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众目共睹(众目共睹) 拼音:zhòng mù gòng dǔ
为众人所共同看见。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并即表身世,众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继。」
《国语辞典》:转世投胎(转世投胎) 拼音:zhuǎn shì tóu tāi
佛教上指旧的生命结束后,心识转投生到另一个新生命体。
《国语辞典》:一心三观(一心三观) 拼音:yī xīn sān guān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修行方法之一。谓在修习襌观时,能于一念心中对所襌观的对象同时观察它是假有、空无实性以及非空非假的性质。《摩诃止观。卷五上》:「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国语辞典》:一行三昧 拼音:yī háng sān mèi
佛教修行者的一种修行境界。修行者先是专心念一佛名,然后是生起诸佛的心境,进而知道离心无佛,将心系缘法界,安住在一切平等,没有障碍,没有形相的襌定境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国语辞典》:阳儒阴释(阳儒阴释) 拼音:yáng rú yīn shì
表面上讲儒家学说,背地里却宣扬佛教思想。
《国语辞典》:一念三千 拼音:yī niàn sān qiān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基本思想之一。谓众生一个心念活动,就含括宇宙万有,轮回和解脱的一切总和。《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
《国语辞典》:有情世间(有情世间) 拼音:yǒu qíng shì jiān
佛教用语。指有情识的生物。《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世尊于此有情世间生、住、没中建立三聚。」也称为「众生世间」。
《国语辞典》:迎头棒喝(迎头棒喝) 拼音:yíng tóu bàng hè
佛教禅宗接引弟子时,常用棒一击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后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如:「老师的话不啻迎头棒喝,使他幡然悔悟。」也作「当头棒喝」、「当头一棒」。
《国语辞典》:印光大师(印光大师) 拼音:yìn guāng dà shī
人名。(西元1861~1940)近代佛教高僧,陕西合阳人,俗姓赵,二十一岁出家。历任终南、红螺、普陀诸山,嗣在苏州创建灵岩净宗道场。教人以伦常为基础,念佛生西为归宿,崇仰而皈依者,数十万人。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国语辞典》:悲天院 拼音:bēi tiān yuàn
本是佛教僧人收养老弱残疾者的地方,后引申为乞丐收容所。参见「悲田院」条。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遥望著死囚牢,恰离了悲天院。」
《国语辞典》:不净观(不净观) 拼音:bù jìng guān
佛教用语。五停心观之一。用来对治贪心的修行方法。可分为观自身不净和观他身不净两种。透过思惟人身种种的不净,而生起厌离心,不贪著世间的快乐。
《国语辞典》:巴利语(巴利语) 拼音:bā lì yǔ
一种综合性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为上座部佛教专用。约西元前三世纪从印度传至斯里兰卡的佛教三藏,以巴利语口诵,至西元前三十多年,首次用文字记载。巴利语随上座部佛教的宏扬,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并藉当地惯用的文字记录。西元一八八一年在英国创立巴利佛教圣典学会,推动巴利语释典拉丁文字校勘本的出版和英译。
《国语辞典》:黄龙派(黄龙派) 拼音:huáng lóng pài
中国佛教禅家七宗之一,为临济宗下的支派。创始于宋代慧南禅师,以慧南居江西之黄龙山为活动地,故其传承称为「黄龙派」,其后二百年而法统绝。也称为「黄龙宗」。
《国语辞典》:大众部(大众部) 拼音:dà zhòng bù
佛教部派之一。大众为梵语Mahāsanghik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僧祇。系佛教最初分裂所形成,与上座部对立。相传后来大乘佛教的发展颇有关系。
《国语辞典》:大日经(大日经) 拼音:dà rì jīng
佛教典籍。唐善无畏、一行合译,七卷。全名为《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佛教密宗的要籍,以大日如来为崇拜中心,后随空海和尚传入日本,成为日本真言宗的主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