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空寂
(1).空虚寂寞。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絶,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余观 子耕 了外物成坏,犹影像空寂。” 清 姚鼐 《归舟》诗:“老翁万事投空寂,只写清诗处处留。”
(2).空洞枯寂。 宋 叶适 《存斋铭》:“性因物迷,心与事往;必谨司之,勿抑勿放;勿趣有为,勿堕空寂;是故无存,执妄为得。” 明 王守仁 《大学问》:“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
(3).幽静冷落。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殡宫饼》:“中夜空寂,不妨过我。” 老舍 《骆驼祥子》九:“就是脚下这座大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 秦兆阳 《老羊工》:“在这空寂得怕人的大山里边,有时候,他是多么希望有个人来跟他说说话儿啊!”
(4).佛教语。谓事物了无自性,本无生灭。《楞严经》卷五:“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 恒河 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唐 刘长卿 《题虎丘寺》诗:“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二:“顾来日之渐短,悼往事之可悔,於是览佛氏空寂之音,而有当於心,遂委身而从事焉。”
(5).指佛法,佛门。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韶悔杀伐》:“ 王韶 在 熙河 多杀伐,晚年乃出知 洪州 ,颇多悔恨,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涤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长厌繁华,每欲投身於空寂。”
(2).空洞枯寂。 宋 叶适 《存斋铭》:“性因物迷,心与事往;必谨司之,勿抑勿放;勿趣有为,勿堕空寂;是故无存,执妄为得。” 明 王守仁 《大学问》:“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
(3).幽静冷落。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殡宫饼》:“中夜空寂,不妨过我。” 老舍 《骆驼祥子》九:“就是脚下这座大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 秦兆阳 《老羊工》:“在这空寂得怕人的大山里边,有时候,他是多么希望有个人来跟他说说话儿啊!”
(4).佛教语。谓事物了无自性,本无生灭。《楞严经》卷五:“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 恒河 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唐 刘长卿 《题虎丘寺》诗:“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二:“顾来日之渐短,悼往事之可悔,於是览佛氏空寂之音,而有当於心,遂委身而从事焉。”
(5).指佛法,佛门。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韶悔杀伐》:“ 王韶 在 熙河 多杀伐,晚年乃出知 洪州 ,颇多悔恨,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涤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长厌繁华,每欲投身於空寂。”
《漢語大詞典》:放逸
(1).放纵逸乐。《逸周书·时训》:“蜩不鸣,贵臣放逸。” 朱右曾 校释:“放逸,放纵晏佚。” 清 王锡振 《〈嬃砧课诵图〉序》:“日惴惴於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2).豪放不羁。《南史·张充传》:“言论放逸,一坐尽倾。”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于鹄》:“有诗甚工,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疎远,且多警策。”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文三桥》:“意气放逸,旁若无人。”
(3).离散;失散。《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忽迁化而不反兮,魂放逸以飞扬。” 北齐 刘昼 《新论·防欲》:“人有牛马放逸不归,必知收之。” 宋 曾巩 《〈陈书目录〉序》:“世统数更,史事放逸。” 明 李东阳 《〈嘉兴府志〉序》:“ 东汉 以降,记载日益繁,而放逸磨灭,不可胜计。”
(4).佛教谓不守佛门规矩。 唐 白居易 《东都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茶毗幢记》:“大师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载,而身相长大,面相端严,心不放逸,口无戏论。”
(2).豪放不羁。《南史·张充传》:“言论放逸,一坐尽倾。”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于鹄》:“有诗甚工,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疎远,且多警策。”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文三桥》:“意气放逸,旁若无人。”
(3).离散;失散。《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忽迁化而不反兮,魂放逸以飞扬。” 北齐 刘昼 《新论·防欲》:“人有牛马放逸不归,必知收之。” 宋 曾巩 《〈陈书目录〉序》:“世统数更,史事放逸。” 明 李东阳 《〈嘉兴府志〉序》:“ 东汉 以降,记载日益繁,而放逸磨灭,不可胜计。”
(4).佛教谓不守佛门规矩。 唐 白居易 《东都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茶毗幢记》:“大师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载,而身相长大,面相端严,心不放逸,口无戏论。”
《國語辭典》:四教 拼音:sì jiào
1.孔子四大教育要目: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诗、书、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3.妇德、妇言、妇容、妇幼。《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而其妃后躬行四教。」也称为「四德」、「四行」。
4.佛教用语。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判教学说。(1)从释尊说法的内容分成: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种,合称为「四教」或「化法四教」。(2)从释尊说法的方式分四: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四种合称为「四教」或「化仪四教」。两种合称为「八教」。《四教义》卷一:「今所立义意异前规,故略撰四教门,用通大师渐、顿、秘密、不定之踪。」
2.诗、书、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3.妇德、妇言、妇容、妇幼。《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而其妃后躬行四教。」也称为「四德」、「四行」。
4.佛教用语。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判教学说。(1)从释尊说法的内容分成: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种,合称为「四教」或「化法四教」。(2)从释尊说法的方式分四: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四种合称为「四教」或「化仪四教」。两种合称为「八教」。《四教义》卷一:「今所立义意异前规,故略撰四教门,用通大师渐、顿、秘密、不定之踪。」
《漢語大詞典》:俗书(俗書)
(1).通俗流行的书体。 唐 韩愈 《石鼓歌》:“ 羲之 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沈德潜 注:“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 右军 意。” 清 顾炎武 《赠张力臣》诗:“削柎追 宜官 ,俗书嗤 逸少 。”
(2).品格不高的书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章 论 唐 人书,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欧阳 ,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辨菴字》:“今俗书‘庵’字,既於篆文无有,又菴非屋,不当从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於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远 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 安公 听 远 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
(2).品格不高的书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章 论 唐 人书,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欧阳 ,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辨菴字》:“今俗书‘庵’字,既於篆文无有,又菴非屋,不当从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於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远 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 安公 听 远 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