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328,分89页显示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3  64  65  6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逆修
声闻乘
青龙疏
日天子
紧那罗
沦洄
鹿野苑
了岸
无字悟
五比丘
五逆罪
往生咒
无生乡
醒药
象域
《漢語大詞典》:逆修
佛教谓预修佛事以求死后之福。《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普广菩萨 復白佛言:‘若四辈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习,行菩提道,未终之时,逆修三七,然灯续明,悬繒旛盖……得福多不?’”
分類:佛教佛事
《漢語大詞典》:声闻乘(聲聞乘)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赵朴初 《佛教常识答问·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参见“ 三乘 ”。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语。梵语tri-yāna的意译。谓三种能使众生获得證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悟道的声闻乘;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也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称为「大乘」、「菩萨乘」。《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漢語大詞典》:青龙疏(青龍疏)
指佛教经疏。 唐 张籍 《题僧院》诗:“闻师行讲青龙疏,本寺往来多少年。”参见“ 青龙 ”。
分類:佛教
《國語辭典》:青龙(青龍)  拼音:qīng lóng
1.青色的龙。古代传说的祥物。《宋书。卷二十七。符瑞志上》:「青云浮至,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坐之而去。」
2.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中东方七星的合称。《管子。地员》:「青龙之所居,庚泥,不可得泉。」
3.太岁的别名。参见「太岁」条。《淮南子。天文》:「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
4.左方。《礼记。曲礼上》:「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5.俗称没有阴毛的男子为「青龙」。
《漢語大詞典》:日天子
佛教称 观世音菩萨 的化身。也称 宝光天子 、 宝意天子 。 隋 吉藏 法华义疏卷一:“ 宝光天子 者,谓 日天子 也……復有经云: 观世音 名 宝意 ,作 日天子 。”
《國語辭典》:紧那罗(緊那羅)  拼音:jǐn nà luó
天龙八部之一。译自胡语,意为「人非人」、「疑神」。印度神话中的歌神,男的马首人身能歌,女的端正美丽而善舞。或说形貌似人,但头顶上有一角,故称为「紧那罗」。也译作「紧陀罗」、「真陀罗」。
《漢語大詞典》:沦洄(淪洄)
轮回。佛教指有生命的东西在天堂、地狱、人间等六个范围内流转不息。《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因何国主苦求哀,为徒长刼免沦洄。”
《漢語大詞典》:鹿野苑
佛教地名。在 中天竺 波罗奈国 。 释迦 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 憍陈如 等五比丘,故名 仙人论处 。杂阿含经卷二三:“此处仙人园 鹿野苑 ,如来於中为五比丘三转十二行法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自从 鹿野苑 中,直至於 跋提河 ,演説苦空无我无量妙义。”
《漢語大詞典》:了岸
犹彼岸。佛教喻超脱生死的境界。 唐 李群玉 《湘中别成威阇黎》诗:“何方济了岸,祗仗慈航力。”
《漢語大詞典》:无字悟(無字悟)
佛教语。佛教常谓只执着文字不能见性悟道,特别是禅宗单提“教外别传”的“心印”,故称“不立文字”。后因称参禅悟道为“无字悟”。 元 萧国宝 《次韵寄梵天方丈古岩》:“简尽残经无字悟,觉来幡动不关风。”
《國語辭典》:五比丘  拼音:wǔ bǐ qiū
佛教称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先跟他出家的五位弟子。也就是他初出家时,其父派给他的五名亲信随从。即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和摩诃男拘利。
《漢語大詞典》:五逆罪
(1).佛教谓五种将招致堕无间地狱报应的恶业大罪。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是五不救罪,必入地狱无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鬪乱众僧、起恶意於如来所。”亦省作“ 五逆 ”。《观无量寿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2).泛指各种逆伦之罪。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引子:“秀者通三纲而识五常,蒙者造五逆而犯十恶。”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五逆儿男和孝子,报应甚分明。”
《漢語大詞典》:往生咒
佛教净土宗信徒经常持诵的一种经咒。亦用于超度亡人。 清 钮琇 觚賸·佞佛:“仲至岸,正衣冠一踊投河。伯合掌曰:‘善哉!’遂高唱往生咒而还。” 清 袁枚 新齐谐·鬼有三技过此鬼道乃穷:“替我告知城中 施 家作道塲,请高僧多念往生咒,我便可託生。”《痛史》第二一回:“茶罢起身, 金奎 叫众和尚,一律的穿了袈裟法服,敲起木鱼,念往生咒。”参见“ 往生 ”。
《國語辭典》:往生  拼音:wǎng shēng
1.佛教上指:(1)死后投生。《大正藏。净土宗部。唐。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四》:「今此往生极乐,莲花开已,见佛闻法。」(2)投生到阿弥陀佛净土。《大正藏。净土宗部。宋。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四。食肉说》:「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为念彼佛,必得往生。」
2.今借指死亡。
《漢語大詞典》:无生乡(無生鄉)
佛教谓无生无灭的境界。 唐 储光羲 《题慎言法师故房》诗:“精庐不住子,自有无生乡。”
《漢語大詞典》:醒药(醒藥)
醒酒的药。比喻警醒世俗的佛教教义。 唐 李华 《故中岳越禅师塔记》:“请主 大云寺 ,浩浩羣醉,愿霑醒药。”
《漢語大詞典》:象域
佛教谓“象法”住世之域。即弘扬佛法所及的国土。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贤圣不仁,奔驰象域。”