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奈河桥(奈河橋)
佛教传地狱中有 奈河 ,河上有桥名 奈河桥 。此桥险窄,恶人魂过时堕入河中,便为虫类所食。《西游记》第十一回:“时闻鬼哭与神号,血水浑波万丈高。无数牛头并马面,狰狞把守 奈河桥 。”
《漢語大詞典》:拈花一笑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 灵山 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 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 摩訶迦叶 。’” 明 通容
《祖庭钳锤录》附
《宗门杂录》:“ 王荆公 语 佛慧泉禪师 云:‘余顷在翰苑偶见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 梵王 至 灵山 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捨身为床座,请佛説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 金色头陀 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 摩訶迦叶 。’”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清
李渔 《奈何天·巧怖》:“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劳詮諦。羡只羡你这乖菩萨,巧 阿弥 ,降魔秘诀授凭谁?”亦省作“ 拈花 ”。 清
钱谦益 《寄严道彻太守》诗:“蒲团已悟拈花案,尺素争传倒薤书。”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闵预》:“学簪花而捨拈花,何为不可;倩贝叶以充红叶,何便如之。”
《漢語大詞典》:十方世界
佛教谓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
《无量寿经》卷下:“佛告 阿难 , 无量寿佛 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衣和庵主》:“ 衣和庵主 , 苏州 崑山 人也……有四偈,
《咏藤龕》偈云:‘十方世界目前宽,抛却 云庵 过别山。’”亦省作“ 十方界 ”。 宋
陈师道 之二:“愿我众生,从闻反原;尽十方界,一观世音。”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第九章四》:“既瞬息不留,则一念初起,徧十方界,所有众生,成佛已竟。”
《國語辭典》:十殿阎王(十殿閻王) 拼音:shí diàn yán wáng
民间信仰中将阴曹地府分为十殿,分由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卞成)王、泰山王、平等(平正)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等十位阎王所掌理,合称为「十殿阎王」。负责审判阴魂,给予刑罚并投入「六道」中进行轮回。
《國語辭典》:十二因缘(十二因緣) 拼音:shí èr yīn yuán
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也称为「十二缘起」。
《漢語大詞典》:时轮金刚法会(時輪金剛法會)
佛教密宗中的一种仪式。 鲁迅 《花边文学·法会和歌剧》:“时轮金刚法会将于本月二十八日在 杭州 启建。” 茅盾 《“九·一八”周年》:“我想来一定有许多人替‘九·一八’做‘周年’,而且是各式各样的‘周年’--从放假、下半旗……以至于七七四十九天的时轮金刚法会之类。”
《漢語大詞典》:设焰口(設焰口)
即放焰口。佛教谓和尚作佛事向地狱中的饿鬼施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设焰口,结高坛介]” 王季思 等注:“焰口,本是佛教传説里饿鬼的名字,后来称和尚作法为饿鬼施食作设焰口。”
《漢語大詞典》:舍身饲虎(捨身飼虎)
佛教故事。传说 释迦牟尼 过去世曾经是国王 摩诃罗陀 的幼子 摩诃萨埵 ,在竹林中看见七只小虎围着一只饥渴羸弱的母虎。王子遂生大悲心,舍身以饲饿虎。见
《金光明经·舍身品》、
《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
《漢語大詞典》:摄论宗(攝論宗)
佛教早期学派之一。以传习弘扬
《摄大乘论》为旨立宗,后世也称摄论师。盛行于 陈隋 之际,至 唐 玄奘 学派兴起,逐渐衰微绝传。
《漢語大詞典》:神仙浮屠
指道教与佛教。 宋
曾巩 :“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於神仙浮屠之説,不皆合於理。”
《漢語大詞典》:升西天
佛教净土宗谓西天为极乐世界。升西天初指和尚死亡,后亦泛指一般人的死亡。 秦牧 《艺海拾贝·惠能和尚的偈语》:“他做和尚却不想升西天,说过‘如人人皆升西天,则西天将人满为患’这样的话。”
《國語辭典》:水陆道场(水陸道場) 拼音:shuǐ lù dào cháng
一种佛教法会。时间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法会期间以诵经、设斋、礼佛、拜忏为主。以使六道众生脱离苦海。水陆是概括六道众生的生存环境,故称为「水陆道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在墓前建起水陆道场三昼夜,以报大恩。」《红楼梦》第一○一回:「做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保佑家口安宁,亡者升天,生者获福。」也称为「水陆法会」、「水陆斋」。
《國語辭典》:释迦牟尼(釋迦牟尼) 拼音:shì jiā móu ní
梵语śākyamuni的音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俗名悉达多,生于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释迦国的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修道,从当时著名的沙门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修习禅定。不久就达到他们所教导的一切,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希求,经过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禅中,他顺次经历禅那的四种境界,然后继续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觉。从此以后,他被称为佛陀。并到处说法,组织僧团,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圆寂。简称为「释迦」。
《國語辭典》:释提桓因(釋提桓因) 拼音:shì tí huán yīn
1.印度婆罗门、印度教的神名。原是雷雨之神,为众神之首。他征服人间和魔界中的许多敌手,所以后来渐渐发展成战神。也称为「帝释天」、「因陀罗」。
2.佛教的护法神。为忉利天之主。也称为「帝释天」、「因陀罗」。
《國語辭典》:如饮醍醐(如飲醍醐) 拼音:rú yǐn tí hú
醍醐,一种精炼的乳酪,气味清凉。如饮醍醐指听了别人的见解而有所启发,彷佛饮了醍醐一般,让人心里感到舒畅愉快。《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迟衡山道:『少卿妙论,令我闻之如饮醍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