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四论宗(四論宗)
佛教宗派名。指崇奉“四论”的一派。参见“ 四论 ”、“ 三论宗 ”。
《漢語大詞典》:四律五论(四律五論)
佛教重要经典。四律:一、
《十诵律》,六十一卷, 后秦 弗若多罗 译;二、
《四分律》,六十卷, 后秦 佛陀耶舍 译;三、
《僧祇律》,四十卷, 东晋 佛陀跋陀罗 等译;四、
《五部律》,三十卷, 南朝 宋 佛陀什 等译。五论:一、
《毘尼母论》,八卷,本名,
《毘尼母经》,失译;二、
《摩得勒伽论》,十卷, 南朝 宋 伽跋摩 译;三、
《善见论》,十八卷, 南朝 齐 伽跋陀罗 译;四、
《萨婆多论》,九卷,失译;五、
《明了论》,一卷, 南朝 陈 真谛 译。
《國語辭典》:四大皆空 拼音:sì dà jiē kōng
1.佛教用语。佛教以地、水、火、风四大为构成物质的元素。四大皆空谓构成一切万物的元素都非实有,无自性。
2.一切都虚空而一无所有。
《漢語大詞典》:四圣谛(四聖諦)
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圣谛。又称四谛。为 释迦牟尼 最初说教的内容,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苦为生老病死等;集为妄心能生起种种惑业,感招苦果;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八正道等,以能通于涅槃。《涅槃经·圣行品二》:“又有圣行所谓四圣諦,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諦。 迦叶 ,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
《漢語大詞典》:头面礼足(頭面禮足)
以头亲尊者之足。为佛教的最敬礼。 晋 法显
《佛国记》:“ 瞿摩帝 中是大乘学,王所敬重,最先行像……像去门百步,王脱天冠,易著新衣,徒跣持华香,翼从出城迎像,头面礼足,散华烧香。”
《大智度论》卷十:“问曰:‘应言礼,何以名头面礼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浄处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
《國語辭典》:讨债鬼(討債鬼) 拼音:tǎo zhài guǐ
1.穷追不舍的债主。如:「那讨债鬼又来了,赶快躲一躲。」
2.花用极大,拖累不堪的亲人。如:「想不到嫁了个讨债鬼,不但身体不好且又嗜赌,几年下来,嫁妆早就赔光了。」
《國語辭典》:天魔外道 拼音:tiān mó wài dào
1.佛教徒称故意扰乱修行者的天界魔众为「天魔」;称异教徒为「外道」。《梵网经。卷一○上。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天魔外道,相亲如父母。」
2.称正统之外的旁门支流。《朱子语类。卷四四。论语。宪问篇》:「淳于髡是个天魔外道,本非学于孔孟之门者。」
《國語辭典》:天台宗 拼音:tiān tái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隋僧智顗所创,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也称为「法华宗」。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五时八教判释整体佛法。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國語辭典》:天龙八部(天龍八部) 拼音:tiān lóng bā bù
佛教用语。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迦八类佛教的护法神。《佛名经》卷二九:「一切圣贤、天龙八部、法界众生。」也称为「八部众」。
《國語辭典》:醍醐灌顶(醍醐灌頂) 拼音:tí hú guàn dǐng
将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浇到头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澈底醒悟。《西游记》第三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的三个字,好便是醍醐灌顶,甘露滋心。」《红楼梦》第六三回:「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亦可比喻令人感到清凉舒适。
《國語辭典》:天花乱坠(天花亂墜) 拼音:tiān huā luàn zhuì
传说佛祖讲经说法,感动了天神,天上各色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典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第一》。后用以形容说话言词巧妙,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誇大而不切实际。《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凭那哥哥说得天花乱坠,只是不肯回去。」《红楼梦》第六四回:「说得天花乱坠,不由得尤老娘不肯。」也作「天花坠地」、「乱坠天花」。
《漢語大詞典》:鸯窭利摩罗(鴦窶利摩羅)
佛教人名。梵语。意译为 指鬘 。初信邪说,杀人取指以作冠首华鬘。为充指数,甚至欲害其母。后得佛教诲,改过忏诲,而入佛门。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 善施长者 宅侧有大窣堵波,是 鸯窶利摩罗 捨邪之处。 鸯窶利摩罗 者, 室罗伐悉底国 之凶人也。作害生灵,为暴城国,杀人取指,冠首为鬘。将欲害母,以充指数。 世尊 悲愍,方行导化。”亦省称“ 鸯摩 ”。 清
陈维嵩 词:“配匀五色长生缕,记 鸯摩 夙业, 迦叶 前游。”
《漢語大詞典》:雪山童子
亦称“ 雪山大士 ”。 佛教创始人 释迦牟尼 的别称。相传 释氏 在过去世曾在 雪山 修行,故称。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五之一:“故 雪山大士 被 帝释 试之,看其堪任荷负菩提重担以不。” 唐
王维 序:“ 雪山童子 ,不顾芭蕉之身; 云地比丘 ,欲成甘蔗之种。” 赵殿成 笺注:“佛入 雪山 修行,故谓佛为 雪山童子 。” 唐
刘禹锡 《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诗:“ 雪山童子 应前世, 金粟如来 是本师。”
《國語辭典》:押座文 拼音:yā zuò wén
唐人讲唱佛经或佛家故事前,为使听众安静下来而讲唱的定场词,多为七言韵文。
《漢語大詞典》:一指头禅(一指頭禪)
佛教禅宗用语,喻万法归一。 宋 俱胝和尚 向 天龙和尚 询问佛教教义时, 天龙 竖一手指, 俱胝 立即大悟。此后凡有人向 俱胝 求教,他也常竖一指。临死前谓众人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禪,一生用不尽。”见
《景德传灯录·俱胝和尚》。 宋
陆游 《冬夜读书有感》诗:“一指头禪用不穷,一刀匕药去凌空。”亦省作“ 一指禪 ”。 宋
黄裳 诗:“有身且睡三竿日,无物应看一指禪。” 金
元好问 《奉酬子京禅师见赠之什》诗之一:“南风稳送北归船,留得虚名一指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