺的仪式。晋书·石鉴传:“前代三公册拜,皆设小会,所以崇宰辅之制也。”晋书·礼志下:“ 魏 晋 则冬至日受方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於献岁之旦。” 晋 傅玄 《辟雍乡饮酒赋》:“时皇帝亲枉万乘之尊兮,以幸乎辟雍;卤簿齐列,官正其容,侍卫参差,乃命王公。是日也,定小会之常仪兮,饗殊俗而见远邦。”
(3).指一般的宴会。南齐书·郁林王纪:“ 永明 五年十一月戊子,冠於东宫 崇正殿 。其日小会,赐王公以下帛各有差。” 唐 储光羲 《登戏马台作》诗:“小会衣冠 吕梁 壑,大征甲卒 碻磝 口。”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 江 下小会,酒非洞里之长春,乐乃尘中之菲艺。”
(4).小庙会。《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某处小会,我也得去,又应该怎样打扮。”
(5).民间小型互助会。 刘半农 《瓦釜集·第十二歌》:“我里下月初还要捵小会。”自注:“小会,积钱会,其积钱总数不甚大者。”
(6).小型会议。《新华月报》1979年第3期:“动员大会上,就点了 巴老师 的名……小会上,更不用说。”
(7).即小会子。宋史·食货志下三:“ 开禧 末,餉臣 陈咸 以岁用不足,尝为小会,卒不能行。”详“ 小会子 ”。
《漢語大詞典》:小会子(小會子)
南宋 地方发行的纸币。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财赋·四川总领所小会子》:“丁卯岁, 陈逢孺 以用不足,始创小会子。”宋史·高定子传:“制置使 郑损 彊愎自用,误谓总领所擅十一州小会子之利,奏请废之,令下,民疑而罢市。”
分類:发行纸币
《漢語大詞典》:赤帷
(1).赤色帷帐。后汉书·舆服志上:“大使者,立乘,驾駟,赤帷。”
(2).古代帝王特派的使节乘赤帷车,后以“赤帷”表示委以重命。 宋 刘攽 《侍御史杜纯可知相州制》:“解白笔之重权,付赤帷之优寄。”
《漢語大詞典》:楚冠
《淮南子·主术训》:“ 楚文王 好服獬冠, 楚国 效之。” 高诱 注:“獬豸之冠,如今御史冠。”“楚冠”即指此冠,后御使、使节及执法者皆戴之。 唐 柳宗元 《为安南杨侍御祭张都护文》:“既受筐篚,载加命服,赐有 楚 冠,用慙豸角。”集注引 孙汝听 曰:“ 胡广 曰:左传有‘南冠而繫者’,则 楚 冠也。或谓之獬豸冠,一曰柱后惠文冠,执法者服之。《续汉志》云: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楚 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
分類:使节执法
《國語辭典》:使馆(使館)  拼音:shǐ guǎn
外交使节在所驻国的办事机关。
《國語辭典》:槁街  拼音:gǎo jiē
汉代长安城南门内的街名,为蛮夷及处刑罪人居住的地方。《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于今迎当置长安槁街,一胡人耳。」
《漢語大詞典》:送节(送節)
(1).送走旧节候。谓季节更换。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鸿雁游而送节,凯凤翔而迎时。” 唐 李峤 《十月奉教作》诗:“白藏初送节,元律始迎冬。”白藏,指秋季。
(2).送别使节。 唐 杜甫 《东楼》诗:“传声看驛使,送节向 河 源。” 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时遣使和好 吐蕃 ,故用 张騫 寻 河 源故事。” 明 何景明 《赠韩亚卿还湖南》诗之二:“送节初临夏,廻旌已逼年。”
(3).送还符节。晋书·谢玄传:“ 河 北骚动, 玄 自以处分失所,上疏送节,尽求解所职。”
(4).谓节日送礼。《金瓶梅词话》第四二回:“他家既先来与咱家孩子送节,咱少不的也买礼过去,与他家长姐送节。”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广东·广州之中秋节》:“节前人亦多买之送亲友,名曰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