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文术(文術)
(1).文章作法。 晋 陶潜 《责子》诗:“ 阿宣 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鲁迅 《集外集·选本》:“凡是对于文术,自有主张的作家,他所赖以发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倒并不在作文心,文则,诗品,诗话,而在出选本。”
(2).文章学术。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 汉高祖 虽不喜儒, 文 景 二帝,亦好刑名 黄 老 ,而当时诸侯王中,则颇有倾心养士,致意于文术者。 楚 , 吴 , 梁 , 淮南 , 河间 五王,其尤著者也。”
《漢語大詞典》:代田
西汉 赵过 在畎田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轮作法。将一亩地分为三份,每年轮流耕种,以保养地力,获得较高的收成。古代曾通行于北方干旱地带。汉书·食货志上:“ 武帝 末年……以 赵过 为搜粟都尉。 过 能为代田,一畮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 颜师古 注:“代,易也。”参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
《漢語大詞典》:烧田(燒田)
一种耕作法。播种前焚烧田地里的杂草和庄稼的残剩部分用作肥料。《淮南子·主术训》:“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 唐 曹松 《将入关行次湘阴》诗:“打桨天连晴水白,烧田云隔夜山红。” 宋 梅尧臣 《送鲜于秘丞通判黔州》诗:“汲井熬盐白,烧田种穀青。”
《國語辭典》:区田(區田)  拼音:qū tián
古时的一种田制。将一亩田地分成若干区,种一区,空一区。《齐民要术。卷一。种谷》:「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清史稿。卷二十三。德宗本纪一》:「三月甲寅,谕被灾各省试行区田法。」
《國語辭典》:协韵(協韻)  拼音:xié yùn
1.符合韵律。诗词歌赋中,于相当的句末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相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称为「协韵」。《红楼梦》第四○回:「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协韵,错了的罚一杯。」
2.今韵与古韵不同,以今音读古韵,多不能谐。北周沈重作《毛诗音义》,创协韵之说,随意将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至明末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道理加以反驳,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今韵不协,正是语音演变的證据,不能任意随文改读。应求古韵,以證其和谐。
《漢語大詞典》:叶韵(叶韻)
亦作“ 叶韵 ”。
(1). 南北朝 时,学者因按当时语音读诗经,韵多不和,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需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后人并以此应用于其他古代韵文。此风至 宋 代而大盛。 明 陈第 始建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历史语言观,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参阅 明 陈第 《毛诗古音考序》
(2).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点化故事:“借君衔以叶韵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夫叶韵乃词中最要之处。”
《國語辭典》:手炉(手爐)  拼音:shǒu lú
中置火炭,可藏于袖中取暖的小炉。
《漢語大詞典》:踽步
(1).慢步貌。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在少年场中,纤腰踽步,亦自楚楚。” 清 黄景仁 《城南晚步》诗:“踽步惨无懌,寓睫万感交。”
(2).踱步貌。特指道士、法师作法时的步法。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杂记》:“夫人率婢妇隐屏后窥之,方踽步间,大风骤起,飞尘瞇目,而烛不灭。” 梁启超 《新民说》九:“义和团法师之被髮、仗剑、踽步,念念有词也,听者苟一用其思索焉,则其中自必有可疑者存。”
《漢語大詞典》:修醮
道士设坛作法事禳除灾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讥谑:“有邑豪修醮, 告 当为都工。”《西游记》第四四回:“观里道士们修醮,三清殿上有许多供奉。”
《國語辭典》:借东风(借東風)  拼音:jiè dōng fēng
1.比喻凭借或利用大好形势行事。如:「眼前正是个大好良机,你不妨运用『借东风』之计,当可事半功倍。」
2.戏曲剧目。三国故事戏。叙曹操中计,钉锁战船,周瑜欲用火攻,但因时在隆冬,独缺东风,诸葛亮借探病献计,自言能于南屏山祭借东风;周瑜嫉其能,遣丁奉、徐盛于起风时杀之。然诸葛亮早已预料而遁走,火烧曹营一事,终告圆满成功。或称为《南屏山》。
《漢語大詞典》:贝梵(貝梵)
梵呗。指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叹歌咏之声。 宋 张孝祥 《乾龙节功德疏》:“骏驭追风,悵宸游之久滞;凤编纪日,欣穀旦之重临。恭祝鸿釐,载清贝梵。”
《漢語大詞典》:髹饰(髹飾)
亦作“髤饰”。亦作“髤餙”。 犹漆饰。 元 揭傒斯 《赠髹者黄生》诗:“髤餙肇 有虞 ,大朴已雕刓。” 明 黄成 撰有髤饰録一书,叙述各种漆器之作法。
《漢語大詞典》:螺呗(螺唄)
指寺庙中作法事时的法螺、梵呗之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是夜黄昏,僧徒礼讚,螺唄间作。”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旛刹螺唄,几埒 西藏 。”
《漢語大詞典》:踏斗
足踏斗宿星谱。为道士作法时的步伐。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莫道人 做张做智,步罡踏斗,念呪书符。”《续小五义》第八四回:“﹝ 冯渊 ﹞忽见后面房上站着一个人,晚间一看,犹如半截里黑塔一般,身躯胖大,头如麦斗,二目如灯,用了个魁星踏斗的架势,往下瞧着。”参见“ 踏罡步斗 ”。
《漢語大詞典》:踏罡步斗
道教法师祈天或作法的步伐。表示脚踏在天宫罡星斗宿之上。 元 无名氏 《翫江亭》第二折:“我踏罡步斗驱邪祟,仗着剑书符呪水。”《水浒传》第八九回:“ 公孙胜 在军中仗剑作法,踏罡步斗,敕起五雷。” 明 无名氏 《广成子》第四折:“踏罡步斗通三界,保养丹砂体自清。”《冷眼观》第十三回:“他上来请老太太拈了香,故意的踏罡步斗、上表章、焚符籙,拿班做势的忙碌了一大阵。”亦作“ 踏罡布斗 ”。《水浒传》第七九回:“只听得山顶上连珠炮响,芦苇中颼颼有声,却是 公孙胜 披髮仗剑,踏罡布斗,在山顶上祭风。”《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每日踏罡布斗,念诵真言。”
《漢語大詞典》:道坛(道壇)
(1).道教作法事的场所。晋书·隐逸传·张忠:“其教以形不以言,弟子受业,观形而退。立道坛於窟上,每旦朝拜之。”魏书·释老志:“ 世祖 从之。於是亲至道坛,受符録。”
(2).即道观。魏书·高祖纪:“戊戌,移道坛於 桑乾 之阴,改曰 崇虚寺 。”参见“ 道观 ”。
《國語辭典》:道观(道觀)  拼音:dào guàn
道士修道的场所,或道士所奉的神庙。
分類:道观道教
《漢語大詞典》:烧薙(燒薙)
一种原始耕作法。芟除田中杂草,草干枯后,焚烧以为肥料。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郑玄 注:“薙谓迫地芟草也。此谓欲稼莱地,先薙其草,草乾烧之。至此月大雨,流水潦畜於其中,则草死不復生,而地美可稼也。”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六:“兴云榆荚晚,烧薙杏花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