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代田法  拼音:dài tián fǎ
古时北方乾旱地区的一种耕作法。将一亩田做成三畎三垄,作物种在畎内,畎垄位置逐年掉换。此法既有利于抗旱,又可使地力获得休养,故称为「代田法」。
《國語辭典》:做道场(做道場)  拼音:zuò dào cháng
请道士僧人做法事。《水浒传》第六○回:「一日,请到一僧,法名大圆,乃是北京大名府在城龙华寺僧人。只为游方来到济宁,经过梁山泊,就请在寨内做道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六:「第二日急急去寻请僧道做道场,一来追荐毛烈,二来超度这个高公。」
《国语辞典》:自取灭亡(自取灭亡)  拼音:zì qǔ miè wáng
自己的作法不当而导致灭亡。唐。刘蒉〈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以其思虑昏而耳目塞,上出恶政,人为寇盗,皆不知其所以然,以其自取灭亡也。」《聊斋志异。卷六。聂政》:「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
《国语辞典》:赋话(赋话)  拼音:fù huà
以随笔体裁,评论辞赋的作法、技巧及得失、优劣的作品。
《国语辞典》:沉吟章句  拼音:chén yín zhāng jù
研究诗文的作法。唐。元稹《莺莺传》:「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漢語大詞典》:断埯(斷埯)
耕作法之一。条播的粟黍等农作物在间苗时,用小手锄把垄断开,使苗成为一丛一丛。
《漢語大詞典》:花鼓棒
旧时 杭州 谓僧人为丧事人家作法乐时抛弄鼓棒。 元 李有 《古杭杂记》:“杭 州市 肆,有丧之家,命僧作为佛事……花鼓棒者,谓每举法乐,则一僧以三四鼓棒在手轮转抛弄,诸妇人竞观之以为乐。”
《漢語大詞典》:道场院(道場院)
和尚或道士作法事的地方。《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玄宗 大喜,一齐同到道场院,看他们做作。”
《國語辭典》:大吹法螺  拼音:dà chuī fǎ luó
法螺,一种生活在海洋的软体动物。也是僧道作佛事用的乐器。「大吹法螺」比喻善说佛法,能传播很远。后讥讽人好说大话。如:「他又在对自己的英雄事迹添油加醋,大吹法螺。」也作「大肆吹嘘」。
《漢語大詞典》:登云履(登雲履)
道士作法时所穿的所谓能升入云端的鞋。红楼梦第一○二回:“法师们俱戴上七星冠,披上九宫八卦的法衣,踏着登云履,手执牙笏,便拜表请圣。”
《漢語大詞典》:烧剃
1.一种原始耕作法。芟除田中杂草,草干枯后,焚烧以为肥料。
五分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支作法)
五支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称五分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著,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于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谓五支作法也。瑜伽师地论解辩因曰:「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又释引喻曰:「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馀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又随所有法望所馀法,相状自体业用法门因果五种,展转少分相似,名为同类。其五种少不相似,名为异类。声无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辩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类),非所作如虚空(异类),即其例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六亦举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为合,第五名为结,不立同类异类之别。是一种之新说也。彼论曰:「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依是可知第四合支,于直接所立之宗无关系。乃由前三支所成之义已成立,更为成立馀此类似所成之义,引彼义使之合者,第五结支为总结,由前三支所成立之义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义者。彼论举一例,谓诸法无我(立宗),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玄因),如于现在施设过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结),即其义也。又世亲如实论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与前二者有殊。彼论曰:「五分义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义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决定言。譬如有人言声无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无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无常,是第三分。声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声无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堕负处。」外道尼耶夜学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与如实论所说略同。
五支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称五分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著,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于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谓五支作法也。瑜伽师地论解辩因曰:「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又释引喻曰:「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馀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又随所有法望所馀法,相状自体业用法门因果五种,展转少分相似,名为同类。其五种少不相似,名为异类。声无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辩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类),非所作如虚空(异类),即其例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六亦举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为合,第五名为结,不立同类异类之别。是一种之新说也。彼论曰:「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依是可知第四合支,于直接所立之宗无关系。乃由前三支所成之义已成立,更为成立馀此类似所成之义,引彼义使之合者,第五结支为总结,由前三支所成立之义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义者。彼论举一例,谓诸法无我(立宗),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玄因),如于现在施设过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结),即其义也。又世亲如实论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与前二者有殊。彼论曰:「五分义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义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决定言。譬如有人言声无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无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无常,是第三分。声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声无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堕负处。」外道尼耶夜学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与如实论所说略同。
合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离作法而言。示同喻之体,结合宗与因,以确立宗义之作法也。例如声无常(宗),因缘生故(因),视诸因缘生(因同品),皆无常(宗同品),喻如瓦器等(喻依),之论式中,举其同喻之体,结合因之因缘生与宗之无常,凡有因义之所,必有宗义附随,宗义亦附随因义,是也。此合作法以先因后宗为定则。即先举因义,后举宗义,结合两者是也。盖由既知之因,立论未知之宗,以为推断之顺序也。因明大疏三所谓:「母牛去处,犊子必随,因有处,宗必随逐,此为合。」即其意也。
印佛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或印之于纸上,或印之于净沙上,或印于虚空等,先于一前机备香花,置形木。次,三礼,诵如来咒。次,净三业印言。次,三昧耶戒印言,针印。三摩耶,萨埵鍐次,发菩提心印言,外缚定印。唵菩提质多摩陀波陀耶弥。次,劝请合掌诵:「我今香烟印如来(水虚空等随改),相好具足放光明。遍满虚空世界海,犹如灯烟无障碍。依此印印佛德力,恒为众生解脱缘。」次,以右手取棒印佛。左手持念珠记数,诵真言已,印之(此真言有异说,大日佛眼者,大日所印之佛),想所印之所尊,五眼具足,三身圆满,与真佛无异,乘此香烟(虚空水等随改),周遍于十方界。利益众生,共成佛道。次,印佛数满已,总以香华供养。次,普供养印明。次,回向。愿我所修印佛善。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共入菩提城。同證一如真如法界。印佛轨云:「印沙土,地中生类离苦得乐。印水上,水中生类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