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水忏(水懺) 拼音:shuǐ chàn
1.佛教典籍。全称为「慈悲水忏法」,相传为唐知玄撰,三卷。据说唐朝悟达国师知玄左股曾经长了一粒疮,非常痛苦,求医无效,后得到一位异僧引水洗疮,知道是前世果报,为消除罪业,所以编慈悲水忏法,以为修行的法本。
2.依慈悲水忏法而举行的忏悔修行。是至今在中国最流行的忏法之一。也称为「慈悲水忏」、「慈悲水忏法」。
《漢語大詞典》:释聃(釋聃)
释迦牟尼 与 老聃 。亦泛指佛教与道教。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谈世事,足以闷人心,论九流,足以惑众志, 释 聃 尚虚无,尤为诞妄之甚。”
《國語辭典》:天眼通 拼音:tiān yǎn tōng
1.一种能看到众生死后投生何处、苦乐的状况,以及世间各种形形色色的神通能力。《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七:「非天眼通能知此事!」
2.俗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漢語大詞典》:退茹
佛教指雪山白牛的粪便。据说其粪细洁而香,可作涂料。 清
钱谦益 《次韵赠别友沂》:“吾子视鞭后,老夫识退茹。愧无绕朝策,投笔返村墅。”参阅
《楞严经》卷七。
《漢語大詞典》:檀维(檀維)
佛教信徒。 清 唐凯 《宝宁寺水陆画装裱序》:“郡城 寳寧寺 有水陆,中绘诸天佛祖,每於岁之浴佛节森然陈设,焚香顶礼,四方檀维咸毕集而拜瞻焉。”
《漢語大詞典》:浊人(濁人)
佛教指凡俗的人。
《十诵律》卷四九:“有四种人:一者麄人,二者浊人,三者中间人,四者上人。”
《红楼梦》第一○九回:“或者他已经成仙,所以不肯来见我这种浊人,也是有的。”
《国语辞典》:品莲台(品莲台) 拼音:pǐn lián tái
佛教中所使用的一种座具。因形似莲花,故称为「品莲台」。《西游记》第八回:「如来驾住祥云,……大众见了,皈身礼拜;少顷间,聚庆云彩雾,登上品莲台,端然坐下。」
《国语辞典》:普曜经(普曜经) 拼音:pǔ yào jīng
书名。晋竺法护译,八卷。为佛教典籍,是叙述释迦牟尼佛的传记。
《国语辞典》:金刚界(金刚界) 拼音:jīn gāng jiè
中国佛教密宗二部教法之一。以《金刚顶经》传承的教法修行。唐朝时由南印度金刚智传入中国,再东传日本和韩国。《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卷上》:「其有得传金刚界法者,顿见菩提,入曼荼罗。」
《国语辞典》:净土宗(净土宗) 拼音:jìng tǔ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僧人善导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经义创立。主张五浊恶世的众生要靠自力解脱很难,若乘佛的愿力,只要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死时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轮回。故以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的。净土宗奉东晋慧远为初祖,中唐以后广为流行,并传入日本。也称为「莲宗」。
《国语辞典》:中观论(中观论) 拼音:zhōng guān lùn
佛教典籍。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颂。内容主要在阐明一切现象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为大乘佛教中观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汉译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译本。也称为「中论」。
《国语辞典》:斯陀含 拼音:sī tuó hán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为声闻乘的第二果。證到此果位者,只需再来此世间一次,便可證得解脱。斯陀含可分为斯陀含向和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是已證初果正趋向斯陀含果的境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国语辞典》:四料简(四料简) 拼音:sì liào jiǎn
佛教禅宗临济宗启悟弟子的四种方式。即一、夺人不夺境,谓只破我执,不破法执;二、夺境不夺人,谓只破法执,不破我执;三、人境俱夺,谓我执和法执一起破除;四、人境俱不夺,谓不破我执也不破法执。《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一:「法眼下谓之箭锋相拄,更不用五位君臣,四料简。」也作「四料拣」。
《国语辞典》:十如是 拼音:shí rú shì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指佛所證悟的内容,也就是诸法的实相。十如是,指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十项。《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二上》:「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
《国语辞典》:五方佛 拼音:wǔ fāng fó
佛教寺院供奉的五尊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象徵理智不二;左边第一位为南方宝生佛,象徵福德;第二位是东方阿閦佛,象徵觉性;右边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象徵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如来,象徵事业。也称为「五智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