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三阶教(三阶教) 拼音:sān jiē jiào
隋朝僧人信行禅师所创立的佛教宗派,流行于隋唐二代。三阶教将佛法依时、处、人各分为三阶。时的三阶指佛灭后初五百年为第一阶,次五百年为第二阶,其后为第三阶;处的三阶是净土世界为第一阶,凡圣三乘共住的五浊世界为第二阶,只有凡夫众生所住的五浊世界为第三阶;人的三阶是最利根一乘为第一阶,数利根正见成就的三乘为第二阶,执持颠倒见的众生是第三阶。本宗派即依此立名。三阶教认为斯时、斯处、斯人都是第三阶,不易解脱;其修行主张以苦行、忍辱为主,在路上见人不论男女,一概礼拜,提倡布施,死后林葬。反对礼敬佛像及念阿弥陀佛。与当时佛教理论和修行方法很不协调。隋开皇二十年、武周證圣元年、圣历三年、唐开元十三年都曾诏令禁止该教。终唐之世,遂无所闻。近世敦煌残卷出土,此宗教义始复为世人所知。也称为「普法宗」、「第三阶宗」、「三阶宗」。
《国语辞典》:三净肉(三净肉) 拼音:sān jìng ròu
佛教上指眼不见其杀者,不闻其杀者,及不疑其为我而杀者,此三种肉,称为「三净肉」,不禁啖食。
《国语辞典》:十玄门(十玄门) 拼音:shí xuán mén
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学说。华严宗认为一切的现象都互为条件,互相包含,是一个圆融自在的关系。因此立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全门;五、十世隔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以诠释此理,谓之「十玄门」。华严一乘法界图:「上十玄门并皆别异,若教义分齐,与此相应者,即是一乘圆教。」也称为「十玄缘起」。
《国语辞典》:日莲宗(日莲宗) 拼音:rì lián zōng
日本佛教宗派之一。十三世纪日莲创立,故名「日莲宗」。此宗虽受日本天台宗的影响,但特别重视《
妙法莲华经》,尤其《
妙法莲华经》经题五字,认为只要诚心皈依本尊,口唱经题就能即身成佛,并有可能在现实显现佛的净土。此宗以身延山久远寺为总本山,分派很多,在台湾亦有少量的信徒。
《国语辞典》:胎藏界 拼音:tāi zàng jiè
中国佛教密宗二部教法之一。以《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传承的教法修行。主要是修习菩提心和大悲心。唐朝时由中印度无畏传入中国,再东传日本和韩国。
《国语辞典》:提舍尼 拼音:tí shè ní
佛教戒律。为梵语pratide'saniya音译的省略。意译为对他说、向彼悔等意。指犯戒者所犯的过错,只要向一人坦白忏悔就可以。
《国语辞典》:水陆画(水陆画) 拼音:shuǐ lù huà
一种佛教坛场的绘画。通常供佛教举行水陆道场、宗教仪式时悬挂。内容为菩萨、明王尊者、天后圣母、四海龙王等。
《国语辞典》:四法界 拼音:sì fǎ jiè
中国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谓对万有的四种认识层次。一、事法界,指一般凡夫把现象当作真实存在的认识层次;二、理法界,指见知现象都是条件组成,其实都是空性的认识层次;三、理事无碍法界,指由空理的见知,进而消融现象真实感的认识层次;四、事事无碍法界,指因空理的实證而体悟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含容,彼此之间没有障碍的认识层次。《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统四法界为一真如。」
《国语辞典》:佛门弟子(佛门弟子) 拼音:fó mén dì zǐ
信奉佛教的人。如:「佛门弟子,不打妄语。」
《漢語大詞典》:佛欢喜日(佛歡喜日)
佛教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名僧自恣日。《盂兰盆经》:“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漢語大詞典》:佛教徒
信奉佛教的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 范缜 是这样有骨气的一个思想家,佛教徒束手无策。”
《漢語大詞典》:佛腊日(佛臘日)
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佛腊日。腊是岁末之意。 宋 赞宁 《僧史略·赐夏腊》:“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经律又谓十五日为佛腊日也。”
《漢語大詞典》:佛心天子
指 南朝 梁武帝 。因其笃信佛教,故称。
《碧岩录·第一则评唱》:“ 武帝 尝披袈裟,自讲
《放光般若经》……人谓之‘佛心天子’。”
《漢語大詞典》:佛证(佛證)
佛教的真理。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但晓理会玄詮,也曾透明佛证。”
《漢語大詞典》:功德田
佛教谓佛法僧。《俱舍论》卷十五:“功德田者,谓佛法僧。”《三藏法数》卷十一:“功德福田,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寳,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