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石作蜀 朝代:春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成纪人,字子明。孔子弟子。
彭闳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人,字作明。少习《欧阳尚书》,与桓荣同学。光武时得荣荐,由郎中迁议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2—328 【介绍】: 东晋颍川临颍人,字景猷。晋武帝泰始中袭父爵,补濮阳王文学。晋怀帝永嘉四年,汉国王弥入洛,奔密。族父藩承制,拜为南中郎将、后将军、襄城太守。晋元帝立,迁尚书仆射。与刁协共定礼仪。平王敦有功,更封平乐伯。苏峻之乱,随侍帝侧。官至右光禄大夫。卒谥敬。
全晋文·卷三十一
崧字景猷,彧玄孙,泰始中,袭父爵广阳一作「安陵」。乡侯,补濮阳王允文学,赵王伦引为相国参军。伦篡位、转护军司马、给事中,迁尚书、吏部郎、太子中庶子,又迁侍中、中护军。洛阳陷,奔密,族父藩承制以为江北监军、南中郎将、后将军,假节襄阳太守,进爵舞阳县公,迁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平南将军,改封曲陵公。元帝即位,徵拜尚书仆射,转太常。王敦表为尚书左仆射。明帝时加散骑常侍,领大子太傅。王敦平,更封平乐伯,坐事免。后拜金紫光禄太夫,录尚书事,迁右光禄大夫,领秘书监。卒,赠侍中,谥曰敬。有集一卷。
荀伦(一作苟伦。)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十七
伦字君文,河内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河南洛阳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入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父皓仕隋临淄令有治声。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未尝于谒。忽求见归美焉。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使品目之。义曰。府君六子。皆伟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絷。盖指净土寺旷法师。及岳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复究摄论于道尼师。惮烦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师。研精其指。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五载。无食息暇。自尔无小凝滞矣。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录。并留南中。仍为赂遗啇贾。使必致之。果于广州显明寺得凯师笔迹。三藏口传。俱沙论本。并十八部论记。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顿惬所怀。寻依安卒业于太白。安许之共给。绵历岁叙。无所匮乏。时虽凶歉。德绪益进。俄谢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载。隋大业八年。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皆以岳学无师授。未宜弘阐。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与引重。而请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或初犹未信。及举纲顿网。宏密叵测。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岳手承之。可得二升而绝曰。吾无以感之耳。方默念诵。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以资饮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刊削成部。合二十二卷。减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观览。且著十八部论疏。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而岳亦有职。其间颇闻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国之极则者。今言其善。谬耳。间问以大义。则岳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立三宗义。而岳问以八正通局贤圣。宗无对。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岳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戏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众大笑。 六年八月。兄旷化。悲悼不自胜。或劝之裁抑。岳𢪛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八年秋。皇太子集诸硕德。于弘文馆论义。岳慷慨谈吐。特拔其类。太子顾曰。此法师为谁。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总持则隋之禅定。太子曰。于寺何职。答曰。未也。太子乃曰。皇帝为寡人造寺。正将以收召名德。张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无职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屡辞。不许。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来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东洛天宫寺。十年二月疾。太子医馈相望。卒于所住寺。寿六十九。丧事取给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归。疚痛缠结。十二年卒。寿六十七。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家世儒学专门守业。九岁读诗易孝经。聪敏强识卓异伦伍。父皓仕隋为临淄令。治声远肃。有隐士西门义者。博物疏通肥遁岩谷。前后令召莫能致之。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谓铃下吏曰。西门义故谒。遽为吾白。即以事闻。令素仰高风。骇其萃止。延席曰。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何能轻举。义曰。吾自弱岁隐沦。于兹暮齿。诚不欲干游人世。抱诚弃智。顷者吠声既静。则良政字民。五裤兴谣两岐成咏。有欣美化。故不以韬隐自私。敢叙斯事。令述其不逮。问其治术。对答若神。情兼明举。乃命诸子绍续绩旷岳略等。列于义前。令其顾指。义曰。府君六子。诚伟器也。自长而三。州县之职。保家自若也。已下之三。其志远其德高。业心神道求解言外。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旷年十七遂得出家。操行贞固志怀明约。善大论及僧祇。深镜空有。学徒百数。禅观著绩物务所高。即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岳十五出家。依僧粲法师为弟子。少乐学问经论是欣。及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议非。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备穷根叶辞义斯尽。有九江道尼者。创弘摄论海内知名。以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亲承真谛业寄传芳。岳因从受法。日登深解。以众聚事拥。惟其废习。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时太白寺慧安者。倜傥多知世数阔达。方丈一字方寸千文。医术有工经道偏练。日行四百相同夸父。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岳友而亲之。便往投造告所怀曰。毗昙成实学知非好。摄大乘论诚乃清微。而传自尼公。听受又鲜。今从物化精益无从。中路徘徊伊何取适。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真谛译之。初传此土。情寄于此耳。安曰。愿闻其志。岳曰。余前学群部。悉是古德所传。流味广周未尽于后。惟以俱舍无解。遂岂结于当来耶。安曰。志之不夺。斯业成矣。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静故寻检论文。自读其词仍洞其义。一习五载不出住房。惟除食息初无闲暇。遂得释然开发了通弘旨。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思见其言。载劳梦寝。乃重赂遗南道商旅。既凭顾是重。所在追求。果于广州显明寺。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并是凯师笔迹。亲承真谛口传。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戴仰怀。讽读沈思忘于寝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口腹之累惟安供给。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绵历岁序厥志弥隆。内惭诸己。乃谢安曰。岳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辄不量力欲悕非分。一不可也。食为民本名作实宾。苟求虚誉遂劳同志。二不可也。斯过弘矣。诚可退迹浮浮。更劳重累。则不可也。安曰。功业将成幸无异志。嘉会难再无思别虑。复延两载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寻知。将开慧业。游诸讲肆清论莫穷。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时年三十有四。少齿登器莫匪先之。此时僧众三百馀人。令听风规互相推谢。岳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虽欲播扬未之有许。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相为引重创为请主。岳撝谦藏器退辞师授。徒累清言终惭疏略。慧明等越席扬言曰。法师何辞耶。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掩德移机恐爽灵鉴。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岳顾诸意。正乃首登焉。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先学后进潜心异论。皆曰。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纵达一朝诚自诬耳。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岳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举纲顿网大义斯通。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众咸不识其户牖。故无理顿联辞。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岁举贤良推师有寄。武德初年。从业蓝谷化感寺侧。岩垂乳水。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乃曰。吾无感也。故水辍流。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一心念诵。日取一升经六十日。患损方复。又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遂以真谛为本。馀则错综成篇。十有馀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减于本疏三分之二。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八部论疏。通行于世。以为口实。又初平郑国。有宗法师者。神辩英出时所异之。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岳问以八正通局圣贤。后责才施无言以对。坐见其屈。乃告曰。京室学士谈衒寔希。三宗之大于何自指。及高祖之世。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度人授法盛演老宗。会贞观中广延两教。时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通诸论道。岳乃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遂杜默焉。岳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坐众大笑而退。故岳之深解法相。传誉京国矣。至六年秋八月。岳兄旷公从化。悲痛缠怀。徒属慰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扪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闻者议之。以为善居道俗之间也。贞观初年。有梵僧波颇。在京传译。岳为众举。预其同例。颇闻善于俱舍。未始重之。谓人曰。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不敢措意。今言善者不有谬耶。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岳随其慧解应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不言此慧吾与尔矣。自尔情敦道术。厚密加恒。八年秋。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岳广开衢术。延对诸宾。酬接覆却神旨标被。太子顾曰。何法师。若此之辩也。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法门轨躅学观所宗。太子曰。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伦曰。虞舜存许由之节。夏禹顺伯成之志。彼乃俗流。犹从矫逸。况方外之士。弃名之人。臣辄从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岳动容辞曰。皇帝深惟固本。归诚种觉。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广召无诤之僧。用树无疆之业。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今蒙知寺任诚所不安。愿垂含恕。敢违恩旨。屡辞不免。遂住普光。以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诸治无效。春坊中使相望于路。遂卒于住寺。春秋六十九。皇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丧事所资取给家令。庶使丰厚无致匮约。仍赠帛及时服衣等。俄而有敕。复公给葬仪。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岳弟明略。身长七尺三寸。十九出家。志怀远悟容仪清肃。特善涅槃。学人从集有声京洛。住东洛天宫寺。贞观九入年朝奉慰。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惟岳及略。连支比曜。时共美之。及事缘将了。言归东夏。岳惘然曰。吾同气四人。并先即世。唯余与尔相顾犹影。自旷师没后。心常怏怏。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异生难会可不思耶。吾行年耄矣。其能久乎。集会又难。尔其且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辞世。略之衔疚。痛钟缠结带疾还寺。以十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七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46—708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必简。高宗咸亨元年进士。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历迁隰城尉、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武则天时,累擢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岭外。寻召授国子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年六十余。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排行五。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高宗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周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审言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708)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审言为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质高,庄严典丽。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杜审言(648?—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类),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授隰城尉,迁江阴尉,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寻免归,武则天召见,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部。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审言善五言诗,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有《杜审言集》十卷,已佚。今《杜审言诗集》三卷乃后人所辑。《全唐诗》编诗一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学士高才命世,凌轹同等,律调琅然,极其华茂。然其心灵流畅,不烦构结,而自出雅致。旷代高之,以为家祖。少陵雄生后代,威凤之丸,不离苞素者也。《守岁》篇云:“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气色高华,罕得其比。
《艺苑卮言》
杜审言华藻整栗,小让沈、宋,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白是中兴之祖,宜其矜率乃尔。
艺圃撷馀
杜必简性好矜诞,至欲“衙官屈、宋”。然诗自佳,华于子昂,质丁沈、宋,一代作家也。乃有杜陵鬯其家风,盛哉!
诗薮
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少陵继起,百代模楷,有自来矣。
诗镜总论
杜审言浑厚有馀。
唐诗归
钟云:初唐诗至必简,整矣,畅矣。吾尤畏其少。古人作诗不肯多,意其不善。又云:必简数诗,开诗家齐整平密一派门户,在初唐实亦创作。
《诗源辨体》
杜审言五言律体巳成,所未成者,长短两篇而已。今观沈、宋集中,亦尚有四、五篇未成者。然则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
《唐诗绪笺》
五言律诗贵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无艰难之患。最不宜轻浮俗浊,则成小人对属矣。似易而实难。又须风格峻整,音律雅浑,字字精密,乃为得体。初唐惟杜审言创造工致,最为可法。
《唐律消夏录》
必简诗用意深老,措辞缜密,虽极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虚设。其于射洪,犹班之于史也。后来尽得其法者,唯文孙工部一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杜必简散朗轩豁,其用笔如风发漪生,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之妙。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林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此僻涩苦寒之对剂也。但上苑芳菲,止于明媚之观。
石洲诗话
杜必简于初唐流丽中,别具沉挚,此家学所有启也。
三唐诗品
承流散藻,词非一骨,间有六代遗音,而律诗清柔,无复陈隋健响,于初唐最为晚派。自诞“衙官屈宋”,殊太过情。乃如“云霞出海”、“草绿长门”,亦自独辟生蹊,发为孤秀,以罕见长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唐琅邪临沂人,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颜师古五世从孙。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员外郎。为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以直不容,屡贬官。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谥文忠。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有集及《韵海镜源》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陕西长安)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八载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兴元元年(784)为李希烈所害,谥文忠。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宋留元刚有《颜鲁公年谱》。工诗善文,又为杰出书法家,著述甚富,多佚。今传《颜鲁公集》15卷,为留元刚所辑。《全唐诗》存诗1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词秀逸科,调醴泉尉,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杨国忠恶之,出为平原大守。起兵抗安史叛军,诏拜户部侍郎。肃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至德二载(757)为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军国事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出为冯翊太守,累贬至蓬州长史。代宗立,除尚书左丞,寻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国公。与元载不合,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德宗立,改大子少师。时李希烈叛,受命往劝谕,被拘,不屈被害。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世称“颜体”。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又《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各十卷,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仕玄、肃、代诸朝,封鲁国公。李希烈陷汝州,卢杞奏遣真卿往谕,拘胁累岁,不屈而死。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员外郎。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加户部侍郎。肃宗幸灵武。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代宗朝封鲁郡公。为刑部尚书。加改太子太师。卢恶之。奏使谕李希烈。希烈胁之。不屈。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赠司徒。谥曰文忠。

作品评论

《唐诗品》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杨凌(一作陵)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
凌字恭履。太子詹事凭子。官侍御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姑苏人,俗姓司马,字不用,号逍遥子。年弱冠出家,后隐会稽四明山。钱镠召而不出。涉猎孔、老,博通玄学。工诗,善草隶。卒年五十六。有《六时礼佛文注》及诗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不用,号逍遥子,俗姓司马,苏州(今属江苏)人。幼出家。精通佛典,兼涉儒道之学。从学于雪峰义存,得其禅旨。昭宗时,居洪州10年。后居会稽四明山,与孙合等为林下之游。吴越王钱镠礼请之,乃托病归山。后梁太祖开平中卒,年56。《宋高僧传》卷三〇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父宛丘县尉。母戴。方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苦从求寄宿。父亦梦。于盘中书字。殊得意。欲献之天子。旦则各诧所梦。母因自指其腹。谓父曰。果生男。其必归之流水寺乎。盖其家去寺不甚远也。及生岐嶷可爱。性介洁。恶荤膻物。四岁教之诵习。能强识。父滋喜其类己也。且将图婚。以待其成。母不可。竟出家。如前志。年满受具戒。讲通经论。俄弃去。后入闽。依雪峰存公。得禅要。未几。卢陵檀越。挽居三顾山之云亭院。豫章之南平院。皆固辞。时钟氏据洪井。作客十年。终莫晤会。卒游会稽。考槃四明山中。吴越钱氏。闻其名。遣使召之。略上谒遽别。仍以诗谢曰。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乐安孙合。方逸老奉化。素慢缁侣。诣作则谈笑终日。进士扬弇亦倾盖。开平中示灭。春秋五十六。作平生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脩名刺。不趋时利。有草隶字式。诸经礼忏文。注道安六时礼佛文。并所述诗歌行世。自号逍遥子。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无作。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也。父陈宛丘县尉。母戴氏。始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讫跏趺而坐。其父同夜梦于盘中书一字甚称心。自言可以进上天子。至明各说所梦。母曰。意其腹中必沙门也。矢之曰。如生儿放于流水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爱。且恶荤膻之气。年迨四岁母自教诵习。利金易砺记忆无遗。厥父欲其应童子举业。渐见风范和润。且恒有出尘之意。俄尔父偷窥姚氏之女且美容仪。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舍是子出家宽汝所取。父乃许之。送入流水寺中。才及月馀姚民仳离。时谓此女是善知识。为作之出家增上缘矣。年二十受具足法。相次讲通删补律钞。法华上生等经百法论。一性五性宗教励精寻究。孔老书篇无不猎涉。后参其玄学于雪峰存禅师。深入堂奥。至庐陵三顾山。檀越造云亭院。豫章创南平院请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进士唐禀。作藏经碑。述作公避请之由。居洪井十载。且未识洪师钟氏之面。乃游会稽四明。因有终焉之志。吴越武肃王钱氏。仰重召略出四明。因便归山。盖谢病也。有诗杼意呈王。王亦不留。诗云。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时奉化乐安孙合退居啸傲不交缁伍。唯接作交谈终日。进士杨弇亦慕为林下之游。以梁开平中卒于四明。春秋五十六。初作善草隶笔迹酋健。人多摹写成法。述诸色礼忏文数十本。注道安六时礼佛文一卷并诗歌。并行于代。作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修名刺不趋时利。自号逍遥子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唐,江南人。事李璟父子为待诏。擅长画人物、故事。后主李煜时,尝受命与周文矩夜至中书侍郎韩熙载家,窥其与门生宾客宴会情景,归作《韩熙载夜宴图》,世称杰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78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明仲。曾会子。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知会稽县,立斗门,泄镜湖水,民受其利。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出知郑州,有能声。嘉祐初,擢参知政事,除枢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书左仆射。曾荐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变法。熙宁三年,罢相。次年,判永兴军,旋以太傅致仕。卒谥宣靖。尝与丁度编《武经总要》。
全宋诗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知会稽县。累迁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给事中、参知政事。五年,除枢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英宗即位,依旧执政。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谥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师公亮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会之子。天圣二年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后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以端明殿学士出知郑州,复入知开封府,迁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神宗时累封鲁国公。熙宁三年以年老辞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兴军。元丰元年卒于京师,年八十,谥宣靖,尝奉敕撰《武经总要》四十卷(存)。见曾肇《曾太师公亮行状》(《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86 【介绍】: 宋苏州人,字公辟。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历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州路刑狱,徙河东路。晋地山谷春夏多水,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自江西转运使改知福州,治行为东南之最。累知广州、越州、青州,为政简严,痛惩豪恶,民为立生祠。
全宋诗
程师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吴(今江苏苏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吴郡志》卷三五)。历知南康军、楚州、洪州。入判三司都磨勘司,出为江西转运使,知福州。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知广州(《续资冶通鉴长编》卷二四二)。九年,入为给事中,判都水监。出知越州、青州,致仕。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八(同上书卷三九○)。《宋史》卷三三一、四二六有传。今录诗四十首。
全宋文·卷九三○
程师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登景祐元年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徙河东路,又为度支判官,知洪州。判三司都磨勘司,出为江西转运使,有政声。熙宁元年,加直昭文馆、知福州。改广州,为课最,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十年,罢判将作监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元丰二年,降为右谏议大夫,遂以光禄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奏录》一卷、《长乐集》一卷、《续会稽掇英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卷四二六重出),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宋史·艺文志》二、七、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98 【介绍】: 宋兴国永兴人,字仲庶。吴仲举子。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知峨眉县,悉废祠庙,以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奏罢宰相梁适、刘沆。改右司谏。历知泽、瀛州及江宁、成德、成都、永兴诸府军。以沮青苗法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复坐事免官。
全宋诗
吴中复(一○一一~一○七九),字仲庶,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仁宗宝元元年(一○三八)进士。皇祐五年(一○五三)为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五)嘉祐二年(一○五七)迁殿中侍御史充言事御史(同上书卷一八五)。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户部副使。出为河东都转运使,移知江宁府、成德军。神宗熙宁三年(一○七○)知成都府(同上书卷二一六)。迁给事中,知永兴军(《东都事略》卷七五)。六年,知河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元丰元年(一○七八)十二月卒(同上书卷二九五),年六十八。事见《名臣碑傅琬琰集》下集卷一五《吴给事中复传》,《宋史》卷三二二有传。今录诗二十四首。
全宋文·卷九三九
吴中复(一○一一——一○七八),字仲庶,兴国永兴(今湖北阳新)人。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知峨眉县,通判潭州。皇祐中,孙抃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先后弹罢宰相梁适、刘沆,仁宗尝书「铁御史」三字赐之。嘉祐中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泽、瀛州,移河东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成德军。熙宁中,历知成都府、永兴军、河阳、荆南,坐过用公使酒免。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八。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五《吴给事中复传》,《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86 【介绍】: 宋河南人,字胜之。王曙子。以荫入仕。仁宗时官殿中丞,除集贤校理。坐预苏舜钦奏邸会,黜监复州酒。后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神宗朝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应天府。为人伉直,喜论天下事。元昊叛时,曾上备边选将之策。凡宫中所需不符法式,有司迎合以求进者,悉论之。
全宋诗
王益柔(一○一五~一○八六),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用荫至殿中丞,知介丘县。仁宗庆历初以范仲淹荐,除集贤校理。因参预苏舜钦进奏院宴会,黜监复州酒税。久之,为开封府推官,出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入判度支审院。历知制诰、兼直学士院,迁龙图阁直学士、秘书监,知蔡、扬、亳州,江宁、应天府。哲宗元祐元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八),年七十二。《东都事略》卷五三、《宋史》卷二八六有传。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直。谢绛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京西、淮南转运使,以与王安石善,骤擢为侍御史,诬劾苏轼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时章惇开五溪,景温协力拓筑,以功进拜礼部侍郎。哲宗元祐中,历知永兴军、河阳。卒年七十七。
全宋诗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小名锦衣奴(刘攽《中山诗话》),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历知邓、襄、潭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书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同上书卷三六九),寻罢知蔡州。三年,权刑部尚书。又出知郓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同上书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绍圣四年徙知河阳,请致仕,未受命卒(同上书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次子。皇祐元年进士,通判汝、莫二州,江东转运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涟水军。神宗初徙真州,提点江西刑狱,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王安石骤擢之为侍御史知杂事,诬劾苏轼。出知邓州,进陕西都转运使,改知邓、襄、澶三州。加直龙图阁,判将作监。出知潭、洪、应天府、瀛州。元祐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蔡州;三年初权刑部尚书,改知郓州,再历永兴军,徙知河阳。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